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葦蕩深處保軍需 黃河口邊謀民富

——重訪渤海墾區抗日根據地

陳曉婉 賈瑞君

2019年08月26日11:08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葦蕩深處保軍需 黃河口邊謀民富

沿著黃河一路東行,當風中泛起淡淡的鹼味兒,便來到了東營市墾利區永安鎮。

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是清河區軍民堅持抗戰的穩固后方。憑借天然屏障的掩護,這裡不僅安置了兵工廠、醫院、銀行、學校等諸多機構,為部隊提供大量軍需,還為部隊休養生息提供了一片安全之地。

藏在蘆葦蕩深處的墾區抗日根據地發生了哪些故事,紅色老區發生了哪些變化,記者沿著歷史的脈絡溯源而上。

英雄的講述者

1941年,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旅跨過小清河揮師北進,一舉解放了黃河入海口兩岸廣大地區,建立了以八大組(今永安鎮)為中心的墾區抗日根據地。從此,這裡成為清河區抗戰的穩固后方,清河區黨委、行署、清河軍區后勤機關及各生產單位、醫院、學校和文化團體等陸續從廣北、博興純化鎮一帶遷往以八大組為中心的墾區農村。

如今在永安鎮,19處抗戰遺址,隻有兵工廠、教導營等5處還留有一點點斷壁殘垣。

建筑消失了,故事在流傳。

張英士就是其中一本“故事大全”。1982年,張英士開始接觸墾區的革命故事,深受觸動。2004年甫一退休,張英士開始著手寫作《渤海墾區革命史》。如今76歲的張英士老人,對墾區的事件、人物、故事如數家珍,“這種軍民魚水情,放在什麼時候都不過時。”

同樣深有感觸的還有劉婧。劉婧是永安鎮文化站副站長,同時也是渤海墾區革命紀念館資歷最深的解說員。記者隨她一路走過紀念館的9個展區,聽她講述當年的故事,仿佛經歷了一遍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今年已經是劉婧做講解員的第十一個年頭,她也成了墾區歷史專家。“40分鐘的素材,忙的時候一天要講20遍,一天下來累得不想說話。盡管如此,我依然會繼續講下去。英雄的故事需要傾聽者、傳承者。”劉婧說。

“家傳”的帶頭人

在永安,有個80多歲的“新”村——新十五村。1938年,一場大海潮毀壞了老十五村,村民們搬遷到了如今的新十五村。

7月底,記者來到村民曹偉德家中。在一張黑白老照片前,曹偉德指著合影中一個模糊的人臉告訴記者:“這就是我的父親曹同山。”

1939年,醫生曹同山受八路軍山縱三旅九團團長趙寄洲派遣,冒著極大的危險攜家眷打入當時漢奸土匪盤踞的八大組,以開辦診所行醫為名,暗察敵情。他想方設法深入敵人內部,掌握了盤踞在八大組的民團武裝聯庄會的人數、武器裝備等重要情況。

受父親經歷的感召,1964年,22歲的曹偉德結婚僅半個月就參軍離開了家鄉。1967年8月,在江西撫州執行任務時,曹偉德負傷了。在醫院治療了9個月后,曹偉德轉業回到了家鄉。

“不能在軍隊裡沖鋒陷陣了,在地方上也要好好干。”1969年開始,曹偉德開始在大隊干副書記,一直到1981年退下來,他依然為集體的事情忙前忙后。

王善文的父親王錫臣也是一名軍人。1947年,王錫臣在泰安的一次戰役中犧牲。1962年,王善文成為新十五村的團支部書記、民兵連長,1975年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直到1991年為照顧生病的母親,王善文才卸任。

2002年,王善文39歲的外甥女朱梅英接過了新十五村的接力棒,成為新一任村黨支部書記。當支書第一年,村裡硬化了路面,解決了路面損壞嚴重的難題,村前一千多畝的泥澇地也建好了溝渠配套。幾個大動作之下,朱梅英的威望逐漸樹立了起來。

2010年,村裡按照全鎮規劃要整體搬遷上樓。要做通老百姓的工作,不是易事。“沒辦法,隻能從自家親戚做起,然后再動員其他人。”朱梅英說。2014年,新十五村實現了全體上樓,村裡6萬畝土地復墾,統一開發。去年,村裡流轉出去的土地給每位村民帶來2730元的收入。

如今在村裡提起朱梅英,人人都伸大拇指。“我是烈士后人,就是得帶頭。別人做到的我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我也要做到。”朱梅英說。

泥碗與金碗

今天的墾利位列全國工業百強區第89位,誕生於此的萬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位列全國民企500強第54位。該區先后獲得國家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全國健康促進區等榮譽稱號。

而在當年,這裡遍地荊荒,海溝河汊縱橫,交通極為不便。向南幾十公裡外的小清河南北,則是人杰地靈的糧棉之鄉。舍南取北在墾區建根據地,在當時被認為是“丟了金碗,得個泥碗”的選擇。

歷史証明,有了荒草野荊等自然屏障的保護,加之抗日民主政府制定並實施了正確的土地政策,自然環境惡劣的墾區反而成了戰火中的一方淨土。1941年秋,墾區取得了抗戰以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不僅大部分墾區人民達到了豐衣足食,還為清河區黨政機關及軍隊提供了軍需及抗戰經費,並生產了大量糧食支援膠東、魯南等抗日根據地。

如今,永安依然在不斷上演著“泥碗與金碗”的故事。

去年3月,墾利縣萬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轉型成立東營匯通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從高利潤的石油化工行業一頭扎進掙辛苦錢的農業,總經理黨春貴的選擇讓不少人不解。

“辦廠子不光是掙錢,更重要的是為鄉親們辦點實事。”黨春貴是西十四村的村民,西十四村曾是墾區抗日根據地被服廠和后方醫院的所在地。“黨為群眾辦事從來不求回報,我現在有條件了,干啥事更得想著大家伙。”他說。

黨春貴曾兩次去香菇之鄉河北遵化考察。去年匯通建廠,一期工程投入1000萬元。一年下來收支一核算,要補的窟窿不小。但黨春貴不認為這是個虧本生意:建廠第一年就解決了周邊11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今年二期投產后,將提供200個就業崗位,這樣每年可以增加農民收入500萬元”。

匯通的身后,永安的現代農業正飛速發展。2019年,永安以打造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狠抓大閘蟹、水稻、香菇、生豬四大支柱產業,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目前,全鎮大閘蟹精養面積已擴大到1.3萬畝,粗養面積擴大到1.5萬畝,預計年產高品質黃河口大閘蟹1400噸,預計實現年產值2.8億元。新培育食用菌種植大戶3個,每年可創造群眾靈活就業崗位400余個,增加群眾工資性收入50萬元。”永安鎮鎮長任方旭說。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