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8日09:09 來源:湖北日報
黃岡,大別山下,紅色土地。92年前,黃麻起義的槍聲在這裡打響。87年前,以這裡為中心的鄂豫皖蘇區發展到總面積4萬多平方公裡,人口350萬,擁有5座縣城,26個縣的革命政權,成為僅次於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四大主力中的兩支——紅四方面軍和紅25軍誕生在這裡。雖然這兩支部隊長征的出發地不在黃岡,但他們中的許多人是黃岡走出去的子弟兵——據不完全統計,有200余位黃岡籍團以上指揮員身先士卒。在兩萬余裡闖關奪隘、搏風戰雪的征程中,先后倒下3萬余名黃岡籍英烈。
8月1日至5日,“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全國媒體採訪團30余位記者走進黃岡,在這片紅色大地上尋訪革命遺跡、紅軍故事和初心情懷。
紅四方面軍西征
長征的預演
1932年10月10日,黃安縣河口鎮黃柴畈村(今紅安縣上新集鎮黃才畈村),一個緊急會議正在召開。窗外,槍炮聲密集可聞,紅四方面軍在這裡與圍剿的國民黨精銳部隊已血戰兩天,雖重創敵軍但自身傷亡慘烈,紅25軍軍長蔡申熙、紅11師政委甘濟時犧牲。截獲的情報顯示,敵援軍還在不斷趕來。
全軍到了生死存亡關頭!簡短商討后決定:留下鄂豫皖省委和部分武裝堅持斗爭,主力立即轉移至外線,伺機打回鄂豫皖根據地。
第二天黃昏,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紅四方面軍主力2萬余人在四姑墩集結后向西出發,10月12日在廣水、衛店之間穿越平漢鐵路,撤出鄂豫皖根據地。敵人發現紅軍西進,立即展開追堵,妄圖一舉殲滅。10月22日、24日,紅四方面軍先后在棗陽的新集、土橋鋪地區與緊追而來的國民黨軍激戰,未能改變被動處境,被迫繼續西行。
此后,紅四方面軍經歷多次苦戰,直到12月10日,在兩次翻越秦嶺、渡過漢水進入陝西漢中后,才擺脫被動局面,開始建立陝南革命根據地。不久,紅四方面軍獲悉,四川軍閥混戰,川北兵力空虛,且那裡地勢險要、物產豐富,便集中力量向四川發展,創建了面積達4.2萬平方公裡、人口500萬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到1933年10月,紅四方面軍總兵力增加到8萬余人。
紅四方面軍西征,走出了敵我雙方都未料到的兩個結果:一是由於敵軍拼命追堵,紅軍打回根據地的計劃沒能實現﹔二是紅軍艱難遠征三千裡后,不僅擺脫了被動,還開創出全新的局面。“這是紅軍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戰略轉移,其起因、過程和結果與后來的長征非常相似,堪稱是長征的預演。”8月2日,紅安縣檔案館館長、黨史專家辛向陽說,正是有了這次西征,才有了紅四方面軍1935年3月以10萬大軍強渡嘉陵江,在策應中央紅軍北上的同時,開啟自身的長征之路。
紅25軍長征
堅韌與果決
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后,敵人對鄂豫皖根據地瘋狂“清剿”,成千上萬的群眾被屠殺或關押,整個根據地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但大別山人民沒有被血腥鎮壓嚇倒,他們在共產黨領導下,繼續進行英勇頑強的斗爭。
1932年11月3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決定,將分散各處的紅軍主力團集中起來,在紅安檀樹崗重新組建紅25軍,全軍7000余人,軍長吳煥先,政委王平章。
重新組建后,紅25軍將士展現了堅韌不屈的戰斗精神,先后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楊泗寨等戰斗的勝利,兵力一度擴充到1.2萬余人。但鄂豫皖省委繼續受到“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影響,貿然發起“奪回七裡坪”的進攻戰和“保衛中心區”的固守戰,導致紅25軍遭受重大損失。到1934年,由於敵人力量強大,且採取移民並村、層層封鎖等辦法,紅25軍處境日漸艱難。
這年秋天,程子華受中共中央派遣抵達鄂豫皖,傳達中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關於紅25軍實行戰略轉移的指示。1934年10月下旬,紅25軍在英山縣陶家河地區打退敵人兩次進攻后,迅速向河南境內轉進。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縣召開會議,決定按照中央指示精神,立即戰略轉移,開辟新的根據地。會議還決定,紅25軍進行整編,由程子華擔任軍長,徐海東任副軍長,吳煥先任政委。11月16日,鄂豫皖省委和紅25軍近3000名指戰員,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旗幟,由河南羅山縣何家沖出發向西挺進,開始長征。
四支長征主力中,紅25軍屬於“偏師”,人數最少,出發最晚,卻在行動中充分展現了果決的精神。出發后,紅25軍打破敵人多次圍追堵截,一路急行軍,於12月9日到達陝西丹鳳縣的庾家河,在這裡開始創建鄂豫陝根據地。1935年7月,從國民黨報紙上獲悉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師並有北上動向后,吳煥先等紅25軍領導人毫不猶豫,立即揮師於7月16日從豐峪口出發,踏上繼續長征的路程。兩個月后,紅25軍3400余名將士到達陝北延川永坪鎮,與劉志丹率領的紅26軍、27軍勝利會師。
紅25軍長征歷時10月,轉戰4省,行程約1萬裡,是唯一在途中成功創建根據地、唯一人數不減反增的隊伍。紅25軍最早抵達陝甘革命根據地,為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支紅軍隊伍走出97名共和國將軍,獲得“百將之軍”的美譽。
英雄兒女的初心
永遠跟黨走
麻城市博物館,3位工作人員各持一把鑰匙,同時操作打開儲藏庫大門,進去后再打開一個保險櫃,小心翼翼取出一枚殘缺的印章。這是該館珍藏的國家一級文物——土地革命時期乘區九鄉蘇維埃政府印。
博物館講解員周銀枝介紹,1932年,時任麻城乘馬崗區第九鄉蘇維埃工作人員的王宏文持印去河南某地執行任務,返回時遭國民黨民團追捕。敵人四面包圍、放火燒山,王宏文將印章藏在一塊石頭下面,自己突圍時被捕。3個月后,他越獄趕往山上取印,發現印把已被燒毀,印身仍保存完好。從此,王宏文將這枚印章終身收藏,去世后由其妻子保管,1988年,王宏文的長子王恩平將印章捐贈給市博物館。
“這個感人故事,體現了老區人民對初心的堅守。”麻城市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李敏介紹,無論革命處於高潮還是低潮,這裡的群眾始終對黨、對紅軍、對蘇維埃政權赤膽忠誠。據統計,從土地革命時期到新中國成立,紅安人口減少14萬,麻城人口減少13萬。“紅安是全國唯一以‘紅’命名的縣,這個紅是烈士鮮血的顏色,代表著共產黨人不渝的初心。”紅安縣委負責同志說。
在紅軍隊伍裡,英雄的黃岡兒女對初心的堅守展現得更為鮮明深刻。在紅安縣高橋鎮李先念故居紀念園,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講述著這樣的動人故事——李先念24歲就擔任了紅四方面軍主力軍紅30軍政委。26歲時,李先念在長征途中率領先頭部隊進佔四川懋功,迎接黨中央和毛主席。他詳細匯報了川西北地區形勢,對長征的戰略方向提出看法,給毛澤東留下深刻印象,連聲稱贊“名不虛傳,果真英雄少年”。
1937年4月,以紅四方面軍將士為主體的西路軍遭遇悲壯的失敗。李先念臨危受命,率領400余人突出重圍,艱苦跋涉1500多裡,到達新疆。在迪化(今烏魯木齊),組織派人詢問他:願意去蘇聯學習,還是回延安?李先念沒有絲毫猶豫:回延安。“那時候,蘇聯就是天堂的代名詞,李先念的選擇,體現了無比堅定的革命信念。”紀念園講解員吳慧柳動情地說。
回延安后,由於受張國燾錯誤的牽連,李先念被安排擔任營長。從軍政委到營長,連降六級,許多人為他抱屈,但李先念回答:“隻要讓我干革命,當伙夫都行。”毛澤東知道此事后說:“這樣處理李先念是不公平的。”在毛澤東干預下,李先念被任命為新四軍第4支隊參謀長。他重回大別山,開辟一片革命新天地。
銅鑼謠聲今猶在,初心不渝勵后人。行走黃岡,人們不僅能在1.74萬平方公裡大地上尋訪上千處紅色遺跡,更能從不斷挖掘出的先輩故事中,切身感受到“萬眾一心,緊跟黨走,朴誠勇毅,不勝不休”的紅安精神。(記者 王兵 通訊員 汪海燕 毛紅平 萬永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