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浩 柳 潔
2019年08月02日09:36 來源:經濟日報
湖北省荊州市所處的江漢平原,水網縱橫、稻香魚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打土豪、分田地”,這裡形成了以洪湖蘇區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從這裡走出的紅二軍團,成為紅軍長征的三大主力部隊之一。
近日,記者來到洪湖西岸的荊州市監利縣。1928年1月,賀龍、周逸群受黨組織派遣來到洪湖地區,到達監利的觀音洲。他們以“拜客”為名,繳了敵團防的槍,邁開了開創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步。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是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三大革命根據地之一,另兩塊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監利縣文史學者李光榮說,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鼎盛時期,58縣近10萬平方公裡的紅色土地上,建立近3萬工農紅軍和5萬地方武裝,孕育了一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紅軍主力部隊——紅二軍團,走出了60多位共和國開國將帥。
革命根據地一般都位於山區,洪湖河湖港汊地帶為何能成為革命根據地,建立完整的政權體系呢?“除了因為魚米之鄉可以保障紅軍物資來源,湖面墩台、蘆葦叢生便於開展迂回周旋斗爭外,最重要原因是紅軍作為窮人的隊伍,密切聯系群眾,為群眾著想,受到群眾擁護,軍民魚水情深。”李光榮說,湘鄂西蘇區的黨組織,以洪湖區域為中心聯系四周各縣,開展以水網湖區為基地的游擊戰爭並形成根據地,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一個偉大創造。
李光榮舉了一些例子:洪湖當年有湖霸,紅軍就為漁民做主打倒湖霸﹔1931年7月,洪湖發洪水,紅軍就搶修堤壩,與群眾一起抗擊水災﹔在紅軍反“圍剿”作戰時,群眾制作擔架,到前線把傷兵運到后方﹔婦女幫紅軍做飯,照顧傷病員,還替紅軍洗衣服、做鞋子……
監利至今流傳著歌頌紅軍的歌謠:“地米籽菜開白花,紅軍哥哥到我家。不是漁家故意夸,紅軍哥哥太好啦!不沾漁家半根草,對待百姓像一家。”“一棵大樹萬條根,黨與百姓一家人﹔紅軍如魚民如水,魚水哪能片刻分。”
軍民魚水情深,保証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立足長達7年之久。歷史的烽煙已經遠去,但紅色基因在老區得到不斷傳承。
在周老嘴鎮,有一條近千米長的老正街,兩旁的江漢古民居沿青石板路臨街而建,白牆黑瓦、飛檐翹角,給人以時空穿越之感。這條老街上現存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黨、政、軍各大機關以及賀龍、周逸群舊居等48處革命舊址,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條老正街,生動展現著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歷史。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就設在老正街94號的賀龍、周逸群舊居裡。
“周老嘴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色首府,當年可謂是家家駐紅軍,戶戶設機關。”監利縣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龍敏介紹說,當年紅軍進入周老嘴后,非常注重紀律教育,“軍校三大紀律歌”這樣寫道:“嚴守革命紀律,擁護工農利益。雖然飢寒交迫,不要騷擾人民。我們都是工農出身,不要忘卻勞苦群眾。”
歷史不會被遺忘。周老嘴鎮逸群小學副校長成先鳳,從2016年開始在位於老正街不遠處的湘鄂西蘇區紅色首府紀念館擔任志願講解員,她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講解紅色歷史,宣傳紅色文化,是教師應盡的一份責任。不僅要讓小學生們從小接受紅色教育,也要讓更多人了解紅色歷史,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