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30日09:55 來源:重慶日報
游客在紅岩魂陳列館中參觀。記者 趙迎昭 攝
■“請你也安心,不要焦急吧。要以萬忍的耐心候黎明。”——何柏梁
■“假如母親健在,請她不要憂慮,隻要中國真正走上民主大道那一天,一切悲苦委屈就將解除而有報償的。”——文 澤
■“你的雲郎是永遠屬於你的,是永遠陪伴你的,他是熱血的男兒。”——張學雲
“假如你愛我愛得很深,你等待著我吧!讓我清算了敵人,我再回家。”1949年春,鐵窗詩社成員何雪鬆在渣滓洞獄中,懷著對親人的思念,寫下了抒情詩《你等待著我吧》,字字句句流露出對革命必勝的信心。
“在‘11·27’大屠殺中,何雪鬆英勇犧牲,年僅31歲,沒能實現和親人團聚的願望。”7月23日,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原主任厲華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在紅岩英烈寫給親人的詩歌和家書中,很多人都和何雪鬆一樣,在表達對親人的思念時,總會自然流露出對革命的忠誠、對勝利的渴望。
本期“追尋先烈的足跡”,我們從何柏梁、文澤、張學雲等英烈的家書中,發現心懷堅定革命信仰的英烈們,也有充滿溫情的一面。
“要以萬忍的耐心候黎明”
“關於我的出去,對公司來說,隻要保証生命無險,就不必活動,反引注意。如再有條件出去,那太無價值了,靜心等候解放好了。請你也安心,不要焦急吧。要以萬忍的耐心候黎明。”
1949年11月14日,入獄近10個月的何柏梁在渣滓洞獄中寫下一封《就義前的家書》,安慰家人“要以萬忍的耐心候黎明”。“這封飽含深情的家書由渣滓洞看守唐友源帶出獄。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何柏梁堅強的意志和對家人的安慰。”厲華稱。
7月23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紅岩魂陳列館,在一個展櫃中看到了這封家書。家書寫在約10厘米長、8厘米高的羊皮紙上,紙上字跡潦草、密集,沒有浪費一丁點空間。
“何柏梁,對不少人來說比較陌生。其實,他曾為地下黨活動提供過有力的經濟支持,被譽為‘川東地下黨的師爺’。”厲華介紹。
何柏梁祖籍重慶,1917年生於上海一富裕家庭。1937年他隨家人回到重慶,借讀於重慶大學,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何柏梁轉入復旦大學經濟系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史料記載,何柏梁於1941年畢業后,進入復興公司工作5年。1946年,經組織安排,由他集資在重慶開辦安生公司並擔任經理,籌集黨的活動經費和擔任聯絡工作。厲華表示,這也是何柏梁在家書中提到“公司”的原因。
1949年1月,何柏梁因李文祥的出賣被捕。“李文祥1939年入黨,被捕前曾任中共重慶市工委城區區委書記,於1948年4月22日和妻子一同被捕。”厲華介紹,在入獄8個多月后,李文祥忍受不了牢獄之苦,於1948年12月14日向特務出賣了何柏梁等16名共產黨員。
在“11·27”大屠殺中,何柏梁殉難。
1951年,重慶市人民法院判處李文祥死刑,他受到歷史的唾棄。而始終對黨忠誠的何柏梁,則永遠活在了人們心中。
“來日,全人類優秀兒女皆吾母之子,皆吾妹之兄也!”
“假如母親健在,請她不要憂慮,隻要中國真正走上民主大道那一天,一切悲苦委屈就將解除而有報償的。而且,還可以向新起的少男少女們夸耀,她有一個兒子在為人民盡力或為人民犧牲……”
《紅岩魂·鐵窗下的心歌——白公館、渣滓洞烈士詩歌與書信選》一書中,收錄了文澤《一九四六年給妹妹天縵》的信,這是文澤用竹簽沾棉灰寫下的。
在信中,文澤還對妹妹囑托道:“你和小妹假如尚未結婚,我以為最好是要選擇一位有正義良心,不嫌貧愛富、務實際,有專長的人。”
“作為一個兒子,一個哥哥,文澤將自己的愛通過家書表達出來,讓我們感受到他在入獄多年后對親人的思念愈加深沉了。”厲華說。
文澤,1918年出生於四川合江,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他在“皖南事變”中被捕,坐牢8年,先后被關押在江西上饒、貴州息烽、重慶白公館監獄。在“11·27”大屠殺中遇難時,他才31歲。
文澤的妹妹或其他親屬還健在嗎?7月26日,重慶日報記者致電四川合江黨史辦。該辦公室現任主任和原主任均表示:“抱歉,我們從未聽說過這位烈士。”
“尋親”不是件容易事。“紅岩聯線現在登記的很多烈士的籍貫和年齡,都是根據當時軍政委員會和脫險志士的回憶拼湊起來的,並不完全准確。再加之70年來,很多親屬臨時更換地址和聯系方式,這讓‘尋親’之路異常艱難。”
在這之后,重慶日報記者又來到重慶圖書館,查閱到由沙坪壩區委黨史研究室和重慶市新四軍研究會沙坪壩區分會聯合主編的《沙磁區與新四軍》一書,該書收錄了《“鐵軍”文化戰士文澤烈士的遺囑》一文。
上述文章節選了1947年2月7日文澤寫給舅舅的家書,他在家書中寫道:“我深信人類正義永存,革命一定勝利,請轉告我年老的母親和兩妹,不必為我悲傷……來日,全人類優秀兒女皆吾母之子,皆吾妹之兄也!”
“快樂呀!奮斗呀!我倆在勝利的地方相會吧!”
“張學雲,又在給你‘親愛的’背信呢?”囚室內有人輕輕地問一個口中喃喃自語的人。
黑暗中,張學雲“嗯”了一聲。
“你真行,能把給‘親愛的’的每一封信都倒背如流。難怪你學英文、俄文那麼厲害!”囚友佩服地說。
這是1949年發生在渣滓洞第八囚室內的一幕。
張學雲是四川越西人,於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受組織指示在國民黨軍隊內從事策反工作。1949年1月因叛徒出賣被捕,關押於渣滓洞看守所。“11·27”大屠殺時,他試圖奪槍未成於是挺身堵槍口,壯烈殉難。
厲華介紹,1948年初,國民黨嫡系部隊羅廣文部111軍在山東被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打垮,羅廣文奉命回川補充兵員。川西黨組織決定趁機派遣張學雲等同志打入該部111師332團3營7連,進行策反工作。6月19日,張學雲率部離開成都,前往重慶接收新兵。
離開成都后,每到一處,張學雲都通過家書,傳遞自己對妻子余顯容的思念。他的信始終充滿激情,讀來讓人心動。
“快樂呀!奮斗呀!我倆在勝利的地方相會吧!”“你的雲郎是永遠屬於你的,是永遠陪伴你的,他是熱血的男兒。”“我們一定供獻一切,為了光明偉大崇高的事業。”……
1949年1月張學雲被捕后,余顯容焦急萬分,直到當年10月,她才再次收到張學雲的家書。之后,她不斷給張學雲寄信,可是都被寫上“查無此人”而退了回來。
張學雲犧牲后,留給妻子的隻有30封家書。“重慶是張學雲最后生存的地方,該讓這些信回到這裡,一起陪伴學雲。”2002年11月27日,余顯容來到重慶,將家書捐贈給歌樂山革命紀念館時說。如今,在紅岩魂陳列館中,觀眾有機會瞻仰其中的部分書信,感受愛情的偉大和信仰的忠誠。(記者 趙迎昭 實習生 陳一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