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大會址紀念館志願服務隊26年來為2.2萬批次參觀者講解

在黨的誕生地詮釋“初心”

吳頔

2019年09月02日14:01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在黨的誕生地詮釋“初心”

“中國共產黨從這裡誕生,從這裡出征,從這裡走向全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開啟了新的征程……”

在刻畫著出席中共一大代表形象的浮雕《起點》前,志願者沈潮涌又迎來新一批觀眾。過去一年裡,每一次義務講解,63歲的沈潮涌都慷慨激昂,通過他的話語,參觀者仿佛也回到了那個星火燎原的激蕩歲月。

興業路76號,這座飽經滄桑的石庫門建筑,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地,也是共產黨人永遠的精神家園,每天都有上千名黨員來到這裡,探尋初心和使命。為了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傳播紅色信仰,一大批來自各行各業的志願者薪火相傳,他們之中,既有大學生、主持人、武警戰士、退休老人,也有面容稚嫩的“00后”。

自26年前第一支學雷鋒志願服務隊成立算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已迎來6800多人次志願者參與各項志願服務,累計服務10.4萬小時,為參觀者講解2.2萬批次。上海“黨的誕生地”的紅色文化品牌,在他們的生動講解與熱情服務下,更加深入人心。

從“學雷鋒小隊”到數以千計志願者

1993年,武警上海總隊四支隊十中隊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簽訂了共建協議,組建了第一支“一大學雷鋒小隊”。

起初,他們還只是承擔一些幫助紀念館清理館舍、打掃衛生之類的簡單任務。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單位加入到共建行列,一大會址“學雷鋒”活動的內涵,開始不斷豐富拓展。一支支“學雷鋒小隊”,成為紀念館志願服務的先鋒,他們利用有限的業余時間,自願來到中國共產黨的“紅色起點”,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由各共建單位選派的講解服務隊,也開始活躍在接待一線。21年前,武警上海總隊一支隊十中隊也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一批批戰士交替接力,利用每周末的休息時間進行講解,一天要講解五六批,每次40分鐘,一天下來口干舌燥、腰酸背痛,他們卻仍頗感自豪。

有一次,一位80多歲的老人來聽講解,他戴著綠色軍帽,拄著拐杖,上二樓時步履艱難。志願者姜平背著老人來到二樓,講解完后,老人顫巍巍地舉起右手敬了一個軍禮:“我曾經也是個軍人。”一位殘疾女孩來參觀時,見她坐輪椅行動不便,志願者程飛主動背著她走上二樓參觀,為讓她看清每一個展物,程飛不斷調整姿勢、變換角度,細心講解,平時40分鐘的講解,這次整整用了兩個小時。這位參觀者動情地說:“我從一大會址看到了黨的昨天,從他們身上看到了黨的明天。”這樣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一大會址發生著。

多年來,一大會址紀念館已經與同濟大學、上海大學、向明中學、華師大二附中、徐匯職高等單位簽訂志願服務共建協議,吸納了數以千計的志願者。

63歲志願者26天背出2萬字講稿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引領千千萬萬黨員群眾前來重溫歷史、尋找初心。去年,一大會址紀念館參觀接待量達到創紀錄的147萬人次。接待量“井噴”式增長,如何才能保証並提升精細化服務水平?

去年6月15日,一條看似普普通通的招募志願者的微信推文,發布當天點擊量就突破了30萬——“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志願者”。

第二天,一大會址的電話就成了“熱線”,共有700多人報名並參加了面談,最終54名來自不同行業、不同戰線的志願者脫穎而出。他們運用各自的服務經驗和專業優勢,以各具特色的方式,建設和守護著共產黨人精神家園。

“每講一次,都感到心靈受到了一次淨化。”曾在國企擔任黨委書記的沈潮涌,報名時將職業填寫為“黨務工作者”。今年已經63歲的他,退休后仍盼望發揮余熱。在他看來,在全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當下,中共一大會址也被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

一大會址共有278幅展品,講解稿有30多頁,長達2萬多字,沈潮涌用26天時間反復背誦,才把講解詞爛熟於心。在講解中,經過反復現場觀摩,與講解員交流“取經”,沈潮涌還學會了根據講解對象做“加減法”——如果是年齡偏低的參觀者,就多講故事性強的內容,如果是層次較高的參觀者,就要突出理論性、系統性,把歷史邏輯、歷史脈絡講清楚。去年,他還被評為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優秀志願者,並為此賦詩一首:“半生黨務未曾陳,溫潤如玉沐春風。而今花甲新開年,更做一大講述人。”

每周僅休1天,也要爭當志願者

志願者中,不少人平日都工作繁忙,卻還是主動放棄寶貴的空余時間,花心思、費精力,參與到一大會址紀念館的服務接待工作中。

每周日一早,家住臨港的王毅便早早出門趕來一大會址紀念館。身為上海外高橋造船海洋工程公司總經理助理、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的他,將每周僅有的一個休息日奉獻給了紀念館:“報名的時候很緊張,因為周六要上班。幸虧周日也可以來。”

近年來,許多黨組織來到中共一大會址,開展新黨員入黨宣誓、老黨員重溫入黨誓詞的教育活動,擔任“紅色司儀”的王毅,主要工作便是引導黨員進行宣誓。有一天快閉館時,一位83歲高齡、入黨53年的老奶奶找到王毅,提出想要重溫入黨誓詞。“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一句話剛說完,她的眼淚就落了下來。

自去年7月1日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黨的誕生地”志願服務隊正式成立以來,社會志願者成為了紀念館裡一道新的靚麗風景線,服務總時長已超過1萬小時,接待服務觀眾逾150萬人次,有效緩解了紀念館的接待壓力,提升了觀眾的參觀體驗,也為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提供了新的注解。

志願者走出去一位,引進來更多

“歡迎來到中共一大會址……”距離張桁嘉第一次正式面對觀眾講出這篇講解詞,已經過去了11年。2008年的除夕一早,張桁嘉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看著電視、吃著零食等待新年,而是來到了一大會址紀念館。

有結巴、有口誤、有忘詞,心裡還有點不是滋味,講解結束后,所有的情緒都被成就感取代。當時還在讀高一的他,課業十分繁重,曾一度因為要背誦講解稿打起“退堂鼓”,最終卻在課余將自己關進家裡的廚房,背下了講解詞。“時間擠一擠總會有的,志願服務不但不耽誤日常工作和學習,反而提醒我要抓緊每分每秒,像共產黨員一樣堅持下去。”隨后一年裡,張桁嘉出色完成了講解任務,從未有一次遲到早退,自己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同齡人間的互動可以減少距離感,讓‘一大’精神更入腦入心。”無論是考入同濟大學就讀還是畢業留校成為輔導員,張桁嘉都沒有忘記自己志願者的身份。經過他的牽線,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與一大會址紀念館簽訂共建協議,目前已向一大會址輸送了20多名志願講解員,讓志願者精神薪火相傳。這兩年,張桁嘉還帶著團隊走出上海,去年7月1日,在一大會址、同濟大學和西藏農牧學院的努力下,“不忘初心——‘偉大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圖片展”首次在西藏展出。“這份工作不但光榮,而且有意義。”張桁嘉說。

一位志願者走出去,更多志願者引進來,與張桁嘉類似,這樣的形式在紀念館成為了常態。通過傳幫帶、老帶新,每一位完成志願服務工作的“老志願者”都能向一大會址提出共建志願講解員隊伍的申請,讓他們的學生、朋友、學弟學妹等成為志願者的后備力量,不少青少年通過學習、鍛煉、實踐,成長為優秀的志願者和專業人才。“我們這一代人,雖然和當年的一大代表們有很大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希望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我希望自己在成年后能更有擔當。”一位來自向明中學的志願者說道。

如今,一大會址的志願者服務隊不僅成為志願服務平台,更成為各共建單位志願者學習、成長、服務、收獲的育人平台。一大會址紀念館和志願者服務隊也先后被市文明委、市文明辦、市志願者協會評為“上海市優秀志願者服務基地”和“上海市志願服務先進集體”。紅色的火種從中共一大開始燎原,一大會址的每一位志願者也都如同一粒火種,以信仰的力量感染更多人。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