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憶往昔歲月崢嶸 看今朝薪火相傳

——探訪豫東農民武裝起義舊址所在地

2019年07月16日08:37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憶往昔歲月崢嶸看今朝薪火相傳

吳芝圃塑像和芝圃亭②49李永建攝

豫東農民武裝起義舊址②49李永建攝

杞縣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作為我省13個一類革命老區之一,早在1925年8月杞縣就建立了黨組織。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先后有3800多名杞縣兒女為新中國的建立獻出了寶貴生命。

“豫東農民武裝起義的第一槍就是在何氏宗祠打響的。當年豫東農民自衛軍領導人吳芝圃和韓達生在這裡宣布舉行豫東農民武裝起義。當時,1萬多名農民自衛軍把這個院子裡水井的井水都喝干了。”7月8日,杞縣邢口鎮何寨村黨支部書記何萬朋提起革命先驅吳芝圃、蕭人鵠、韓達生帶領農民自衛軍起義的革命故事時,依然慷慨激昂、熱血沸騰。

何氏宗祠位於杞縣邢口鎮何寨村,佔地面積近400平方米,始建於明,大修於清,現有山門1間、大殿3間、新建西廂房3間,是大革命時期豫東農民運動的策源地和武裝起義的指揮中心,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1927年3月,吳芝圃、韓達生等人在何氏宗祠召開農民自衛團代表會議,宣布成立豫東農民自衛軍聯合辦事處,隨后又在杞縣傅集召開睢、杞等縣黨組織負責人會議,決定改編各縣農民自衛團為國民革命軍河南別動隊,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准備舉行武裝起義。5月23日晚,蕭人鵠、吳芝圃、韓達生等在何氏宗祠召開地委委員和各聯隊指揮官會議,組織紅槍會武裝1萬多人,宣布舉行豫東農民武裝起義,星夜奔襲並佔領杞縣縣城。

此后,農民自衛軍又相繼攻克了通許、陳留、睢縣、永城四座縣城,建立了臨時革命政權——治安委員會,這是豫東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為以后豫東地區革命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經常聽村裡的爺爺們講發生在這兒的革命故事,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們拋頭顱、洒熱血換來的,非常不易,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今年12歲的何晴晴上小學六年級,暑假她經常和小伙伴們來何氏宗祠附近玩耍,聽村裡的長輩講述上世紀初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面對凋敝的國家,像吳芝圃、韓達生一樣無數愛國青年改天換地的英勇故事。

歷史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為捍衛祖國和民族尊嚴而逝去的英烈。“吳芝圃是豫東農民武裝起義的領導人之一,他是我們傅集鎮趙村人,1995年,在群眾的要求和支持下,趙村黨支部創立了芝圃學校,建立了芝圃亭,樹立了紀念碑,舉行了奠基儀式。”傅集鎮趙村黨支部書記閆振修介紹。

在閆振修指引下,記者來到杞縣芝圃學校。陽光下,吳芝圃塑像和紀念碑,靜靜屹立在蒼鬆翠柏旁。“紀念碑上的題詞‘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吳芝圃同志永垂不朽’是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於1995年8月1日所題。”閆振修說,“題詞高度概括總結了吳芝圃革命的一生。”

“豫東地區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大革命時期,許多豫東地區的優秀兒女,血洒中原大地,我們永遠懷念他們。”7月8日,吳芝圃的二女兒吳永杞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今天我們追憶豫東農民武裝起義,不僅要學習和繼承前輩們的革命精神,更要不忘初心,為建設富饒美麗的家鄉,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奮斗。”(記者 童浩麟 通訊員 李永建葉中琳)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