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2019年08月07日08:21 來源:學習時報
《二十四史》是中國歷代史學家精心編撰的紀傳體史書合集,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毛澤東注重研究這部史學巨著,他深刻聯系當代中國的社會實際,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毛澤東對歷史的創造性解讀推動了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學習歷史、運用歷史的熱情,促進人們鑒往知來,把握“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這一切都彰顯了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遠見卓識。
相伴一生的史學巨著
從青年時代起,毛澤東就酷愛閱讀傳統的經、史、子、集著作,“苟有志於學問,此實為必讀而不可缺”,其中《二十四史》是他尤為重視的一部巨著。1952年,毛澤東購置了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二十四史》,從此,這部書陪伴了他24年,無論他在北京還是外出考察,無論在辦公室還是列車、飛機上,他夜以繼日,手不釋卷地刻苦閱讀研究。其中有些史冊和篇章他反復研讀多次,並用紅藍鉛筆在書上留下了大量符號和批語。
毛澤東的批語包羅萬象,有關於古代戰爭的戰略、戰術解讀,有關於古代統治者治國方略的評價,他對史實、史跡廣泛發表真知灼見,也將那些對當今社會有所啟發的思想內容加以勾劃,並加以諸多注釋和說明。
毛澤東善於將兩種至數種歷史著作參照閱讀。如《前漢書》與《后漢書》、《舊唐書》與《新唐書》、《南史》與《北史》,毛澤東將其中的歷史要素進行比對,辨析其中的史實。他曾說:“《后漢書》寫得不壞,許多篇章,勝於《前漢書》。”“《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壽有傾向統一的思想,比《舊唐書》更好些。”
毛澤東讀史始終注重聯系當今實際,經常分析歷史人物的境況和各種條件,充分考慮修史者的歷史局限性,並加以現代視角的解讀。毛澤東讀《新唐書》的《徐有功傳》時,注意到“臣聞鹿走山林而命系庖廚者,勢固自然。陛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坐此死矣”這句話。他寫下批語:“命系庖廚,何足惜哉,此言不當。岳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1975年,82歲高齡的毛澤東身體衰弱,罹患眼疾,但他每天仍堅持讀《二十四史》,並認真撰寫批注。到了1976年,毛澤東病情加重,時常處於半昏迷的狀態,但隻要是神志清醒的時刻,他仍堅持閱讀《二十四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南史》和《晉書》分冊仍靜置在他的枕邊,陪伴毛澤東走完了他不懈求索與奮斗的一生。
數風流人物
毛澤東對歷史上很多人物都有過獨到的認識和評價,其中承載著他深厚的歷史情懷和宏闊的唯物史觀視野。
項羽的戰略錯誤。“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毛澤東對項羽最廣為人知的一個評價。毛澤東還通過閱讀《史記·項羽本紀》,總結出了項羽一生中的幾個致命錯誤,這些錯誤最終導致他的失敗。一是項羽在鴻門宴上對范增的建議置若罔聞,將劉邦放走﹔二是項羽過於相信楚漢所訂立的鴻溝之約,對劉邦毀約東進的估計不足﹔三是項羽建都彭城,放棄沃野千裡、雄關壘座的關中地區,造成了重大戰略失誤。而項羽這個人之所以犯下這些錯誤,就源於他“不愛聽別的不同意見”,不能採納良策。
劉邦是高明的政治家。毛澤東在各種不同時期,不同場合,對劉邦都有較高的評價。他評點《史記·高祖本紀》說,劉邦本是一介平民,早年名聲也不太好,但他能在秦末群雄逐鹿的時代大潮中脫穎而出,開一代王朝基業,名垂史冊,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人。
梁武帝的得與失。毛澤東在《南史·梁高祖本紀》中,對梁武帝早期的治理成就比較欣賞,認為他有清醒的政治頭腦,也對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梁武帝執政的中后期則急轉直下,他開始崇尚空談,無所作為,導致忠良遠離,奸佞日近,這也成為他最后導致悲劇結局的根本原因。
“笑裡藏刀”的李義府。毛澤東是個愛憎分明的人,他曾明確指出:“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對歷史上善於策劃陰謀詭計的人,他也十分憎惡。毛澤東評點《舊唐書·李義府傳》認為,李義府是一個專愛耍陰謀的人,笑裡藏刀。
朱元璋的才能。毛澤東讀《明史》多次,對《太祖本紀》也有較多論述。延安時期,他在一次講課中說:元末,朱元璋是一和尚,平時睡著了覺常作“天子”之形,郭子興見而奇之,收為部下,后代郭子興而起。初猶能代表農民利益,以后遂代表地主的利益,故能貴為天子。朱元璋以一個落魄的和尚,十五載而成帝業,是繼劉邦之后又一個出身卑微、起自草莽的平民皇帝。毛澤東認為,朱元璋雖然不識字,但卻善於從戰爭中學習,多謀善斷,“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不辦事”的嘉靖皇帝。1964年5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盡做壞事。”比如《明史·世宗本紀》一章中記述的嘉靖皇帝,毛澤東評價他“煉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幾年天下,就是不辦事”。一直以來,明朝“實亡於萬歷”的觀點在學界受到廣泛的認可,但毛澤東認為,嘉靖皇帝的昏庸無能才是明朝由盛到衰的根本轉折點。
如何正確認識歷史
毛澤東讀《二十四史》,始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努力探求歷史文本背后隱藏的真相。
例如,歐陽修在《新唐書》的《馬周傳》中認為,馬周雖自比為傅說和呂望,但才能不及他們。毛澤東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馬周給唐太宗的上奏,其中“節儉治國,關心百姓的疾苦,建議分封得當,加強郡縣基層人選”等思想非常精辟。毛澤東因此批注:“傅說、呂望,何足道哉!馬周才德,迥乎遠矣。”認為馬周的才德,遠比傅說、呂望高得多。
再如,對《舊五代史》中所記敘的陳橋兵變,毛澤東就指出其真實性的問題:“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陳橋驛,竟發動兵變,篡奪了周的政權。《舊五代史》卻說他黃袍加身,是受將士們‘擐甲將刃’‘擁迫南行’被迫的結果,並把這次政變解釋成是‘知其數而順乎人’的正義行為。”
毛澤東對《宋史·秦檜傳》的態度也非常鮮明,他說:“宋高宗、秦檜主和投降,實際上主和的責任不全在秦檜,起決定作用的是幕后的宋高宗趙構。”
中國歷史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始終沒有斷層的文字記載。但其中隱而不書、推卸責任,或是迷信、虛假的成分也廣泛存在。如“劉邦斬白蛇”等傳說故事也與歷史混雜在一起。毛澤東曾批判說:“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但他同時也指出:“如果因為歷史大半是假的就不讀了,那就是形而上學。不讀,靠什麼來了解歷史呢?反過來,一切信以為真,書上的每句話都被當作証實的信條,那就是歷史唯心論了。正確的態度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
推動《二十四史》的普及
從黃帝始祖到明朝滅亡,《二十四史》記敘了中華民族4000多年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豐富多彩的內容。毛澤東潛心研讀《二十四史》,核心目的是為了批判與繼承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遺產,使其能夠為現實社會服務,這同時也是毛澤東大力推動《二十四史》普及的初衷。
1939年,毛澤東指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1960年,毛澤東說,封建主義的東西也不全是壞的。我們要注意區別封建主義發生、發展和滅亡不同時期的東西。當封建主義還處在發生和發展的時候,有很多東西還是不錯的……中國古典著作多得很,現在是分門別類地在整理,用現代科學觀點逐步整理出來,重新出版。
在毛澤東的支持下,我國對《二十四史》等史學著作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整理、標點、翻譯、校注,使之以全新的面貌呈現於世,並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