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革命意志 戰斗精神

李濤

2019年09月06日08:11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革命意志戰斗精神

“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碑是為紀念在三河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筆枝尾山。碑文如下:

“八一”起義軍一部和大埔等處人民,在三河壩地區堅決抗擊帝國主義走狗蔣介石、廣東軍閥、廣西軍閥的進攻,激戰數晝夜,殲滅敵人一部,給敵人沉重打擊。這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領導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所進行的千千萬萬次英勇戰斗中的一次。在這次戰斗中,起義軍第二十五師參謀處長游步仁同志、第七十五團第三營營長蔡晴川同志和幾百個中國人民優秀兒女光榮犧牲。我們與烈士訣別已經有三十六年又二個月了,但是烈士們的堅強革命意志,勇敢戰斗精神無時無刻不鼓舞著我們前進,無時無刻不鞭策著我們前進。

烈士們精神不死,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周士弟撰寫並書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碑文回顧了1927年10月南昌起義軍一部在三河壩與敵血戰的情況,闡述了立碑紀念的緣由,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深遠的教育意義。

(一)

始建於1963年的“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碑,呈四方形,佔地面積716平方米。碑高15米、寬4米,用35種規格的356塊密紋花崗岩石砌成。碑身正面鐫刻著朱德題寫的碑名——“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碑,為正楷鎏金字。碑座上刻有開國上將、時任起義軍第25師師長周士第撰寫的碑文。碑坐立在平台中間,上平台長8.4米、寬12.4米,下平台長35米、寬25米,全部用花崗岩石條鋪成,平台外沿周圍豎立石欄杆。碑左側有紀念亭,右側有長廊。

(二)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根據中共中央的原定計劃,起義部隊南下廣東,准備恢復革命大本營。這是一條艱辛而曲折的道路。起義軍指戰員頂著烈日跋山涉水,沿途不斷與國民黨追兵作戰。9月22日,按照前委決定,起義軍執行分兵計劃:周恩來、賀龍、葉挺率主力由大埔乘船,直奔潮汕﹔朱德率第25師和第9軍教育團,留守三河壩。這就是軍史上著名的“三河壩分兵”。

10月1日,朱德在獲悉敵人已進佔梅縣、正向三河壩扑來的消息后,立即做出渡過韓江移師對岸布防的決定。2日晚,敵軍乘夜偷渡,遭起義軍半渡而擊。3日又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發起數次強渡,均被擊退。4日,敵軍趁著濃霧實施多路進攻,並以一部從下游渡江,迂回包抄。起義軍奮起抗擊,予敵以大量殺傷。無奈敵眾我寡,多處陣地失守,陷於三面包圍之中。當晚,朱德下達突圍命令,於6日抵達饒平以北的茂芝。此時,進軍潮汕地區的起義軍主力遭到失敗。在朱德等人的率領下,起義軍余部歷經艱辛走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逐步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開展工農武裝割據的正確革命道路,在我黨我軍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正如開國上將蕭克所評價的: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后來的井岡山會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亦將重寫。

(三)

三河壩戰役中,以朱德為代表的南昌起義軍將士懷著“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與國民黨反動派浴血奮戰,所展現出的理想信念、大局意識、戰略戰術和戰斗精神,時至今日仍熠熠生輝,給人以啟迪。

一是忠貞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從朱德身上,充分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朱德早年從軍,浴血拼殺,官至滇軍少將旅長,足以盡享榮華富貴,卻無法實現救國救民願望,內心無比的苦悶與彷徨。在找到馬克思主義后,便義無反顧地拋棄高官厚祿,加入中國共產黨。三河壩戰役后,由於南下主力失利,朱德所率部隊成為孤軍,隨時有被敵圍殲的危險。他堅定地說:我是共產黨員,我有責任把南昌起義的革命火種保留下來,有決心擔起革命重擔,有信心把這支革命隊伍帶出敵人的包圍圈,和同志們團結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轉戰贛南途中,嚴酷的斗爭現實令意志不堅定的人產生動搖,有的不辭而別,有的叛變投敵。就在部隊瀕臨潰散的危急關頭,朱德站了出來,力挽狂瀾,表示: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願繼續奮斗的可以回家,不勉強。隻要有十支八支槍,我還是要革命的。在陳毅、王爾琢等人的支持下,對部隊進行了著名的“贛南三整”,扭轉了思想混亂、人心渙散的局面。

二是勇於擔當的大局意識。勇於擔當就是能挑重擔,敢於負責。擔當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行動。在挑戰面前、危機之中,能不能擔當、敢不敢擔當,既是考驗,也是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的體現。大局意識就是善於從全局高度、用長遠眼光觀察形勢、分析問題,圍繞中心任務認識大局、把握大局、顧全大局。三河壩戰役中,起義軍不足四千,面對的是蔣介石嫡系錢大鈞部近兩萬人。在敵我兵力懸殊巨大的情況下,據守三河壩、掩護主力南下無疑是艱難而無畏的決定。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革命大局面前,朱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義無反顧地擔當重任。戰役打響前,他召開全體官兵大會,親自作動員,號召官兵們發揚會昌殲敵的精神,保持鐵軍的榮譽,戰勝來犯之敵,指出堅守三河壩的意義就是牽制敵人,為主力南下創造有利條件。

三是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為實現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爭目的,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揚長避短、力爭主動。三河壩是個隻有10平方公裡的小鎮,因梅江、汀江、梅潭河在境內交匯而得名。朱德十分清楚:起義軍前為滾滾東逝的江水,后有步步緊逼的敵軍,死打硬拼肯定行不通。為最大可能地拖住敵人,給主力南下爭取寶貴時間,就要充分利用地形,發揮近戰優勢,以克服火力弱、彈藥匱乏的困難。為此主動放棄三河壩鎮,避免了背水結陣的危險,並按《孫子兵法》“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對強渡之敵實施半渡而擊。在血戰三天后起義軍彈盡人疲,而敵人的包圍圈越縮越小,朱德並沒有機械地等待前委的撤退命令,果斷下令“次第掩護,逐步撤退”,從而保存了革命火種。

四是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人無精神不立,軍無精神不勝,國無精神不強。具有戰斗精神的軍隊,往往可以先聲奪人、不戰自威,令對手聞風喪膽、不戰而潰。三河壩戰役中,起義軍在既無火炮又無后援,甚至連子彈、手榴彈都十分有限的情況下,與五倍於己的敵人殊死拼殺,傷亡近千人。梅子岽戰斗中,師參謀處長游步仁腹部中彈,被抬下戰場后壯烈犧牲﹔筆枝尾山爭奪戰中,敵我反復拉鋸,陣地數度易手,75團團長孫一中、連長許光達等指揮員身負重傷﹔突圍中,黃埔一期生、74團團長孫樹成沖鋒在前,用生命為部隊殺出一條血路﹔斷后的75團3營面對蜂擁而至的敵軍,營長蔡晴川和他的戰友們戰至彈盡糧絕,最后拿起空槍、石塊與敵肉搏,充分展現了勇往直前、敢打必勝、令敵膽寒的血性。

(責編:吳兆飛、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