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12日13:38 來源:陝西日報
八月七日,記者在吳起縣吳起鎮“切尾巴”戰役前沿指揮所舊址採訪。 記者 肖曉良攝
“打竹板,響連天,富裕吳起人稱贊,黨的政策領航船,城鄉處處喜訊傳……”8月7日,在吳起縣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小講解員們打著快板,講述著如今的好生活。這些來自紅軍小學等學校的孩子們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在這裡當小小講解員,對長征的歷史和吳起的發展了然於胸。
“‘切尾巴’戰役就是在旁邊的這座山上打的,那是長征中的最后一場戰役,我們勝利了!當時那座山叫平台山,后來改叫了勝利山。”紅軍小學二年級學生李旻錦口齒伶俐地給記者介紹。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進入陝北蘇區的大門——吳起鎮,勝利結束了二萬五千裡長征,而國民黨軍隊緊接著追了上來。此時的中央紅軍穿著夏衣、短褲,在沒有衣服可換,甚至都沒來得及吃一頓飽飯的情況下又要投入戰斗。10月19日晚,毛澤東電令彭德懷前來,並找來周恩來、葉劍英、聶榮臻等商量作戰方案,作出了“決不能把敵人帶進蘇區來”的部署。隨即,紅軍在吳起鎮周邊的山嶺上和溝道裡布下“口袋”,決定要把這條“尾巴”消滅在蘇區以外。
10月21日4時多,毛澤東登上吳起鎮西邊的平台山,也就是如今的勝利山,在一棵杜梨樹下召開戰前動員會。他對警衛員說:“現在休息休息,槍聲響得激烈時不要叫我,到打冷槍的時候再叫我。”
經過數小時的激戰,紅軍消滅了國民黨第三十五師一個騎兵團,擊潰國民黨第三十二師、三十六師兩個騎兵團﹔繳獲戰馬數百匹,山炮、迫擊炮、重機槍數十門(挺)。至此,中央紅軍切斷了長征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結束了長征中的最后一仗,宣告了蔣介石圍追堵截中央紅軍的陰謀破產。
1936年,吳起鎮成為紅軍的重要補給基地,設有兵工廠、被服廠、制藥廠等。在吳起鎮的窯洞工廠裡,生產出“吳起制造”字樣的手榴彈、炮彈、手槍等。美國記者斯諾曾稱這裡是蘇區的“工業中心”。(記者 齊卉 王婕妤)
記者手記
在時代的激流中前行
人是要有精神的。紅軍能夠完成長征,堅定的革命信仰起了決定性作用。長征路上,飢餓、疲勞都沒有使隊伍垮掉,他們革命意志最堅決,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也是超乎常人想象的。
“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牆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轟炸的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隻有這麼一家。”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所著的《西行漫記》中有一段對1936年的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的詳細描述。
簡單的飲食、刻苦認真的訓練、豐富多樣的文化生活……年輕的戰士們忙碌著,也蓬勃著。簡陋的窯洞裡他們挑燈夜讀,眼裡一定有著閃閃發光的星星。那一定是對知識的渴求、對革命取得勝利的信念、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助者天助之,革命最后的成功必將屬於能扛到最后的人。
83年后的當下,我們作為在時代的激流中成長的青年一代,也正奔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燦爛征途中。回望歷史的紅色印記,我們清晰地感受到,有志實現“中國夢”的人們,也都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砥礪前行。(齊卉 王婕妤)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