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英雄的村庄永不沉沒

白培生 李秉鈞

2019年08月21日08:30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英雄的村庄永不沉沒

“布田山啊布田江,青山起舞水歡唱。打起鼓來敲起鑼,歡迎紅軍朱軍長。打倒土豪分田地,村裡村外紅旗揚。貧困農民要翻身,跟著紅軍上井岡……”

8月13日,資興市興寧鎮布田革命事跡陳列館,72歲的黎金山老人正在給前來參觀的游客唱著當年的革命歌謠。低沉宛轉的歌聲透出歡欣之意,老人的眼角卻不知不覺挂上了淚滴。

布田,是一個英雄的村庄。這裡曾軍旗招展,是朱德的整軍之所,也是“八一”南昌起義后的首慶之地﹔這裡,曾經血腥遍地,107名革命干部和群眾在這裡英勇犧牲。黎金山老人,正是當年犧牲的英烈后人。

翻開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血色的軍旗仿佛仍在烽煙彌漫中獵獵飛舞……

◎ 紅軍來村裡休整,村民家家戶戶拆木門搭浮橋

1928年7月24日,時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的朱德奉命率紅第28團、29團攻打郴州,並於中午時分佔領郴州。當晚,國民黨范石生部4個團發起反扑圍攻。

“當時范石生部人數、裝備佔很大優勢,徹夜血戰后,紅軍寡不敵眾。”郴州市黨史研究員李宙南介紹,朱德率紅第28團和特務營成功突圍﹔紅第29團則隻有團長胡少海、黨代表龔楚率領的團部和蕭克率領的第7連100余人成功撤出,其余向南散去。

戰斗先勝后敗。經率部參戰的資興縣委和資興獨立團負責人黃義藻、李奇中、袁三漢等人提議,朱德、陳毅率部退駐到資興縣厚玉鄉(今資興市白廊鎮)布田村整軍。

布田村位於資興縣城南10公裡,人口1000余人,早在大革命時期就建立了農民協會,是有名的紅色革命堡壘。湘南起義后,布田村有100余名農民赤衛隊員隨湘南起義軍上了井岡山,后又回到資興龍溪打游擊。

得知親人紅軍要來村裡整軍,布田人民個個喜笑顏開。

1928年7月25日,資興赤衛隊隊長黎龍恩率全體隊員到村口迎接紅軍的到來。進入布田村要橫渡村前300多米寬的資興江(東江上游)。李宙南告訴記者,當時朱德帶領的部隊有1000多人,江面上隻有一條民用渡船,一次隻能乘坐10多個人,往返一趟要半個小時左右,渡完1000多人,得2天多時間。

怎麼過江?為方便紅軍盡快過江進村休整,布田村民家家戶戶撬樓板、拆木門、扛木料,不到半天就在河面上架起一座浮橋。“那時我伯父和我父親都是10多歲的少年,兄弟倆拆了家中的兩扇門板,用於搭建浮橋迎接紅軍過江。”今年64歲的布田革命老區事業管理協會會長黎泗忠說,朱德及夫人伍若蘭住進布田貧苦農戶樊好翠家中后,黎泗忠的父親兄弟倆天天上山砍柴,送到樊好翠家中給朱德和伍若蘭用。

紅軍一過江,村民們立即將浮橋拆除,防止追兵進村。婦女們則一個個都在家礱谷舂米洗菜做飯,騰房屋、護傷員,熱情接待進駐的紅軍部隊。黎泗忠告訴記者,紅軍撤離時,伍若蘭將一件藍布大褂送給黎泗忠喪偶的奶奶。這件藍布大褂此后被當做傳家寶,一代代傳給黎泗忠的妻子。2011年黎泗忠的妻子將其捐贈了出來。這件現珍藏在布田革命事跡陳列館中的藍布大褂,猶如汝城縣沙洲村的“半條被子”故事,溫暖了無數百姓。

◎ 離別之際,布田人民將籌集到的糧食送給紅軍

朱德的部隊在布田休整期間,布田村村民還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資興游擊獨立團的戰士們一起,四處打探敵情,收容部隊失散人員﹔前往周邊的舊縣、渡頭、坪石等地打土豪、斗劣紳,為部隊籌集資金﹔攻入資興縣城,打開糧倉為紅軍籌集糧草。

“部隊進駐布田后,最重要的任務是整軍。”李宙南介紹,布田整軍主要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他們先動員村民,將60多名傷員抬到百裡外的龍溪、連坪等游擊區療傷,直到養好傷后重返井岡山。

“轉移傷員后,朱德等緊接著肅清部隊裡的叛徒。”李宙南介紹。1928年7月24日在郴州戰斗最激烈的時候,紅四軍第28團三營副營長戴承炳帶領一個排擅自撤出陣地,向敵方跑去,企圖叛變投敵。這個排的排長察覺他的意圖后,中途把這排人帶了回來,戴承炳的陰謀才未得逞。整軍期間,戴承炳的叛變行徑被公之於眾,並被處決。

為重整旗鼓,朱德和陳毅對部隊進行整頓。29團因隻剩下100余人,該建制撤銷,余下官兵合並到28團。部隊每天上午操練,下午幫村民做農活﹔晚上學習軍事理論,開會討論分析此次軍事行動得失,總結經驗。伍若蘭還帶領幾名宣傳員在村裡的牆上書寫大量的宣傳標語,發動群眾參軍等。

“我母親樊好翠雖是布田貧苦農民,但有幸成為了朱德、伍若蘭的房東。”今年82歲的黎群回憶道,她母親曾多次跟他說,朱德等人經常在晚飯后,到村裡的學堂開會,或者研究軍事,或者學習軍事理論。布田學堂三面是田,一面靠山,很安全。

1928年8月1日,恰逢南昌起義一周年紀念日。當天早上8時左右,布田村后的一塊大草坪上,人頭攢動,軍旗獵獵。朱德、陳毅在這裡召開了簡朴而隆重的南昌起義周年紀念大會。

這是我黨我軍召開的第一個“八一”紀念大會。

紀念大會由陳毅主持,朱德在會上做了激情洋溢的演講。資興、汝城、桂東的黨組織、游擊隊負責人和布田村的村民代表黎芬也先后登台講話。數千軍民掌聲雷動,一片歡騰。

演講中,朱德回顧了南昌起義和井岡山會師的戰斗歷程,講述了自己3次來到資興,和資興黨組織、游擊隊開展革命的斗爭經歷,還特別盛贊布田村人民“為我軍護傷員、籌糧草、探敵情,日夜辛勞幫助我軍搞好休整。這種幫助與擁護,穩固了軍心,增強了紅四軍的志氣與信心,對革命前途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布田的這種貢獻,我黨我軍將切記不忘……”

8月2日清晨,朱德、陳毅率領休整了幾天的部隊離開布田,經桂東回師井岡山。離別之際,布田人民扶老攜幼送別親人,並將多方籌集到的一批糧食送給紅軍。

飛舞長空的軍旗,再次見証了布田人民與紅軍依依惜別的深情。

1933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成立紀念日,每年8月1日開展紀念慶祝活動。

◎ 布田村現沉入了湖底,但英雄的精神永不沉沒

然而,布田人民與紅軍魚水情深,正是國民黨反動派的痛恨之源。紅軍一走,布田村就遭受滅頂之災。

9月17日(農歷八月初四),國民黨第8軍第2師王兆英團糾集地方武裝共計3000余人,分4路趁夜包圍布田村庄。拂曉,敵軍闖入村庄,見門就砸,見人就殺,見財物就搶,見房屋就燒,奸淫擄掠,無所不為。頓時,男人的怒吼聲,婦女小孩的哭叫聲,敵人的槍彈聲,房屋的崩塌聲,交織在一起。一個有著400多年歷史的繁華村落,瞬間變成人間地獄。村門前、天井邊、路旁等到處是死尸。僅村前的一丘田裡,就橫尸37具。

“僅當天,全村就有600多間房子被燒毀,87名革命干部和群眾被殺﹔加上隨后被燒的房屋和被殺的革命干部群眾,布田村共有1000余間房子被燒成廢墟,107人遇難。”資興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袁劍霖介紹,此次浩劫,史稱“布田八·四慘案”。

屠殺扑滅不了革命的火種,鮮血更加激起革命的斗志。在杜修經、唐天際、黃義藻、陳奇等人的領導下,更多的布田兒女參加了游擊隊,把游擊區變成了敵人的墳場。黎晉文、黎龍恩、黎守安等30多名布田兒女,將熱血洒在了龍溪游擊區的深山老林裡……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也對“以龍溪十二洞為中心的湘南特委”領導的游擊戰爭予以了高度評價。

新中國成立后,朱德同志於1950年11月給布田人民寫信說:“你村1928年為我軍休整,護傷員、籌軍糧,作出重大貢獻。后被焚毀,遭屠殺,仍堅持斗爭,這是值得欽佩的,望你們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村民們聚集在一起,聽識字的干部反復宣讀來信,泣不成聲地說:黨沒有忘記我們!新中國沒有忘記我們!朱德軍長沒有忘記我們!

歷史不會被忘記。1965年,資興縣委、縣政府撥款在布田村修建革命烈士紀念塔,塔內安放百余名布田烈士的遺骨供后人瞻仰紀念。“1965年至1976年期間,我任布田大隊大隊長。”今年82歲的駱道英告訴記者,她帶領村民用當時資興縣委、縣政府撥付的資金,修建了布田革命烈士紀念塔,並把百余名烈士的遺骨從土中取出,親手安置到塔內。

斗轉星移,時光荏苒。1986年7月,為支持國家重點工程——東江水庫建設,布田人民顧大局,舍小家,離別故土,舉村搬遷到如今的興寧鎮重建家園。英烈們的遺骨也搬遷到新建的資興革命烈士紀念塔內重新安置。后來,資興市委、市政府又專門撥款在布田新村新建了布田革命事跡陳列館,紀念這段光榮的歷史。

“英雄的村庄永遠沉入了湖底,但英雄的精神永不沉沒!”資興市委書記黃崢嶸感慨地說,無論是戰爭年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時代,布田人民永葆英雄本色。

布田革命事跡陳列館裡,黎金山老人久久地撫摸著那面略顯陳舊的軍旗,深情地說,90多年過去了,如今,這裡和資興革命烈士紀念塔都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他也成了陳列館裡的義務講解員。每年清明、“七一”“八一”“十一”等節日前后,都有大批的黨員干部、學生和群眾自發來到這裡,感受炮火中布田人民的赤誠之心與紅色信仰,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汲取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強大動力。(記者 白培生 李秉鈞 通訊員 王躍華 廖智慧)

(責編:曹淼、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