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香山流丹

劉冕 葉曉彥

2019年09月14日10:08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香山流丹

紀念館通過多媒體再現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盛況

不同版本的《論人民民主專政》

渡江戰役使用的同型木船

朱德使用過的折疊桌椅

周恩來使用過的收訊機

周恩來用餐的餐桌

人民解放軍軍徽

北平市長葉劍英親筆信

人民解放軍首次從天安門前經過

開國大典上懸挂的大紅燈籠

歡迎人民解放軍入城大型多媒體景觀

13日,香山革命紀念館、雙清別墅等位於香山南麓的8處革命舊址開放,上萬件展品、圖片和一段段珍貴的影像資料,將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時期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畫卷徐徐鋪開,展現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和艱苦奮斗的作風,引領觀眾感悟初心,牢記使命。

【 紀念館 】

1200件展品譜新中國誕生序曲

建筑面積17985平方米的香山革命紀念館開門迎客。《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大展將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在香山居住的181天“濃縮”在6000平方米展廳中,1200件(套)文物譜成新中國誕生序曲。

展廳裡,“進京‘趕考’”“進駐香山”“繼續指揮解放全中國”“新中國籌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永遠奮斗”5部分、15個單元徐徐推進,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偉大歷史時刻生動再現。尤其是北平和平解放、渡江戰役、開國大典等10余處精彩瞬間值得觀眾駐足。

■瞬間1:“中國人民解放軍”全稱首次公開使用

進入展廳,向右抬頭看,《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形勢圖(1947年6月30日—1948年7月)》上方,是1947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布毛澤東起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宣言中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並首次公開使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全稱。

■瞬間2:人民解放軍首次從天安門前經過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接管防務。一張老照片記錄了解放軍首次從天安門前經過的瞬間。

在展廳,觀眾可以融入歡迎的“人群”中,通過“北平和平解放”紀錄片,跟隨人民解放軍接防部隊第四野戰軍第41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行進。這是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在大城市舉行入城式。毛澤東說,北平解放是全國打出來的,入城式是全部解放軍的入城式。

據統計,參加入城式的解放軍約3萬人,從永定門進城,從廣安門出城,足足走了26公裡,受到北平人民熱烈歡迎。

■瞬間3: 12本干部必讀書目

展廳裡有一個“書櫃”,裡面擺了12本書,包括《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共產黨宣言》等。

這是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建議。他說,現在積20多年之經驗,深知要讀這12本書,規定在2年之內看一遍到兩遍。對宣傳馬克思主義,提高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水平,應當有共同的認識,而我們許多高級干部在這個問題上至今還沒有共同的認識。如果在今后3年之內,有3萬人讀完這12本書,有3000人通讀這12本書,那就很好。

■瞬間4:一封北平市長的來信

展廳中有一封北平市市長葉劍英寫給中央軍委秘書長楊尚昆的親筆信,信中揭秘了中央進京后為何將首站選在香山。

1949年1月,中央派人到北平選擇駐地,當時考察了北平城內、西山、八大處、頤和園以及湯山等地,並提出香山較為合適的初步意見。1月27日晚,葉劍英的信中寫道:我們認為地區的選擇,以香山為適當,隻需牽動一家(慈幼院)就可基本解決。

后來,經過進一步考察,中央最終決定將香山確定為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駐地,對外稱“勞動大學”。

■瞬間5:國共和談場景再現

1949年初,為盡快結束戰爭、實現國內和平、減少人民痛苦,中國共產黨提出在懲辦戰犯等“八項條件”基礎上,同意與國民黨政府派出的代表進行和平談判。當年4月1日,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但最終,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上簽字,談判破裂。展廳中不僅復原了當時的談判場景,而且有一段反映國共和談的珍貴影像播放。

■瞬間6:一份《進步日報》

一幅經典的黑白照片上,毛主席端坐在靠背椅上,上身微傾,一手持報,一手輕搭在膝蓋上,目光炯炯,神情自若。他手中報紙上,“南京解放”四個大字十分醒目。

這份報紙是1949年4月25日《進步日報》。展覽陳列負責人都斌說,這是天津解放后第一家民營報紙,也是當時解放區唯一的一家民營報紙。報名是毛主席親自取的。他說:“辦報的自我檢討、自我批評就是進步,看報的也要進步,解放了,大家都要進步嘛!”

■瞬間7:“送親人過江”的顏紅英

展廳中有一艘從安徽和縣征集到的木船,堪稱此次展覽體積最大的一件。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戰役打響。當聽說人民解放軍要渡江解放全中國時,沿江一帶的老百姓積極支援前線。漁民主動將自家的漁船貢獻出來並親自擔任船工,還積極為解放軍介紹長江行船的經驗和方法,主動教指戰員練習游泳、劃船等技能。陳毅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那麼,渡江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船槳搖出來的。

當年有人拍下了一幅《我送親人過大江》的照片。一位長辮子姑娘背對鏡頭正在劃槳,船上坐滿解放軍戰士。如今,這位姑娘已年近九旬。她叫顏紅英。

因為轟鳴的炮火,她的耳膜被震傷,聽力下降。此前接受採訪時,顏紅英回憶,船上解放軍戰士問我:你害怕不害怕?我說:我不害怕,我要送你們過江到前方打勝仗。

■瞬間8:122件不同版本的《論人民民主專政》

展廳裡,122件不同版本的《論人民民主專政》擺滿整個環形展櫃。這篇8000字的文章是毛澤東用了24小時一氣呵成寫出來的,於1949年6月30日由新華社發表。7月1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頭版全文轉載。

刊發當月,《論人民民主專政》單行本在全國印刷兩版共9萬冊,僅平津地區發行達4萬余冊。各國共產主義者和普通民眾爭相閱讀,英文版很快搶購一空。

■瞬間9:人民解放軍軍徽樣品和正品

1948年冬,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中共中央軍委和解放軍總部領導人在河北西柏坡提出了統一軍旗、軍徽的問題,並確定由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此項工作。中央軍委作戰部參謀趙光琛也參加了這一工作。

1949年4月,軍徽圖案獲批。趙光琛拿著圖紙到前門外西河沿的一家工廠,制作了一枚將五星周邊和“八一”二字鍍成銀色的軍徽。周恩來看過后,覺得電鍍得太亮、太耀眼。趙光琛趕緊又制作了一枚涂上黃紅兩色琺琅釉的軍徽樣品。周恩來審看后,讓他把軍徽綴在帽子上,戴上看看。

趙光琛說:“帽徽后面穿鐵絲的鐵片還沒有焊上。”周恩來聽后,說:“固定帽徽不要用鐵絲,鐵絲容易扎傷戰士,還是用棉線固定好。”趙光琛把軍徽放在帽檐上,用手按了按。周總理仔細端詳了一陣子,滿意地點點頭:“現在這樣可以了,就按這個上報中央征求意見吧。”

此后,趙光琛拿著這個樣品征求中央委員們的意見,朱德、聶榮臻、李先念等人都對這一軍徽樣式非常滿意。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開幕,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的名義,發布了《關於公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的命令,公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為鑲有金黃色邊之五角紅星,中嵌金黃色“八一”兩字,亦稱“八一”軍徽。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正式誕生了。

如今,展櫃中的兩枚樣徽就是當年周恩來親自審定時使用的,一直被趙光琛珍藏。

■瞬間10:開國大典“多媒體”呈現

16台投影儀、三層屏幕,紀念館通過多媒體手段再現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盛況。

落地玻璃窗內外,換了時空——窗內,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歡聲雷動,紅旗翻飛,步兵、騎兵、坦克、大炮,以連為單位,列成方陣,由東向西通過天安門廣場,剛剛組建的人民解放軍空軍14架戰斗機、轟炸機凌空掠過。

隊列的腳步聲、飛機發動機的轟鳴聲,與觀眾的心跳同頻共振。

一批開國大典的“親歷者”也被請到展廳,包括一對高3.32米、周長8.05米、重約80公斤的紅燈籠,還有禮炮、“九頭鳥”喇叭等。一段蘇聯攝影家拍攝的開國大典彩色照片也是首次在國內展出。

【 革命舊址 】

9495件展品還原香山革命紀念地原貌

70年前,毛澤東同志曾在香山雙清別墅居住了181天,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辦公居住地則位於來青軒。當時,雙清別墅東側平房是中央警衛處﹔中共中央宣傳部在思親舍和多雲亭﹔小白樓是中共中央圖書館﹔麗矚樓是香山專用電話局﹔而鎮芳樓和鎮南房是中共中央辦公廳機要處。

70年后,為更好地再現中共中央在香山時期的革命歷史,包括雙清別墅在內的8處革命舊址全部完成修繕和布展,9495件展品將全景呈現香山革命紀念地原貌。

體積最大:歷時近兩個月找到同款吉普車

雙清別墅作為毛澤東同志在香山時期的辦公居住地,自1993年按照原狀進行恢復展出以來,每年接待大量觀眾參觀學習。此次修繕后,這裡新添置了一輛威利斯吉普車。它是9495件展品當中單體體量最大、重量最重的。

車停在雙清別墅東側平房前,車身泛著黃綠色、略顯破舊。據史料記載,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在西苑機場進行閱兵。當時他乘坐的是一輛繳獲來的戰利品——美式威利斯吉普車,而停放在雙清別墅東門外小院裡的這輛,是當時的同款車。

為了找到這輛車,香山公園管理中心研究室主任王珂和同事們跑了近兩個月,才在雲南找到。“當時我們也沒想到這輛車保養得非常好,甚至還能開起來。”王珂說,“當聽著發動機隆隆作響的聲音,看著車從車庫裡緩緩開出的時候,我內心激動不已。”

展出前,這輛車還“化了個妝”。原來,征集到的車是原裝的,顏色是森林綠,但當年毛主席乘坐的那輛是戰利品,經歷過戰火,車身顏色更偏向黃綠色,為了最大程度接近當年的原貌,所以進行了細微的改造。

數量最多:2000多冊圖書報刊隨處可見

走進8處革命舊址,圖書和報刊幾乎隨處可見。位於小白樓的中共中央圖書館自不用多說,中共中央在香山時期這裡就是中共中央圖書館,二層小樓均設有圖書閱覽室。本次修繕之后,這裡不僅恢復了當年的格局,還擺放了1000多本圖書、期刊和報紙。

記者發現,在香山專用電話局、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居住地等舊址的辦公桌和書架上,也擺放了很多圖書。王珂說,眾所周知毛主席愛讀書,他在雙清別墅的辦公室裡,就有一個擺滿了書籍的舊書架,上面擺放著《二十四史》《資治通鑒》《魯迅全集》等書籍,以及自己的隨筆小說和辭源、辭海等工具書。毛主席當年還曾經為中央干部開過書單,從馬列主義經典到中國古典名著,包羅萬象。因此當時中共中央的干部們在辦公桌或辦公室的書架上,也會擺放圖書,隨手拿來閱讀。

另外,在延安時期,毛主席就曾經指示成立中共中央圖書室,從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北平,大量圖書一直跟隨著中共中央的腳步。為了還原當年的實景,王珂和同事們從全國各地搜集各種老舊圖書、期刊和報紙。圖書一批批運進香山公園管理中心,“每一本都是老書,精心包裹著,我們也都小心翼翼的,絕不讓一頁紙出現二次破損。”

經過篩選,最終2000多冊圖書和報刊上了展線。王珂和同事們根據歷史記載,將它們擺放在革命舊址的辦公和生活場景當中。

最時髦:折疊桌椅收訊機都是繳獲的戰利品

9495件展品包含家具陳列、辦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大到警衛處吉普車、毛澤東同志的辦公桌沙發,小到鉛筆、火柴、老式訂書機,呈現的都是70年前中央機關領導人和工作人員簡朴的生活和工作場景。但在展品當中,也不乏幾件在當年看來十分時髦的物件。

來青軒內,周恩來同志辦公居住地有一款交直流兩用收訊機,既能接收信息,又能發送電報,是當時最先進的洋玩意兒。原來,它是解放許昌城時解放軍繳獲的戰利品,最初是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使用,后來陳毅轉送給周恩來和鄧穎超,並附信說:“此美國新出品,許昌戰斗繳獲,你們有電燈,利用其開動起來十分好。”1949年3月,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時,周恩來和鄧穎超一直帶著這台收訊機,最后一起搬進了中南海。如今這件物品的原件存放在西柏坡紀念館,來青軒內的這件是復制品。

來青軒內的朱德同志辦公居住地,也有一個“先進的”戰利品——一個桌子和兩把凳子,金屬質地的桌腿兒和凳子腿兒都能折疊。根據史料記載,這套桌椅是1947年5月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役繳獲的戰利品,當時由陳毅同志贈送給朱德。朱德同志逝世前20天,將這套桌椅贈送給了西柏坡紀念館,來青軒內的這套桌椅也是復制品。

最簡朴:餐桌見証領導人朴素生活作風

在雙清別墅和來青軒,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幾位領導人的辦公居住地內,再現了當時他們用餐的環境和主要餐食。毛澤東同志的餐桌上擺放的是紅燒肉、清炒馬齒莧、辣椒炒苦瓜和二米飯﹔朱德同志的餐桌上有西紅柿炒雞蛋、自制泡菜、蔬菜湯和高粱米飯﹔劉少奇同志常吃炝炒圓白菜、炒豆角、蔬菜湯和高粱米飯﹔周恩來同志愛吃蔬菜湯、清燉蘿卜和高粱米飯﹔任弼時同志的餐桌上則隻有幾個蘋果。

每一道菜都不是憑空想象的。王珂和同事們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包括領導人的警衛員、醫生、廚師的回憶文章,了解領導人的家鄉和飲食習慣,最終確認了這些菜品。而任弼時同志因為曾經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受盡折磨身體很差,醫生建議每周拿出一天時間隻吃水果,所以在他的餐桌擺上水果以示懷念。

攝影:本報記者 武亦彬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