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文湘
2019年08月23日08:31 來源:廣西日報
編者按
8月20日,第三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與抗戰精神傳承研討會在南寧開幕,來自兩岸的退役將領、專家學者和教師學生代表共約500人參加會議。研討會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和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共同主辦,是繼2017年南京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2018年武漢中華民族抗戰歷史教育與抗戰精神傳承研討會之后,兩岸民間機構第三次攜手組織的“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弘揚抗戰精神”大型主題研討活動,以此紀念抗戰爆發88周年和昆侖關戰役勝利80周年。記者隨同採訪,記錄下精彩瞬間。
1 研究抗戰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巍巍昆侖,千古雄關﹔群山環拱,南國天塹。上世紀初,內憂外患﹔日寇強侵,山河色變……”8月19日,第三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與抗戰精神傳承研討會——廣西南寧昆侖關戰役抗戰英烈祭奠儀式,在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前進行。台灣嘉義大學學生江珮甄宣讀祭文,讓人們重溫了那段悲壯的抗戰歷史。
“在昆侖關戰役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在南寧舉行抗戰史研討會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王建朗說。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加坡與馬英九會面時提出,兩岸雙方應該支持鼓勵兩岸史學界攜起手來,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弘揚抗戰精神,共同捍衛民族尊嚴和榮譽。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抗戰史研討會分別在南京、武漢、南寧召開,分別對應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1938年的武漢抗戰、1939年的昆侖關戰役,這些都是抗戰史上的重要戰事。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副主任龍明彪表示,舉辦第三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與抗戰精神傳承研討會,就是要通過進一步的交流和研討凝聚共識,共同重溫歷史,緬懷先烈,共同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共同倡導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化育后人,激勵兩岸同胞尤其是青年一代攜手同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
“抗戰勝利的歷史值得我們研究。”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榮譽副理事長王文燮說,“兩岸聯合研究抗日戰史,目的就是為了讓后代了解抗日戰爭的真相。”
在昆侖關戰役抗戰英烈祭奠儀式上,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理事方祖岐和王文燮一起向紀念塔敬獻花籃。“面對抗戰陣亡的將士,我的心情很沉痛,但同時也為他們感到驕傲,越發感覺到召開這樣的研討會研究抗日歷史和抗戰精神傳承問題,實在是太重要、太必要、太有意義了。”方祖岐說,在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今天,兩岸專家學者、退役將軍和師生們一起來研究抗戰歷史,傳承和弘揚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團結戰斗、敢於勝利的抗戰精神,對於動員包括兩岸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所有中華兒女更好地投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事業,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和作用。
2 民族團結方能實現民族復興
抗戰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精神資產,那抗戰精神的精髓是什麼?與會者們給出了一個共同的答案:民族團結方能實現民族復興。
“民族團結是民族復興的必備基礎,這是抗日戰爭留給我們的歷史經驗。”王建朗說,抗戰時中國之所以能在危機中殺出一條生路並取得最終的勝利,最重要的一條是中華民族面對危機,萬眾一心,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形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民族大團結。今天,中國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兩岸中國人應攜手應對這些挑戰,維持中國的穩定發展與繁榮,這既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責任,也是成功應對這些挑戰的重要基礎。
針對當前民進黨當局不斷推動各種“去中國化”的“台獨”活動,阻撓限制兩岸交流合作,與會代表發言提出,決不容許任何“台獨”陰謀得逞。
否認台灣民眾參與抗戰,是“台獨”分子的一個論調。此次研討會專設了四個議題,其中第三個議題是“抗戰與台灣”。海峽兩岸6位專家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利用大量的史實,力証了台灣同胞積極參與抗日戰爭,並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年處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同胞,在那一場偉大抗戰中沒有缺席。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有5萬多名台灣同胞奔赴大陸參加抗戰。”龍明彪指出,少數“台獨”勢力盡管現在猖獗一時,但他們終究無法阻擋兩岸關系向前發展、祖國必將統一的歷史大勢。
方祖岐表示,一個團結統一、和平發展的中國,一個合作共贏、各美其美的世界,迎來的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而且是更加美好的中國和世界的未來。“我們研究抗戰歷史,傳承抗戰精神,應該說也是這個初衷。”
3 銘記歷史創造兩岸合作契機
參與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與抗戰精神傳承研討會的,不僅有白發蒼蒼的退役將軍,還有朝氣蓬勃的兩岸青年學子。讓兩岸青年特別是台灣青年客觀地了解抗戰史實,把抗戰精神代代相傳,是舉辦研討會的一個最重要目的。
“我們希望抗戰精神能夠永遠傳承下去,希望年輕一代繼續來談如何弘揚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台灣退役少將鄭旗生說,在大陸舉辦研討會,沒辦法邀請更多的台灣學生參加,他希望將來有機會能在台灣舉辦研討會,讓更多的台灣學生參與其中。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主任李細珠告訴記者,在台灣因為政治的原因,教科書有個很嚴峻的問題是“去中國化”,這讓台灣青年不能客觀地了解抗戰歷史。利用舉辦研討會的機會,讓台灣學生到大陸來交流,感受到跟教科書不一樣的歷史觀和歷史知識,以促進他們獨立思考。
參加研討會的台灣嘉義中學的湯同學表示,台灣的教科書上沒有昆侖關戰役的相關資訊,他此次來到戰役現場,感到很震撼,以后他會跟同學們分享這些正確資訊。
“參加這種研討會有很多不一樣的見識,學到很多課本上沒有講到的內容,了解到抗戰的真正歷史意義。”台灣嘉義中學的吳同學如此概括此行的意義。
“如果台灣年輕人離大陸越來越遠、記憶越來越模糊,對我們兩岸的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情。”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顧問、政治大學教授周惠民表示,怎麼樣去推廣兩岸之間共同的記憶,創造兩岸將來合作的重要契機,是舉辦研討會重要的使命。“要用各種不同的新工具、新手段,包括網絡等多種媒體,讓大家更容易地接觸到中日抗戰之間的各種資訊,這才是我們共建兩岸歷史記憶一個非常重要的開端。”(記者 簡文湘 實習生 呂鋼)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