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37年10月上旬,山東省委召開緊急會議。省委書記黎玉傳達了中共中央及北方局關於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了《抗日武裝起義十大綱領》和在全省分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計劃,號召——

“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

孫志華

2019年07月27日14:27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

一一五師挺進山東

山東地處黃河下游,北接平津,南連蘇皖,東瀕黃海,西鄰中原,膠濟鐵路橫亙東西,津浦鐵路縱貫南北,是聯結華北、華東與華中戰場的紐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且山東物產豐富,兵源充足﹔境內有泰沂山脈、沂蒙山區、魯南山區、昆崳山區和魯東南丘陵,群山連綿,是開展游擊戰爭的好戰場。

1937年10月,日軍侵入山東境內,中共山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在敵后開展游擊戰爭的指示,積極發動抗日武裝起義。從渤海之濱,到沂蒙山區,在全省范圍內,先后爆發了大小20余次抗日武裝起義,抗日烽火燃遍齊魯大地。

濟南淪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佔領平津后,兵分三路沿平綏、平漢、津浦路推進。10月3日,德縣失陷,日軍侵入山東境內。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在津浦線北段設第六戰區,以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為司令長官,統轄原西北軍宋哲元部第一集團軍和韓復榘部第三集團軍,擔負津浦線北段防御任務。

山東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團軍司令韓復榘為保存實力,消極應戰,不到兩月,損兵折將5400余人,慶雲、樂陵、惠民、高唐、陵縣、臨邑、平原、禹城、濟陽等地接連失陷。韓復榘下令第三集團軍余部撤到黃河南岸設防,並炸毀了濼口黃河鐵路大橋。

日軍第十師團沿津浦線長驅直入,逼近黃河北岸,並在鵲山上安放遠程大炮,不斷向濟南火車站、天橋、大觀園、商埠和珍珠泉邊的省政府開炮。日軍飛機也開始輪番轟炸濟南。

蔣介石下令撤銷第六戰區,任命韓復榘為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負責黃河以南山東防務,並調走其重炮旅保衛南京。韓復榘非常惱火,開始將眷屬、家私和軍需物資運往豫西,准備后撤。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來電責問:“豫西非第三集團軍之后方,為何將物資運往該地?”韓復榘回電:“現在是全面抗戰,何分彼此!”

1937年12月18日,日軍參謀本部下令第二軍進攻濟南。12月23日夜,日軍華北方面軍第二軍司令官西尾壽造指揮第五、第十兩個精銳師團,避開濟南黃河天險,從齊東縣門台子、清河鎮等幾個渡口強渡黃河,於25日分別佔領龍山、周村。然后分東西兩路進擊,一路沿京滬線南下,一路沿膠濟線東進。

西路日軍第十師團又兵分兩路,第一一八旅團向南繞博山、萊蕪直插泰安,企圖切斷濟南守軍退路﹔第十師團主力則在磯谷廉介師團長的率領下,沿膠濟線西進,直逼濟南。

濟南是山東省省會,北倚黃河天險,南靠泰山余脈,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素有“泉城”之美譽,津浦鐵路和膠濟鐵路在此交匯,是連接華北和華東地區的戰略要地。蔣介石發來急電,令韓復榘死守黃河,保住濟南。

韓復榘見日軍兵臨城下,不顧蔣介石電令,於12月24日晚乘鋼甲車撤往泰安,隻留下孫桐萱的一個師防守濟南,並下令放火燒掉省政府和日本領事館等建筑物。

25日上午,日軍開始向濟南進攻,守軍退入城內,日軍從濼口渡過黃河。26日晚,日軍向濟南炮轟了一夜。27日凌晨,孫桐萱率部撤走,濟南淪陷。

日軍佔領濟南后,沿津浦路追擊南下。李宗仁來電,令韓復榘“務必死守泰安”。韓復榘回電:“南京既失,何守泰安?”又撤退到濟寧。

1938年1月1日,日軍攻佔泰安,4日佔領兗州、曲阜,11日至濟寧、鄒縣一線。韓復榘又率部退至曹縣、成武一帶,致使津浦路正面洞門大開。

東路日軍是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師團,太原會戰后,乘火車趕至津浦線戰場,然后沿膠濟線東進。1938年1月10日,佔領膠濟線中部重地濰縣。19日,與海軍陸戰隊會師青島,膠濟鐵路沿線城市全部淪陷。不到一個月,日軍佔領大半個山東。

徂徠山起義

在大敵入侵的民族危亡時刻,中共山東省委於1937年10月上旬在濟南上新街一座四合院裡,召開緊急會議,省委書記黎玉傳達了中共中央及北方局關於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了《抗日武裝起義十大綱領》和在全省分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計劃,號召“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

會后,省委立即派人到各地去幫助發展黨組織,加強對起義工作的領導。400多名黨員骨干分別被派往泰西、魯中、魯東南、膠東等地發動抗日武裝起義。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應山東省委的請求,抽調洪濤、廖容標、韓明柱、趙杰、程緒潤、周凱東、廖雲山等紅軍干部和一批青年知識分子來到山東,立即奔赴各地,組織發動抗日武裝起義。其中,徂徠山起義,是中共山東省委直接發動和領導的一次重要抗日武裝起義。

徂徠山位於泰山東南20余公裡處,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有大小峰巒97座,主峰海拔1028米,方圓250平方公裡。北依泰山,南靠蒙山,東鄰蓮花山,西控津浦鐵路,四周群山環繞,適合開展游擊戰。

日軍佔領濟南后,中共山東省委轉移到泰安。12月24日,敵機開始轟炸泰安。省委書記黎玉、宣傳部長林浩、秘書長景曉村和延安來的紅軍干部趙杰、程緒潤,以及泰安縣委的領導,在泰安文廟召開緊急會議,分析了當前形勢,決定在徂徠山地區迅速舉行抗日武裝起義。

12月31日,日軍攻陷泰安城。1938年1月1日,省委機關、泰安縣委、泰安民眾自衛團及平津、濟南流亡學生和民先隊員160余人奔赴徂徠山,在山北面的大寺舉行起義誓師大會。黎玉代表山東省委庄嚴宣布:“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正式成立。”頓時,台下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接著,黎玉講了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紀律和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重大意義,並宣布了支隊領導的任命:紅軍干部洪濤任司令員,黎玉兼政委,趙杰為副司令員,林浩任政治部主任,馬馥堂為經理部主任。

隨后,將參加起義的人員暫編為兩個中隊:省委機關、泰安縣人民抗日自衛團、泰安縣委一部分和青年學生編為一中隊﹔趙杰、程照軒、封振武等同志帶來的隊伍為二中隊。任命李懷英為一中隊隊長,魯寶琪為指導員﹔封振武為二中隊隊長,程照軒為指導員。同時,還任命了各排排長和政治戰士。

誓師大會之后,萊蕪縣在蓮花山發動的抗日武裝由程緒潤、劉居英同志帶領到徂徠山會合,被編為三中隊,程緒潤為中隊長,劉居英為指導員。新泰縣在觀山發動的抗日武裝,分別由孫漢卿、童淡、單洪等同志帶領,也先后來到徂徠山會合,編入一中隊。第四支隊迅速擴大,隊伍發展到500余人。

起義隊伍組織起來以后,吃飯、住宿一度成了問題。山上沒有像樣的房子,大寺院內僅有的幾間破屋隻能作為女同志和病號的住室。男同志們隻能擠在各個山窩裡,用干草當褥子,光滑石頭做枕頭。徂徠山區十分貧窮,鄉親們送來的糧食大部分是糠煎餅、生地瓜和“狗團子”。臘月天,“狗團子”送上山都凍成了冰疙瘩,戰士們也毫無怨言。

四支隊成立不久,經過短期突擊軍事訓練,立刻投入了戰斗。1月26日,有一股日軍要經過大汶口,開往新泰縣。支隊決定集中力量,在大汶口至新泰公路上的寺嶺庄打一個伏擊戰。寺嶺庄位於小汶河南岸,是敵人必經之地,地勢很利於伏擊。

25日晚,趙杰率領二中隊和三中隊組成的一支突擊隊,迅速趕到埋伏地點。從早上一直埋伏到下午3時,敵人終於進入了伏擊圈。趙杰一聲令下,伏擊部隊的馬槍、步槍、土槍一齊開火,埋伏在制高點上的游擊隊戰士將一捆捆集束手榴彈扔向敵群,打得敵人哇哇亂叫。戰斗進行了兩個多小時,擊毀敵汽車10輛,斃傷日軍10余人。部隊下山首戰告捷,極大地振奮了軍心。

2月中旬,部隊在新泰一帶活動,發現泰新公路上的敵車輛頻繁。原來是日軍正在往台兒庄增兵。為配合第五戰區台兒庄作戰計劃,支隊決定派二中隊前去打伏擊。

2月17日黃昏,部隊到達新泰西北10公裡處的四槐樹村。翌日拂曉,二中隊埋伏在公路兩旁,並在敵人必經的公路橋上埋好了友軍提供的電發火地雷。晚上7點多鐘,10多輛滿載日軍的汽車由泰安方向駛來,很快就到了埋伏區。趙參謀讓大家先放過四五輛,待后面的汽車過橋時,他及時按動發火器,一陣巨響,車上的日軍被炸得血肉橫飛,沒有死的連忙滾下汽車,拼命往車底下鑽。接著,埋伏在路旁的戰士迅速沖上公路,向敵人猛烈射擊。經過一陣激戰,炸毀敵汽車4輛,斃傷日軍40余人。

第四支隊在斗爭中不斷壯大,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部隊就發展到近千人,迅速擴編為7個中隊。2月底,省委在新泰劉杜鎮召開擴大會議,總結了武裝起義以來的工作,分析了當時的斗爭形勢,研究了黨、政、軍的發展方針、政策及對敵斗爭策略。

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省委決定第四支隊在劉杜鎮兵分兩路,實行南北擴展,開辟新的抗日活動區域。以省委機關和支隊機關及一、三、四中隊為北路(稱一大隊),由洪濤、林浩帶領去萊蕪、博山、淄川一帶活動,開辟創建以萊蕪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以二、五、七中隊和直屬隊為南路(稱二大隊),由黎玉、趙杰帶領,向新泰南、蒙陰、泗水、費縣一帶活動,擴大抗日武裝,開展地方工作。

會議還決定,由省委書記黎玉赴延安,向中央匯報山東工作。當時,山東武裝力量發展較快,急需大批干部,因此決定請求中央派一批軍政方面的干部來山東,並申請一批電台等通訊器材等。會議決定黎玉走后,由林浩代理省委書記兼四支隊政委,主持省委的全面工作。

3月8日,黎玉赴延安。林浩率領北路一大隊到達新泰雁翎關地區。趁日軍進攻徐州,萊蕪城空虛之機,一舉攻克萊蕪城,解決了萊蕪維持會和部分偽軍。

為防止日偽軍報復,部隊除留下少部分同志組成“八路軍駐萊辦事處”,在城裡籌集給養、組建政權外,大部隊則撤到附近農村。國民黨頑固分子秦啟榮趁機糾集萊蕪的地方勢力譚遠村、景大麻子之流進駐萊蕪城,解散抗日團體,搶掠物資,並扣押了在城內工作的馬馥堂等同志。

4月28日,南路第二大隊迅速北上,突襲萊蕪城,俘獲頑軍300余人,活捉了國民黨頑固縣長譚遠村,救出了被扣押的馬馥堂等同志。萊蕪城再度解放,南北兩個大隊勝利會師。

此時,徂徠山起義的部隊已發展到4000余人,編為3個團和兩個直屬分隊。根據中央指示精神,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成為山東抗日戰場上的一支主力軍。

沂蒙烽火

1937年8月初,盧溝橋抗戰槍聲打響不久,莒縣十字路愛國進步人士謝輝利用其澇坡鄉鄉長的身份,與張子亮等人組織愛國青年學生、農民,建立“十字路抗日游擊大隊”,謝輝任大隊長,張子亮任副大隊長,這支隊伍很快發展到200余人。同年8月上旬,共產黨員趙昭和進步教師楊熾晨在臨沂縣蘭陵北大寺組織起一支抗日武裝“蘭陵國民抗敵義勇軍”,共150余人。

1937年12月,根據臨沂地下黨組織指示,十字路抗日游擊大隊和蘭陵國民抗敵義勇軍,暫時接受國民黨山東省第三區專員兼保安司令張裡元部所屬的游擊大隊番號,成立第三專署保安司令部獨立營。共產黨員張崗、汪洋、崔介等參加該部,加強對獨立營的爭取工作。

3月上旬,獨立營離開臨沂北上到達蒙陰北部的魯村,迫使營長戴星三交出槍支、公款,禮送離營。張崗等召開軍人大會,宣布加入八路軍。隨后,部隊到達淄川與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會合,編為四支隊第三團,汪洋、張崗分別任團長、政委,崔介任參謀長。

1938年1月,中共沂水縣委在愛國進步人士李貫一的支持下,組建了“沂水縣抗日游擊第一中隊”和“沂水抗日志願隊”。與此同時,莒縣“民先”隊員郭有鄰聯絡高房鄉鄉長劉克誠等,組建了高房鄉民眾抗日自衛團。2月底,沂、莒兩縣游擊隊,在沂水縣公家疃會合,合編為“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第六大隊”,魯濱任大隊長,邵德孚任黨代表,李仲林任政治部主任,下轄5個中隊和1個特務中隊,共500余人。

1938年2月,日軍先后佔領諸城、日照、莒縣等縣城。6月,第四支隊第六大隊進駐莒南垛庄、岳家溝一帶,改編為“八路軍山東游擊第二支隊”,紅軍干部羅積偉任司令員,吳坤任副司令員,吳瑞林任政委。

8月,省委派景曉村、劉涌來魯東南,在大店成立魯東南特委,景曉村任書記。同時,第二支隊進行整編,劉涌任司令員,景曉村兼政委,李仲林任政治部主任。部隊整編為兩個營、1個特務連,共700余人。不久,又成立了莒縣獨立營和諸城獨立營。部隊先后在莒縣以南的十字路、良店等地,殲滅偽軍劉桂堂部200余人。

10月,魯東南特委在大店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景曉村傳達了中央和省委關於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有關精神,分析了魯東南地區的形勢,提出了當前的任務。會后,魯東南特委積極發展黨員,建立黨的基層組織。莒縣、諸城、日照隨后建立了縣委和基層黨組織。

為開辟諸(城)膠(縣)邊區工作,1938年11月,第二支隊在劉涌司令員率領下開赴諸城南部山區,在諸城縣獨立營的配合下,拔掉了朱解、瓦店兩個偽軍據點。第二支隊隨即進駐諸城南部重鎮泊裡,相繼佔領了陳家口等海口要地及王家灘以東的大場和小場,從而控制了泊裡地區及出海口。

這一系列勝利,擴大了八路軍在莒、日、諸邊區的影響,隊伍迅速擴大。到1938年底,第二支隊發展到1000余人,初步開辟了濱海抗日游擊區。

派兵去山東

第四支隊分兵后,黎玉隨南路部隊輾轉新泰、蒙陰、泗水,於3月上旬到達蒙山萬壽宮,部隊在此駐下休整。黎玉則按照劉杜會議的決定,奔赴延安向中央匯報工作。

1938年4月,黎玉到達延安,向毛澤東匯報了山東黨組織和抗日游擊隊的有關情況。毛澤東聽后非常高興,連聲說:“好!好!你們能抓住時機,建立起自己的武裝,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毛澤東還向從費縣一同前來的高其貴詢問魯南那個地方是否能打游擊和供養部隊。高其貴激動地站起來報告:“魯南有座很大的蒙山,方圓八百裡,溝壑縱橫,森林茂密,進可攻,退可守,是個能藏千軍萬馬打游擊的好地方。”黎玉向毛主席介紹了沂蒙山區的地理環境、群眾基礎和黨組織活動現狀。

毛主席聽罷匯報,高興地大手一揮,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大聲地講:“好哇,大水養大魚嘛!”

接著,毛澤東指著地圖說:“你們應當向魯南山區發展,注意在這一帶建立根據地。沒有根據地,游擊戰爭就不能長期生存和發展。這個根據地也就是你們開展游擊戰爭的大后方。”

當黎玉提出派一個主力團到山東去的請求時,毛澤東當即表示:“中央支持你們。一個團是不夠的,看來還要多去一些!”

隨后,中央決定先派郭洪濤、張經武等50余名軍政干部到山東工作,由郭洪濤任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書記。臨行前,毛澤東接見了全體人員,風趣地說:“你們去山東開展游擊戰爭,要學會孫悟空鑽到牛魔王肚子裡去的戰術,要牽制敵人,持久作戰。”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作了《論持久戰》的長篇演講,科學分析了中日雙方相互矛盾著的四個基本特點,准確預見了抗日戰爭將經歷的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進一步堅定了全國人民持久抗戰的勝利信心,為開展游擊戰爭和奪取抗戰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

5月19日,毛澤東電示八路軍總部及中共中央長江局,指出:“山東方面已開展起游擊戰爭,那邊民槍極多,主要派干部去,派一兩個營作基干更好。”

7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五支隊和第一二九師津浦支隊先后從冀南開抵冀魯邊區。隨后,一一五師政治部副主任蕭華率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抵達樂陵,揭開了挺進山東的序幕。

1938年11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派兵去山東”的戰略決策。羅榮桓作為一一五師的代表,赴延安列席了六屆六中全會。

11月25日,毛澤東、王稼祥、滕代遠致電彭德懷,指出:陳、羅率師部及陳旅主力(兩主力團)全部去山東、淮北為適宜……陳羅東開時,擬分布於新老黃河間廣大地區,包括津浦(路)東西、膠濟(路)南北在內。

12月間,朱德、彭德懷按照上述電報精神向陳光、羅榮桓下達了命令,要求已到達晉東南附近的三四三旅六八五團以蘇魯豫支隊名義先行入魯,師部及六八六團繼而向山東進發。

12月27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先遣部隊第三四三旅六八五團由晉東南進抵魯西南,與湖西人民武裝起義組成的山東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合編,改稱蘇魯豫支隊。首戰崔庄、韓庄,一舉殲滅偽軍王獻臣部800余人,並擊退由豐縣縣城來援之日軍,鼓舞了湖西人民的抗日斗爭。

一一五師師部和第六八六團在陳光、羅榮桓率領下,從晉西靈石縣雙池鎮出發東進。部隊冒著紛紛大雪,越過敵人封鎖的汾河和同蒲路,翻越太行山,穿過平漢路,然后直插山東,於1939年3月1日,越過黃河,進入魯西平原,先后建立了冀魯豫根據地、運西根據地、泰西根據地和魯南根據地。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