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軍墳

2019年08月11日09:57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紅軍墳

位於四川省紅原縣刷經寺鎮亞休村的紅軍烈士墓。 董 彬攝

位於四川省鬆潘縣川主寺鎮元寶山上的紅軍長征紀念碑。 魏永剛攝

皚皚雪山,茫茫草地,雄渾的黃土高原,都有紅軍戰士的英魂。長征經過的山川河流,處處留下紅軍犧牲的印跡,山河大地都是無字的碑、無墓的墳!

長征經過的地方,總可以見到墳。這些墳塋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紅軍墳。

離開長征出發地於都不久,我們來到江西信豐縣。汽車在泥濘的道路上走了好久,到達一個叫做百石的村落。村后的山上,埋葬著長征途中犧牲的第一位師長洪超。那是紅軍離開於都第五天,1934年10月21日,前線吃緊,敵人蜷縮在一處堅固的房屋裡,戰士們久攻不下。25歲的紅三軍團四師師長洪超,直接來到一線指揮,不幸中彈,倒在這片距離蘇區不遠的土地上。戰士們抱著為師長報仇的決心,打贏了戰斗,卻永遠失去了師長。直到70多年以后,他的故鄉湖北黃梅縣的親人才知道他犧牲在了這裡。當年戰士沿坡挖下的戰壕,依然清晰可辨,戰壕不遠處就是洪超師長的墓。

哪裡有困難,就到哪裡去,當地黨史部門的同志用這句普通的話來概括洪超師長的犧牲精神。其實,在長征路上,每一個墳的背后都有一段英勇的故事,每一個故事又都充滿了情感含量和思想價值。

今天,從江西於都出發,走到湖南道縣,高速公路相通,隻需數小時車程。當年紅軍戰士用雙腳走了一個多月。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的墳就在這個叫做道縣的地方。慘烈的湘江戰役中,陳樹湘率領6000多閩西子弟擔任后衛任務。當紅軍主力渡過湘江之后,他的部隊已經沒有機會去追趕主力。這位隻有28歲的師長帶著殘部,且戰且退,在1934年12月的寒風中,重新退回他們接受后衛任務的道縣。陳樹湘受傷被俘,斷腸明志,壯烈犧牲。他的墳許多年就留在道縣城外的一棵大樹下。他用生命詮釋了什麼是擔當,什麼是堅守!

貴州遵義是紅軍長征的轉折點。在這座英雄的城市裡,人們至今還絡繹不絕地到一個叫鳳凰山的地方,去拜謁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將軍的墳。1935年1月,在第二次佔領遵義的戰斗中,作為軍團參謀長的鄧萍來到最前沿陣地偵察敵情。張愛萍回憶,這個距離比一線步兵班的沖擊發起陣地還要靠前。也是在戰壕裡,在與團政委張愛萍研究戰事,一句話還沒有說完,鄧萍被敵人的子彈打中,直接倒在張愛萍身邊。一年之后,張愛萍揮筆寫下“遵義城下洒熱血,三軍征途哭奇男”的詩句,懷念這位犧牲時隻有27歲的軍團參謀長。鄧萍將軍用生命寫就了共產黨人靠前指揮的榜樣!

在甘肅省涇川縣王村鎮一個叫做四坡的村裡,一座長滿青草的普通墳墓,埋葬著吳煥先烈士的遺骨。這位優秀指揮員率領紅二十五軍從鄂豫皖的大別山一路走來。他們僅僅從國民黨的報紙上看到中央紅軍的消息,便主動封鎖西安到蘭州的西蘭公路18天,期待著中央紅軍到來。在無望的堅守中,與敵人殊死戰斗,他勇敢沖鋒,身中七彈,把自己28歲的生命永遠留在了西北黃土高原上。從這座紅軍墳裡,我們可以讀到忠誠、勇敢、擔當等豐富的內容。

長征所過處,那些寫著“紅軍墳”的地方,更多是無名墓。一座座無名的墓碑同樣訴說著英勇的歷史。在湖南汝城縣延壽鄉官亨村外的一片荒地裡,我們看到一塊隻有一米多高的石頭上,刻寫著“紅軍墳”三個字。沒有人能弄清楚這片荒地裡埋葬了多少位烈士。人們知道的是,這裡是紅軍長征突破的第二道封鎖線。旁邊的青石寨山頭郁郁蔥蔥,青草遮掩了當年留下的戰壕,但當地百姓幾代人都在傳頌著紅軍在這裡的戰斗。不寬的延壽河邊留下了很多紅軍遺體。戰事稍息,當地瑤族頭人主動請村裡人掩埋紅軍遺體,埋葬一具烈士就發給一斗米。肅立在這塊普通的石頭墓碑前,我們情不自禁地想問:烈士家在何處?你們從哪裡來?烈日當空,青山無語。

翻過雪山,走過草地,紅軍走到今天四川紅原縣一個叫做亞克夏的山口。在海拔4800米高度的山上,幾塊簡單的石頭壘砌成一個墳。那裡安葬著12位紅軍先烈。他們是1952年被路過的解放軍發現的。12具遺骸整齊地排列在雪地上,間距幾乎相等,都是頭北腳南。人們幾經查証,推斷他們是紅軍的一個班。長征途中,路過這海拔4800米的雪山,他們宿營雪地,再沒有醒來。

我們至今都不知道他們是從江西、福建走過來的中央紅軍,還是從大別山深處的桂花樹下遠征來的紅四方面軍戰士﹔我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征戰過烏江,有沒有走過瀘定橋。我們現在所能記得的是,他們翻過了最高的雪山,卻長眠在這即將到達勝利的地方。沒有人能夠再寫出他們的名字,但是人們記住了:他們始終保持著軍人的“隊列”,一直到生命最后時刻。他們用那排列整齊、間距相當的枯骨告訴我們:什麼是紅軍隊伍的紀律性,為什麼這支軍隊能從江西的紅土地上一直走到陝北高原!

其實,長征路上,還有更多我們看不到的墳,那也應該是“紅軍墳”。在與湖南道縣相鄰的江華瑤族自治縣,有一條牯子江靜靜流淌。1934年12月初,陳樹湘就是過這條江時受傷的。當地老百姓說,一番激戰,有多位紅軍戰士犧牲。但是,當地民團不讓百姓掩埋紅軍遺體,這些戰士的遺體隻能順水漂流。漂流過紅軍遺體的何止牯子江!不遠處的湘江上游,在1934年12月的那場惡戰中也曾“流血漂櫓”。九天時間,三萬多紅軍將士犧牲,當地人“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站在江邊,我們看到的是滾滾的河流,聽到的是不息的水聲,找不到墓,也看不到碑,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這河水中曾經涌動的英勇犧牲。皚皚雪山,茫茫草地,雄渾的黃土高原,都有紅軍戰士的英魂。長征經過的山川河流,處處留下紅軍犧牲的印跡,山河大地都是無字的碑、無墓的墳!

長征是一次充滿犧牲精神的偉大遠征。這些墳塋便是對犧牲精神的標注和紀念。今天,重新走到這些或高或低的石碑前,一次次看到“紅軍墳”這個共同的名字,我們要表達我們的思念,更是在聆聽一種呼喚。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長征,而走在長征路上的人,需要記住那些曾經作出犧牲的先烈,更不能忘記那感天動地的犧牲精神。

(責編:高巍、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