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奎
2019年08月02日08:34 來源:湖南日報
7月27日,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龍鳳塔村橫塘灣組,村民谷進忠講述紅軍醫院的故事。寧怡慧 攝
三面環山,一溪掠過,微雨間隙,雲霧繚繞。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龍鳳塔村這座白族村寨之所以聞名,因為景美,更因為這裡是另一個“沙家浜”,谷氏宗祠是“春來茶館”,青山即是“蘆葦蕩”。
7月27日,記者來到龍鳳塔村橫塘灣組,尋訪一座曾救助23名戰士的紅軍醫院,追尋那一段白族群眾與革命隊伍唇齒相依的魚水之情。
1935年9月,蔣介石調集40萬兵力,對以桑植、永順等地為中心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發動新一輪瘋狂“圍剿”。面對嚴峻形勢,賀龍、任弼時等人率領紅二、六軍團做出戰略轉移、進行長征的決定。
然而,此時有23名傷病員無法隨隊伍出發,怎麼辦?
“依靠人民守護革命火種。”村民谷豐告訴記者,在當年部隊出發開始長征前夕,賀龍找到谷家族長谷採芹,希望谷氏一族負責保護並治療所有傷員,直至傷愈,早在“兩把菜刀鬧革命”時期就與賀龍結下深厚友誼的谷採芹滿口答應。當晚二更,在賀龍麾下當參謀的族人谷志標,帶人護送傷員從小路翻山來到橫塘灣。
得知有紅軍隊伍要來,一直擁護革命的40多戶谷家人各表心意,23套被褥、洗漱用品等,隻用了半天時間便籌集齊了。傷員們一來,便直接安頓在40平方米左右的谷氏宗祠閣樓,由3名可靠的郎中進行專門救治,還安排了2名婦女負責洗衣做飯,從此,這裡便成了“紅軍醫院”。
眼前的橫塘灣,郁郁蔥蔥,吊腳樓早已破敗,居民們大多住進了嶄新的樓房。村民谷進忠在紅軍醫院遺址邊,用石頭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繪出當年的醫院格局。80多年前,谷家族人木質房屋成片,彼此相連相通,前面兩個大門對外,后面多個小門面山。而谷氏祠堂更是有力的掩護,中間閣樓離地五六米,可遠觀動靜,一樓前后兩排房屋,大家可利用賀龍留下的十幾條槍,進行據守。
為嚴防反動派滋擾,谷家人設了三道關卡,第一道在洪家關街頭,利用店鋪作掩護,如有可疑跡象,立即派人向設在龍鳳塔村口的第二道關卡報信,若第二道關卡挂起白布條,處於橫塘灣山頭的第三道關卡便可立即獲悉,安排傷病員從面山小門撤離,遁入大山裡尋無可尋。
因為防范嚴密,多次危機都被村民化解於無形。
“最凶險的一次要數‘認丈夫’。”谷豐說,一天下午快到吃晚飯的時候,一大隊敵軍將村庄路口堵住,把在外勞作歸家的所有男人都趕到一個坪裡,通知各家各戶婦女來認夫,不然做共軍處理。不巧的是,23名傷員裡有一位傷愈的紅軍,因幫村民下地,也被趕到人群裡。
養傷的紅軍都是外地人,怎麼會有妻子來認領呢?眼看一個個被領走了,膽大心細的谷家媳婦周庚姑跨步走進人群,給丈夫使個眼色,挎著紅軍的胳膊就領走了,最后剩她丈夫谷伏雲孤零零地站在那。正當敵軍要動手捆人時,迅速換了裝束的周庚姑再來認領,辨認不清的敵人隻得放人。
行走在美麗的橫塘灣,兩道大門殘存,大門內時光穿梭,白族村民義助紅軍的景象猶在眼前。紅軍醫院在歷史變遷之下,也僅僅剩下一堵青牆,但地基仍深埋大地之中,見証著舊社會被推翻,和新中國的蓬勃發展。
“除了安全,23個人的吃喝,也是個大問題。”谷豐說,龍鳳塔村山多地少,谷家原本集體所有的6畝地,除了接濟困難族人,其余均存糧於倉庫,“傷病員來了后,存糧就專門用於他們的供給。”
可存糧畢竟有限,八個月時間,所有公糧和集體款項均已開支完。谷採芹召集各支族人討論決定,將傷員按家庭經濟情況分到13戶,其他各戶不定期供給小菜、雞蛋等,同舟共濟為紅軍。
劉經潤的丈夫谷佑箴已隨賀龍部隊轉移,隻需一份口糧,經濟也相對寬裕一點,她便認領了3名傷病員。開始時,錢糧還頂得住,后來不得不變賣首飾、家產,連家裡唯一的9分地,也當了出去。谷濟國家認領了一名傷員,其靠妻子日夜紡紗賺來的微薄的錢改善傷員伙食,夫妻倆卻粗茶淡飯,最終把自己身體累壞。
在村民的傾力相助下,在一年三個月的時間裡,寄養紅軍逐漸傷愈,並在谷家騾馬隊的掩護下,陸續通過山路輾轉抵達中轉地常德津市。23名紅軍最終有19名依靠自己安全抵達延安,但時間流轉,至今留下姓名的隻有馬加陵一人,並在新中國成立后曾回來探訪過一次。(湖南日報記者 寧奎 通訊員 寧怡慧)
■採訪手記
80多年,一份牽挂一直延續
寧奎
在龍鳳塔村採訪,似乎每一位村民,都對紅軍醫院的故事了然於胸。經過幾代人口口相傳,那份戰爭年代的軍民魚水情,沒有絲毫褪色,娓娓道來仍歷歷在目,恍若昨日。
其實,文中的紅軍醫院只是個狹義上的概念,在這個白族村庄的各個山頭,幾乎每一個合適的山洞,都曾有紅軍傷病員在裡面避亂、療傷。所以,廣義上的紅軍醫院,可能存在於村裡的每一戶人家、每一處山洞。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村民心中有兩個遺憾,其一是紅軍醫院歷經80年風雨,損毀嚴重。多年來,村民們一直想在原址進行修復,以期讓世人銘記這段歷史。但因為政策、資金等原因,一直未能如願。
其二是當年的23名傷病員,隻有一人留有真實姓名,同時還有“江北人姓匡”“貴州人‘老鼠子’”兩個記憶片段。當年抵達延安的19人,絕大多數分屬不同隊伍,再也不曾聯系過。
一位老人告訴記者,年輕時,老一輩在跟他講紅軍醫院故事的時候,就多次要求他,未來一定要尋找到這23位紅軍,一起回憶烽火歲月。老人說,因為能力有限,沒能如願,愧對長輩,並拜托記者代為呼吁,如有當年在此療傷的紅軍后代看到,希望能夠通過湖南日報或者當地政府進行聯系對接,再聚橫塘灣,“上一輩的情誼,我們這一輩再好好敘一敘。”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