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赤子丹心 中華之光——記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先生

李蓉 王曉慧

2019年09月18日08:15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赤子丹心 中華之光

提起王大珩(1915—2011)的名字,人們往往會想到“兩彈一星”,想起“863計劃”,想起長春光機所……他是1955年我國首批學部委員之一,是“何梁何利”等重要獎項的獲得者。他曾說:“我要以周恩來總理為榜樣,努力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家學淵源靈氣少年暢游科學殿堂

王大珩的父親王應偉是一位天文與氣象學家,早年留學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國,先后在北京觀象台和青島觀象台工作。王應偉才華出眾、治學嚴謹。在王大珩讀書期間,常帶他去觀測天文和氣象,給他講述什麼是地磁物理,如何使用儀器觀測天象。在父親的影響和諄諄教導之下,王大珩從小便對科學儀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我的自述》中,王大珩曾回憶過父親引導自己走上科學道路的情景:父親看我有點靈氣,從小就引導我學科學,激發我愛科學的興趣。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當時看到筷子半截插入水中,出現撓折現象時,父親就指出,這叫折光現象﹔在小學時,父親就帶我去看他親自做地磁觀測﹔在初中時,帶我進行氣象觀測實習。在父親教育輔導下,我超前學完了中學數學和微積分。

少年時代這些科學知識的熏陶,對王大珩后來去國外研究應用光學與光學玻璃,回國后致力於中國的光學事業與儀器制造事業影響深遠。

王大珩從清華畢業后在英國留學期間,發表的一篇光學設計的論文,創造性提出了用低級球差平衡殘余高級球差並適當離焦的觀點。該文中所闡述的一些思想,至今仍是大孔徑小像差光學系統(如顯微鏡)設計中像差校正和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多次被國內外有關著作引用。盡管學業順利,王大珩為了學習光學儀器的核心材料—光學玻璃的制造技術,毅然放棄了在讀博士學位,成為英國昌司(Chance)玻璃公司的一名物理實驗師。

王大珩是在英國最早從事稀土玻璃研究的人員之一,曾獲得過專利。在光學玻璃的吸收與脫色研究中,他採用光譜方法研究了氧化鐵的化學脫色作用,同時,對不同退火條件下光學玻璃折射率、內應力、光學均勻性的變化進行了深入研究。王大珩改進了退火樣品折射率微差干涉測量方法,發展了V棱鏡精密折射率測定技術,榮獲英國科學儀器協會第一屆青年儀器發展獎,並制成商品儀器。后來,他在國內又把V棱鏡折光儀進一步改進推廣,至今仍是許多實驗室和工廠的基本測量儀器。

二戰結束后,王大珩決定回國,為國家的強盛效力。1948年,他回到上海,后輾轉由香港經朝鮮到剛解放不久的大連,參加創建大連大學並組建應用物理系,任系主任。在當時物質條件極端匱乏的情況下,依靠自制儀器為全校600余名學生開設大學普通物理實驗課程。

甘當綠葉艱苦創業推動光學事業發展

從王大珩在英國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來看,如果他選擇的是一條純粹的科研之路,那麼他或將在光學及其他領域內做出許多令人矚目的科學成就。但1951年的王大珩,面對著新中國百廢待興,幾乎一片空白的光學和應用光學領域,面對著全國幾乎沒有光學測量設備的現狀,他立志要讓光學在中國生根,要讓國家的國防建設有所依托。從此,從儀器館到長春光機所,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推動光學事業的發展中。

1951年,王大珩受中國科學院邀聘籌建儀器研制機構。1952年,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在長春成立,后改名為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光機所),他被任命為代理館長、所長。在他的主持領導下,光機所研制出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中國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和以“八大件”為代表的一大批光學精密儀器……王大珩把他在英國學到的技術充分地應用到了光機所的發展中。從各項任務的研制方案到研究所的定位和發展,從管理工作到學術指導,王大珩事無巨細,親力親為。王大珩在長春光機所工作了近30年,以其卓越的學術思想和戰略眼光,布局研究力量和學科方向,帶領長春光機所實實在在地研制了一批開創性的科研成果,填補了中國光學事業的一項項空白,奠定了新中國光學事業研究和發展的學科和技術基礎。

王大珩還十分重視光學科技人才的培養。儀器館建成初期,王大珩親自領導建立了光學設計組,並舉辦過多期全國光學設計訓練班,培養在職科技人員。在這裡受過光學設計啟蒙教育的人,有不少后來成為很有成就的光學科學家。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王大珩帶領長春光機所迎難而上,將光學事業和國防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提到光學和國防科技的關系,王大珩形容,光學是“打邊鼓”的,簡而言之,便是“在試驗以前和試驗以后,做記錄這方面的工作,並使它能夠看見”。光學是“兩彈一星”的配角,但它作為探測、測量、觀察、記錄、通訊等手段,發揮的作用卻是不可替代的。在開展國防光學任務的過程中,王大珩認為研究所應該走“一竿子”的模式。這意味著,研究所除了負責研究設計之外,還要負責精密機械與儀器的制造和生產。“實踐証明,這樣做使科研與實際結合,既爭取了時間,又保証了質量,可以取得又好又快的效果,還鍛煉了一支科研與工程技術結合的人才隊伍。”王大珩的這一思想,對中科院在內的國內許多工程技術型研究所的辦所方針起到了指導作用。這樣的做法,對於培養具備較高科學素養的光學領域“大工匠”至關重要。

由於王大珩在我國國防光學科研工作中所作的貢獻,1980年他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5年,“現代國防試驗中的動態光學觀測及測量技術”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王大珩是首席獲獎者。

審時度勢建言獻策促進科學長遠發展

在中國科學家群體中,王大珩先生和錢學森先生一樣,是出大思想、出大主意的人物。學術界中常說,王大珩不僅是一名光學科學家,更是一名高瞻遠矚的戰略家,因為他為國家提出了太多有深遠影響的建議。

20世紀80年代開始,王大珩擔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崗位轉變后,他更加重視為國家決策提供咨詢的工作。眾所周知的“863計劃”是由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這四位德高望重的學部委員建言而形成的。

建言成立中國工程院,是王大珩的又一歷史功勛。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王大珩就具有遠見地考慮工程技術在國家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1992年4月,王大珩與張光斗、師昌緒、張維、侯祥麟以及羅沛霖六人聯合署名,向中央提出《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建議》。1994年6月,中國工程院成立。王大珩被選聘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並當選為第一屆主席團成員,在工程院的發展過程中繼續傾注心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大力倡導加強高等光學和光學工程教育,不僅親自創辦了長春光機學院(今長春理工大學),還扶植建立了浙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學校的光學儀器專業,為我國光學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進行專業目錄調整,王老親自給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寫信,要求增設“光學工程”一級學科,並得到批准。

他還非常重視全民科普教育。為提高大眾對光學及其應用的認識,2007年8月,王大珩等四位院士給溫家寶總理寫信,提出了“關於建立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的建議”,3天后即得到總理批復。目前該館已經在長春建設完成,在光學知識的普及、提高公民科學素養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高山仰止科學精神長存

中科院院士陳星旦在《對大珩先生,我心懷感激》一文中寫道:“一個科學家,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從不同的層次對社會的科學技術進步作出貢獻。不少科學家,終生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勤奮耕耘,著書立說,發明創造。他們的科學成就,打上了個人的標記,匯集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也有一些科學家,特別是在一個國家的科學發展初期,他們是先行者。他們在國家的科學園地中披荊斬棘,給后來者開辟領域,指引道路。他們不一定直接從事耕耘,而是把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融合在他人的科研成果中。”王大珩學識淵博,卻平等地與同事們、學生們討論問題﹔他既進行科學研究,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又常以遠瞻的目光向國家提出重大的科學發展建議﹔他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以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見識、超邁的胸襟、務實的精神和儒雅的風度,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光學事業。

王大珩曾經總結了十六個字,即“實事求是、審時度勢、傳承創新、尋優勇進”。這十六個字,被他定義為科學精神的實質。他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及這十六個字,希望科學家精神能代代相承。

2010年2月26日,在王大珩95歲生日之際,經多家單位倡議,舉行了有多名光學界著名科學家參加的“王大珩學術思想與創新貢獻研討會”。在會上,舉辦了“王大珩星”的命名儀式。一顆發現於1997年2月15日、編號為17693號的小行星,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后被命名為“王大珩星”。2015年7月,王老誕辰100周年之際,王大珩學術與教育思想暨國際光年學術研討會在長春光機所成功舉辦,與會專家在會上回憶自己與王大珩先生的難忘往事,重溫先生卓越的科學功績與高尚的人格魅力。以此激勵和鼓舞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傳承先生的學術與教育思想,為祖國的光學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王大珩的名字深深刻在了“兩彈一星”“863計劃”“中國工程院”“大飛機”……這些中國科技界裡影響深遠的事件中。他的科學精神,也將代代傳承,光芒永存。

(責編:吳兆飛、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