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將信仰的詩文融入生命

葉介甫

2019年08月30日08:23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將信仰的詩文融入生命

  楊匏安,1896年11月生於廣東省香山縣南屏鄉(今屬珠海市)。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受派到國民黨中任職,致力於國民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1927年5月,中共五大成立了黨的歷史上第一個紀律檢查機構——中央監察委員會,他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29年,他在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參加編輯黨刊黨報。他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之一。

  “借次清霜堅傲骨”

  1911年10月,爆發了辛亥革命。那時,楊匏安的家鄉周邊駐扎著一營清政府的新軍。在同盟會黨人的策動下,這營新軍宣布起義,光復了香山縣城。但辛亥革命的果實,卻被軍閥袁世凱篡奪了。接著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又告失敗。袁世凱的爪牙、雲南軍閥龍濟光佔據了廣東。他的土匪隊伍“濟軍”,進駐香山,到處販煙開賭,加捐增稅,無惡不作。血氣方剛的楊匏安,目擊著一幕幕政治風雲的激變,想到有數千年文明史的祖國,水秀山清的家鄉,依然是豺狼當道,虎豹橫行。維新變法失敗了,洋務運動失敗了,孫中山和他的革命黨人苦心締造的民主共和國也名存實亡。“霸氣已沉文物改,雲流垂盡管弦淒”。楊匏安不禁心緒低沉,徘徊苦思,祖國的出路在哪裡?包括自己在內的年青一代的出路在哪裡?他彷徨、苦悶,難以找到答案。

  1915年,他東渡日本橫濱求學,其間接觸到西方各種流派學說,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的譯著。次年楊匏安回到家鄉,后在澳門當家庭教師。1918年初,楊匏安舉家遷到廣州,起初,他在時敏中學擔任國文老師,教學生寫詩作文,提出關於詩文內容與形式的兩項標准:“義取本務實,辭唯絕俗清高”。又說:“詩文一道,首貴無俗氣。然欲詩文之無俗氣者,必其人先無俗氣,外欲其人之無俗氣者,則舉凡流俗所趨之事,非斥去不可。”

  當時,廣州警察局的一位官僚,請他去當幕僚。對這個“肥缺”,楊匏安斷然拒絕了。雖然中學教員的薪水不高,但他寧可清貧度日。他寫過一首詩《釣》:

  收拾詩篇理釣竿,潺湲秋水辨微寒。

  居夷有此寧為陋,合轍於今倍覺難。

  霜葉爭霞明水際,風帆向晚走雲端。

  單襦皂帽蕭條甚,老卻天涯管幼安。

  在詩中楊匏安以東漢末年的隱士管寧自喻,表達了自己即便身處惡濁的環境中,決不隨波逐流、同流合污,而寧願安貧樂道、淡泊自甘的高潔志趣。

  然而,楊匏安這時的心情,卻是沉重而憂郁的。除了生活的坎坷成為他的心頭重壓,國事的混亂也使他感到窒息。先是1917年的夏天,辮帥張勛率領辮子軍進京復辟,雖然不過是為時11天的插曲,但在中國人民的心頭,卻留下了很深的暗影。同年9月,孫中山帶領海軍南下護法,在廣州成立軍政府,不到一年,又被西南軍閥逼走上海。南北軍閥連年混戰,隻苦了老百姓,長年陷於火海血泊之中。緬懷家國,千頭萬緒,心情復雜的楊匏安寫下了《消夏》:

  春衣典盡覺身輕,日日江頭著屐行。

  不作詞人妨感喟,偶同漁父話虛盈。

  人閑隻合看雲坐,世亂聊為帶雨耕。

  我已無心問哀樂,殘蟬何事倚高鳴?!

  詩中流露了“世亂聊為帶雨耕”“我已無心問哀樂”的由憤世到避世的思想,這同他當時還找不到革命的出路有關。

  但是,楊匏安畢竟是一個不願自我消沉、不甘長此頹唐的人。他不會在祖國陸沉、人民受難的時候袖手旁觀。后來,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從此,他的詩中更多是積極向上的元素。如《秋夜同無庵閑步》:

  拂面西風病乍起,柳堤行盡屐聲孤。

  大江潮涌初園月,淺渚秋驚熟睡鳧。

  借次清霜堅傲骨,拼將濁酒斗孱軀。

  多時不作還鄉夢,舊種黃花尚有無?

  在這首詩中,他通過“借次清霜堅傲骨”,贊美秋菊冬梅勇斗霜雪的精神,表達自己不畏強暴、投身斗爭的信念和決心。

  “殘生無可戀,大敵正當前”

  1928年春,蔣光慈、錢杏邨等人在上海組織革命文藝團體“太陽社”,楊匏安參加了成立大會,后用筆名“太陽社”寫過小說。其后,楊匏安被派赴南洋,在新加坡等地開展革命活動,做黨的工作。

  當時,他曾寄回兩首詩,被親友保存下來。其一題為《十一月既望泊舟星架坡港》,詩雲:

  故鄉回首戰雲深,漏刃投荒萬裡臨。

  餘日可消行坐臥,感懷休問去來今。

  江南有夢迷蠻瘴,海外何人辨雅音?

  自笑身閑心獨苦,當頭皓月伴微吟。

  另一首題為《寄小梅》:

  去國六千裡,心隨雲水長。

  逃生來絕域,問禁入危邦。

  歸意能無動?公忠不可忘。

  相思憑夢寄,月色滿桄榔。

  在“漏刃投荒”,流亡異國的時候,楊匏安仍念念於“公忠不可忘”。楊匏安一家,則先后移居澳門、香港和上海,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作為地下機關,秘密從事黨的活動。

  1929年,楊匏安回到上海,在中央機關工作,並參與編輯黨的刊物。他的家人則分散住在黨的出版機關、交通機關。不久,由於印刷所遭破壞,楊匏安被捕。這時,周恩來冒著危險時常去看望楊匏安的家人,並大力組織營救。楊匏安幸因沒有暴露身份,在被敵人囚禁8個月后,即獲釋放。出獄后,他仍留在上海中央機關工作。1930年,楊匏安和阮嘯仙一起,以中國互濟會名義開辦政治訓練班,培養、訓練黨的各級干部。

  楊匏安在極其艱難和危險的環境中,還進行翻譯工作,宣傳馬克思主義。1930年7月,他化名“王純一”,翻譯了拉比杜斯的《地租論》。深刻剖析了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通過地租剝削的實質,成為日后共產黨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的重要理論依據。楊匏安還編譯了一本30多萬字的《西洋史要》,系統扼要地敘述了西歐各國革命運動的歷史,特別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歷史。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生平和主要著作,以及各國共產黨、工人黨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情況一一作了介紹和評論。這是一本較早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寫作的西洋史著作,也是在當時頗為難得的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參考書。楊匏安編譯的這兩本書,都由共產黨員林伯修主持的上海南強書局出版,其中《西洋史要》一書,楊匏安犧牲之后仍在刊行。

  1931年春,擔任中央宣傳部長的羅綺園因行為不檢,被人揭發向蔣介石告密,牽連楊匏安等10多人一起被捕。楊匏安在獄中,立場堅定,忠貞不屈。蔣介石連寫兩封勸降信,都被楊匏安撕毀,蔣介石又直接打電話到獄中,也被楊匏安摔掉話筒。在獄中,楊匏安托人帶出了一封給親屬的信,信中說,他的處境很危險,難免要為革命而犧牲,告誡家人不要接受任何不認識的人的任何財物或資助。當時,黨組織曾通過宋慶齡、何香凝出面營救,但沒有成功。周恩來還策劃武裝營救,准備一旦敵人將他解往南京或蘇州時,就在半途劫奪囚車。但狡猾凶殘的蔣介石,卻下達了就地秘密槍決楊匏安的命令。

  楊匏安與羅綺園共事多年,關系密切。獄中的楊匏安覺察到羅綺園經不起敵人的利誘威迫,有動搖變節的可能。為了爭取羅綺園,楊匏安在犧牲之前,作《死前一夕作·示難友》一詩,給羅綺園並告別難友。詩曰:

  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

  殘生無可戀,大敵正當前。

  知止窮張儉,遲行笑褚淵。

  從茲分手別,對視莫潸然。

  詩中所說的張儉是東漢名士,漢獻帝時,百姓遭遇飢荒,張儉用盡全部財產,救活了數百人。褚淵,南北朝人,宋明帝很信任他,嘗謂:“禇淵能遲行緩步,便持此得宰相矣。”宋明帝臨死,封之為中書令,使與袁粲共理國事。不料褚淵卻出賣袁粲,助齊篡宋。人們譏諷說:“寧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楊匏安這首詩,意在告誡羅綺園,並勉勵難友,堅持斗爭,保全氣節,不可像出賣靈魂的叛徒褚淵那樣,永為世人恥笑。這首絕命詩,充分體現了楊匏安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的革命崇高氣節。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曾經用這首詩教育同志們,在復雜困難的環境中,要像楊匏安那樣,對黨忠貞不渝,為革命勇於獻身。

  1931年8月,楊匏安在上海淞滬警備司令部被殺害,年僅35歲,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的革命事跡和不朽詩文,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作者單位:中共中央統戰部)

(責編:吳兆飛、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