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敢戰能勝 成就輝煌

姚榮啟

2019年09月10日08:17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敢戰能勝 成就輝煌

在大慶油田會戰初期,“鐵人”王進喜為了保住鑽機,不顧左腿重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奮戰3個多小時制服井噴。 新華社發

時代的列車駛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時空中響徹的奮斗的最強音從歷史深處不斷傳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指出,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勞動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今天,我們回顧人民勤務員時傳祥、“鐵人”王進喜、“毛主席的好工人”尉鳳英的奮斗歷程,就是要向他們學習,以他們為榜樣,發揮隻爭朝夕的奮斗精神。面對斗爭任務,要敢於出擊,敢戰能勝,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講求斗爭方法,在斗爭中成就輝煌。

時傳祥:一人臟換來萬人淨

環衛工人作業條件艱苦,收入並不高,而一大批勞動者願意選擇環衛工作,值得人們尊重。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寧願一人臟,換來萬人淨”的環衛工人楷模時傳祥,就是一位令人敬重、欽佩、稱贊的人。

有一次,時傳祥負責的胡同裡修下水管道,淘糞的汽車進不了胡同,停在了離住戶大院一二裡地的胡同外。當時連續幾天下大雨,胡同道路泥濘、高低不平。但是,為了居民住戶的干淨,時傳祥仍是一個院子一個院子地去清掃,一家又一家地去淘糞。裝滿糞便的桶每個100來斤,時傳祥來回背了80來趟,總重量達8000多斤,一直干到下午2點多才將這條胡同的糞便清掃干淨。當他回到清潔隊換衣服時才發現,自己的肩都磨破了,衣服上血跡斑斑。可他什麼也沒說,用熱水敷敷肩頭,第二天,照常清晨3點多去另一個胡同院子淘大糞,清掃廁所。

工作中,時傳祥愛崗敬業,不怕苦,不怕累,急群眾之所急,再大的困難他都千方百計去解決。他常說:“群眾的滿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為了干好淘糞的工作,為居民的生活提供干淨的環境,時傳祥不僅在體力上付出很多,而且總是千方百計為居民減少困難,提供更多的方便。如一些四合院裡住家人口多、糞坑淺,糞便常常溢出,氣味難聞。遇到這種情況,時傳祥總是找來磚頭,把糞坑砌得高一些。有的糞坑掉進了磚頭、瓦片或其他雜物,他總是一件件地揀出來。時傳祥留心每個院裡的常住人口,根據經驗就能判斷出需要多長時間去淘糞,因此他分管轄區的廁所總是保持得干干淨淨。

憑借干活的那股認真勁兒踏實勁兒和工作中勤動腦的表現,時傳祥當了班長。身份的變化,並沒有改變時傳祥的工作表現。班裡活干的最多的依然是他,他說當班長就要起表率作用。

時傳祥逐家逐院地調查所在班負責的地段,憑著多年的淘糞經驗,計算出正常情況下出糞便的數量和需要淘的桶數。這樣一算,他跟隊裡建議:調整勞動組織並開展勞動競賽。隊領導同意並支持他的建議,他們班由原來的8人減到5人,而且勞動效率大大提高了。過去他們班一人一天隻背五十幾桶,開展勞動競賽后都背到了六七十桶,甚至八十幾桶,而時傳祥則背到了九十多桶。他以勞動為美,心裡充滿自豪。

時代前進,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淘大糞、背糞桶的工作早已消失,但時傳祥“寧願一人臟,換來萬人淨”的精神不應消失,在新時代仍需傳承發揚。

王進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鐵人”王進喜不斷奮斗的精神永遠定格在大慶油田會戰的歷史上。王進喜的感人事跡和英雄壯舉,在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上樹立了一座永恆的豐碑。

在大慶油田大會戰中,王進喜率領的鑽井隊被編為1205鑽井隊。那時的大慶,到處是茫茫草原,自然環境惡劣,十裡八裡都見不到一個人。在那艱苦的年代和艱苦的地方,王進喜和那一代石油工人為改變中國石油落后的面貌,做出了非凡的貢獻。

人拉肩扛運鑽機,是王進喜所在的1205鑽井隊奮戰在大慶油田上的第一場硬仗。

1960年3月25日,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日夜兼程從玉門油礦轉戰到大慶會戰。下了火車,王進喜一不問吃,二不問住,見人就問:“我們的井位在哪裡?鑽機什麼時候能到?這裡的鑽井記錄是多少?”盡管得知鑽機還未到,但他們一隊人仍然當天就奔向井位的所在地,一個僅十幾戶人家的小屯子,距薩爾圖火車站十幾裡遠。

1960年4月2日,從玉門發來的鑽機到達了薩爾圖火車站,全隊人十分高興。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沒有吊車,沒有汽車,鑽機雖到了,可怎麼運輸?王進喜和隊友們商量,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議論得很熱鬧。王進喜說:我們大會戰也像打仗一樣,絕對不能等!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沒有吊車,我們37個人就是37台吊車﹔沒有汽車,我們37個人就是37部汽車。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鑽機卸下來,運到井場上安裝起來!

全隊同志都同意王進喜的意見,大家很快動手,把整部鑽機拆散化整為零,一件件從火車上卸下來,然后將零部件往井場運。偌大的一部鑽機零部件能裝幾卡車,而且離火車站有十多裡地,運到井場談何容易。王進喜明知這是一場硬仗,但他下決心一定要啃下來。他以身作則,一會兒拉,一會兒扛。經過三天三夜的奮戰,全部設備被運到了井場,隊員們幾乎個個肩膀紅腫,手也被鋼絲繩磨得傷痕累累,可沒有一個人叫苦。

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壓井噴,是王進喜用身軀譜寫出的一曲壯麗頌歌。

在勝利完成到大慶后開鑽的第一口井后,根據油田指揮部的統一安排,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轉戰到另一油區楊四屯,開鑽大開發試驗區的第一口井——2589井。這口井地處高壓區,當鑽機打到700多米時,突然發生了井噴,強大的高壓液柱把方補心沖出井口。液柱越噴越猛,呼嘯著一直沖向井架,很快達到十幾米,二十幾米,眼看一場大事故就要發生。在這緊張的時刻,腿上有傷的王進喜卻顯得十分鎮靜,他非常嚴肅地對大家說:“現在情況緊急,就是搭上命也要壓住井噴!”

為了壓住井噴,當時唯一的辦法是往泥漿池中加水泥和黃土。王進喜果斷地組織大家迅速搬來水泥往泥漿池裡倒,不一會兒就將幾十袋水泥和黃土加到了泥漿池裡。可緊接著,大量的水泥沉入池底,泥漿融合不好,比重上不去,還糊住了池底的上水管口,泵不上水來,而現場又沒有攪拌工具。

井還在噴,水柱越噴越高,危險越來越大。在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自己的腿傷,不顧泥漿燒人,不顧一切危險,扔掉雙拐跳進了泥漿池中。他手劃腳蹬,用自己的身體攪拌起了泥漿。緊跟著,戴祝文、丁國堂、許萬明、楊天元、張志訓等同志紛紛跳進泥漿池中,不停地攪拌。上水管線通暢了,水泥和黃土配置的泥漿比重也升高了。經過3個多小時的緊張搏斗,井噴終於被壓住了。然而,在池子裡的王進喜已經精疲力盡。腿上的傷口被鹼性很強的泥漿浸泡得血肉模糊,身上、臉上、手上也被泥漿中的燒鹼燒出了血泡。工友們剛把他拉上來,他就昏倒在工地。工友們把他送回隊部休息,他清醒后大聲說:“不要管我,看井壓住沒有?趕快大排量循環,別讓水泥凝固了,快點兒處理泥漿!”

為了甩掉“中國貧油”的帽子,為了國家的利益,王進喜在工作中頑強奮斗。他常講:“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在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旗幟的年代,王進喜是當之無愧的“王鐵人”!王進喜留下的“鐵人精神”是永遠激勵大慶人、激勵我國各行各業廣大職工前進的強大動力。

尉鳳英:一個心眼地干工作

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尉鳳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生產一線勞動時,先后取得170多項技術革新成果,被評為沈陽市勞模、遼寧省勞模和全國勞模。

尉鳳英重視技術革新的拼搏精神、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大無畏精神,至今還留在東機廠那一輩老工人的記憶中。她把生產當“戰場”,哪裡有困難,她就出現在哪裡,就攻關在哪裡。一次,車間把三百多項技術難題張榜公布。一個個技術難題被工人們紛紛揭榜,但有一個加工濾油器的技術難題沒有人敢動。后來,一個滿徒一年的“黃毛丫頭”伸手揭了榜,她就是尉鳳英。面對這個技術難題,尉鳳英說:“再困難,也沒有黃繼光、邱少雲的困難大!”還有一次,廠裡試制一種紗錠軸承保持架,有人說,這種進口貨,沒有精密設備干不了。可尉鳳英不信這個邪,又把這個活攬了過來。她說:“隻要我們動腦動手,外國人能干出來的,我們也一定能干出來!”在尉鳳英的努力下,在工人師傅們的幫助下,一個個困難被攻克,一件件新產品被生產出來。

在車間黨支部的支持下,1958年3月6日,車工馮希良、沖壓工梁寶清和尉鳳英三人成立了全廠第一個技術革新小組。不久,一個小組發展成三個小組,后來又有許多同志要求參加,一個業余技術革新大隊就此成立。在生產實踐中,技術革新大隊不斷攻克一項又一項技術難關。

當時,紗錠軸承是我國急需的一種精密產品,但隻能完全依靠進口。后來進口斷了,尉鳳英和技術革新大隊的同志們聽說后就去請纓,攬下了這個活。在尉鳳英的帶領下,大家利用車間原有的老式設備,晝夜苦戰,很快改裝成功了加工紗錠軸承的專用設備,試制成功第一批新產品。可是,產品需求量大,設備能力不足。怎麼辦?在困難面前,尉鳳英沒有退縮。她提出了將一把刀改為四把刀的方案,但在試驗過程中搞了幾十次都失敗了。這時,有的同志有些灰心喪氣,個別同志甚至提出不搞了的想法。但尉鳳英堅定地說:我們不能半途而廢,失敗是成功之母,隻要我們查找原因,堅持試驗下去,我們一定能把國家急需的產品大量生產出來。經過堅持不懈地苦心鑽研,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設備上的一把刀終於被改成了四把刀。在保証質量的前提下,加工的紗錠軸承日產量由800個提高到12000個。

在那個火紅的年代,尉鳳英在許多革新項目中總是第一個提出方案並帶領大家一起干,可她從不居功。她在日記裡寫道:“一個人和一個小小螺絲釘一樣,一個小小的螺絲釘離不開高大的機床﹔如果離開高大的機床,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一個人離開了集體,他將一事無成。”在尉鳳英的帶領下,幾年工夫,他們實現了七百多項技術革新,還為兄弟廠解決了120項生產中的關鍵問題。僅從效益上說不止幾萬、幾十萬,而是數百萬,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說是非常顯著的。更可貴的是,尉鳳英為企業、為國家帶出了一批技術骨干,在企業裡營造了一個刻苦鑽研技術、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忘我勞動的良好氛圍和環境。尉鳳英說:“我們這代人,當年在黨和人民的培養下,追求的是理想,奮斗的是事業,爭做的是貢獻。當年和我一起工作的姐妹們,就是一個心眼地干工作。我始終認為一個人在政治上、精神上、情感上富有,才是最幸福的。”

英雄是時代的驕傲。時代發展的道路上,烙印著他們堅實的腳步。時傳祥、王進喜、尉鳳英,還有許許多多奮戰在工作一線的勞動者,像繁星閃爍天空,像朝霞染紅天際。他們可尊、可敬、可愛,他們的精神可見、可佩、可感。

(責編:吳兆飛、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