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到:

穿越時空的精神豐碑——寫在方志敏誕辰120周年之際

賴星 姚子雲

2019年08月07日08:39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穿越時空的精神豐碑——寫在方志敏誕辰120周年之際

八月,夜色下南昌市贛江之濱,行人如織,光華璀璨。

當年他就義之地,已是青山綠水,一碧萬頃。

今日之中國,已如他所願。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贛江邊就義,距他的37歲生日僅半個月。

8月21日是方志敏誕辰120周年紀念日,他一生心向光明,他“清貧,潔白朴素”的生活讓人們明白了老一輩共產黨人的愛和憎,回答了什麼是真正的窮和富,什麼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什麼是革命者的偉大信仰,人到底怎樣活著才有價值。

他,樹起一座精神豐碑。

“我是一個黑暗的憎惡者,我是一個光明的渴求者”

高鐵在陽光中前行,窗外樹影模糊,遠山和白雲卻清晰可見。穿過一片片田野,方志敏的童年就顯示在眼前。

這是江西上饒市弋陽縣的一個普通村庄,山上生長著茂盛的樹林,小河彎彎曲曲穿林而過。方志敏曾從遠處眺望自己的村庄,他感嘆自己不是一個文學家,不能將眼前的美麗描寫出來﹔他也看到了農村的衰敗和黑暗,村民苦到不能生活。

“我於一八九九年生於離漆工鎮二裡許的湖塘村。在這長夜漫漫,天昏地暗的地方,我生活著,我受著壓迫和恥辱地生活著﹔我長大起來了﹔我逐漸不安於這黑暗的時日﹔我渴望著光明﹔我開始為光明奮斗……”

走進他的青春歲月,就走進了他的初心赤膽,就理解了他的人生選擇。

1922年,方志敏在上海求學時看到法國公園門口的牌子上寫有“華人與狗不准進園”,他感到從來沒有受過的恥辱。

“這幾個字射入我的眼中時,全身突然一陣燒熱,臉上都燒紅了。”他感慨中華民族命運的悲慘,但是依然相信,即使當下江山破碎、國弊民窮,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立志要建一座屬於人民的公園。九年后,他的夢想成真。1931年春,在贛東北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他親自籌建了列寧公園,園內小橋流水,樹木成林。上自政府主席,下到年幼孩童,隨時可在公園內休閑、玩耍。

“我爺爺當年就參與修建了這個公園,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是他們的心願。”葛源村村民周子根說,在這個小村庄,包括他爺爺在內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200多人。

80多年過去,列寧公園風採依舊。方志敏當年親手種下、象征革命必定勝利的梭柁樹如今已亭亭如蓋。

“清貧,潔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叔叔,你們是干嘛的呀?”13歲的周桂蘭趴在門檻上,仰頭問牽著白馬的男子。

“我們是要建立一個蘇維埃新中國的革命者。”這名叫方志敏的男子笑著回答。

1932年,贛東北省改稱閩浙贛省,周桂蘭家的院落成了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的機關大院。方志敏在她家辦公、居住了較長時間。

生活在方志敏身邊,周桂蘭對這個大英雄心懷崇敬。87年后,周桂蘭已是百歲老人,她總是念叨著,方志敏是老百姓的活菩薩。

在周桂蘭的印象中,方志敏一向過著朴素的生活:油炸的豆子,是他最愛的食物﹔穿的是舊長衫或者中山裝,汗褂褲、被子等用兩隻舊籮筐裝著。

至今,在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內還保存著當年的銀庫,這座銀庫是由周桂蘭家的糧倉改建而成。方志敏曾自述,自己經手的款項,總在數百萬元,但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地用之於革命事業。

方志敏被捕后,敵人隻在他身上搜到一塊表和一支自來水筆。國民黨士兵根本不相信:“你騙誰,像你當大官的人會沒有錢?”

答案寫在方志敏的遺稿中:“為著階級和民族的解放,為著黨的事業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願居住在鄙陋潮濕的茅棚……屈辱,痛苦,一切難於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

清貧,不是貧窮,而是一種境界。正如方志敏所言:“清貧,潔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

“愈艱苦,愈奮斗!愈奮斗,愈快樂!”

“鄉親們,你們不要悲傷,不要哭泣,你們看在我流血的地方,在我瘞骨的地方,長出一朵可愛的花來,那朵花你們就看作是我的精誠的寄托吧!”

話劇舞台上,飾演方志敏的村民方旭平眼淚奪眶而出,盡管3年來,這句台詞他說了不少於百次。

為了紀念方志敏,家鄉的村民們把他的故事搬上了舞台。“我是聽方志敏的故事長大的,他讓我明白了越奮斗越快樂。”方旭平是方志敏的宗親,他主動爭取到了方志敏的角色,初中文化的他邊忙農活邊記台詞,在台詞本上,他還把生僻字都認真地標注上了拼音。

這一生,方志敏以身許黨,始終懷有一顆奮斗之心。

在他看來,共產黨員都抱著積極奮斗的人生觀,絕不是厭世主義者,絕不詛咒人生,憎惡人生。

“但是,我們絕不是偷生怕死的人,我們為革命而生,更願為革命而死!”他還寫道:“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努力到死!奮斗到死!”

1935年1月,方志敏在懷玉山被敵人圍困,他已經七天沒有吃飯,餓得兩腳走不穩,凍得發抖,每晚都難以入睡,但他依然鼓勵自己:“吃不得苦,革不得命,苦算什麼,愈苦愈要干,愈苦我越快樂。”

在獄中面對死亡,回首人生往事時,方志敏多次提筆寫下“奮斗”二字。

“為著主義的信仰,階級的解放,抱定了斗爭到底的決心,所以生活雖然艱苦,而精神還是非常愉快的。愈艱苦,愈奮斗!愈奮斗,愈快樂!”方志敏回憶起過往的艱苦斗爭,他用輕鬆的筆調寫道:“一脫離白軍追逐時,我們又唱起革命歌來了。”

“從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給黨去了”

方梅隻能看著爸爸的照片長大,當方志敏犧牲時,她才3歲。

她出生時,父母把這個哭聲像小貓一樣的女孩寄養在當地的老百姓家中。方志敏有時抽空回村看望女兒,看著患病的女兒痛得嘶啞地叫著,他的眼淚直流。

1934年夏,方志敏最后一次與女兒見面。那天傍晚,他抱起2歲的方梅親了又親。轉身間,即成永別。

縱使遠隔80多年,依然能感受到一位父親的不舍。方梅曾走遍父親戰斗過的地方,記述父親經歷的苦難與斗爭,當想起父親被殺害前發出的聲音“我能舍棄一切,但是不能舍棄黨……”時,她嚎啕大哭。

是什麼,讓方志敏不得不拋下他最愛的人?

“共產黨員——這是一個極尊貴的名詞,我加入了共產黨,做了共產黨員,我是如何地引以為榮呵!從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給黨去了。”方志敏深情地向黨告白。

此后十余年間,無論是開辟贛東北根據地,還是率領紅十軍團北上抗日,方志敏對黨至死相隨:“黨要我做什麼,雖死不辭!”

在獄中,他以共產黨人高尚的人格魅力,與敵人進行信仰交鋒,感化了多名國民黨人,使得獄中寫下的文稿得以帶出。

“敵人隻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為著共產主義犧牲,為著蘇維埃流血,那是我們十分情願的啊!”方志敏用最熾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信仰。

方梅21歲那年,母親送給她一本父親寫的《可愛的中國》,她第一次觸摸到父親的文字。“從此,我懂得了‘祖國’的意思——祖國,就是生養了我們、值得像父親那樣的千千萬萬烈士用生命去保護的母親!”她說。

如今,方梅已是87歲的老人,有時在睡夢中,她會夢到爸爸向她微笑,希望女兒幸福生活。她希望時光再慢些走,因為爸爸需要她用一生去讀懂。(新華社南昌8月6日電 新華社記者賴星 姚子雲)

(責編:曹淼、任佳暉)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