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2019年09月18日08:19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如何對年輕人講解“9·18”?

今天,在安寧的歲月裡,我們該如何向年輕人講述“9·18”的往事,如何讓他們知道並理解“國恥日”,對培養當代年輕人的愛國主義精神意義深遠。

我們要告訴孩子們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恥辱和為此付出的努力。如今“9·18”早已是全體國人永遠揮之不去的“國恥日”,在短短4個多月內,日軍佔領了東三省128萬平方公裡,3000多萬東北同胞慘遭奴役,開始了長達14年的亡國奴生活,中華民族進入近代以來最黑暗的時刻。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擁有能力和實力保衛人民和平生活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但是,每到“9·18”,我們仍然要一次次拉響不忘歷史恥辱與民族傷痛的警笛,就是要讓從抗戰硝煙中走過的中華民族,特別是新時代的年輕人牢記我們曾經遭受的苦難和傷害,努力形成飽受磨難而愈挫愈勇、歷經曲折而奮發有為、備嘗艱辛而自強不息的責任勇氣,以史為鑒、銘記苦難,意氣風發地在新時代創造新輝煌。

我們要講解愛國主義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的內在統一。“9·18”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組織了創建最早、持續最長的抗日武裝力量,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首倡者、組織者與主導者。一盤散沙的中國社會,在中國共產黨號召下,經過14年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縱觀整個抗戰歷程,中國共產黨始終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和模范行動,引領著奪取抗戰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並繼續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贏得解放戰爭,建立新中國,最終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一歷史過程中,黨、國家和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命運的共同體。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祖國的命運和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是密不可分的。隻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今天對年輕人講解“9·18”,就要詮釋好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開展好黨史、國史教育,特別是重點加強“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的宣傳引導,不斷增強年輕人對偉大祖國、中國共產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講解抗日戰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方位。始於“9·18”的全民族抗日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經過不屈抗爭取得了完全勝利,歷史之痛、民族之恥被徹底洗刷,中國以勝利者的姿態重新確立了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這不僅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也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今天對年輕人講解“9·18”,就要教育引導年輕人全面理解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深刻理解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方位,把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與正在推進的偉大事業結合起來,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如何在年輕人心中植入愛國情懷?

利用“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有效做法與成功經驗,新時代利用“9·18”這個契機在年輕人的心中植入愛國情懷,必須從知識根基、文化氛圍、網絡環境和實踐檢驗四方面入手,形成全鏈條、全方位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

鑄造培育年輕人愛國情懷的知識鏈。積極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把以“9·18”事變為代表的抗戰重大歷史事件、重大時間節點及其蘊含的精神價值作為思政課教學的重點內容,加大融合融入、提升教學效果﹔充分挖掘其他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鑄造培育年輕人愛國情懷的文化鏈。創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加強國旗、國徽、國歌教育,在學校張貼、設立著名愛國主義歷史人物的畫像或雕塑。通過座談會、論壇講座、主題班會、黨團組織生活等教育載體,運用電影、電視、歌曲、戲劇、小說、誦讀等藝術形式開展“9·18”紀念活動,使年輕人處處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感染,增強對愛國主義的文化自信、情感認同與行動自覺。

鑄造培育年輕人愛國情懷的環境鏈。堅持以網育人,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通過校園網等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等自媒體開展“9·18”紀念活動,積極培養網評員隊伍,打造網絡名欄,發表網絡名篇,提高網絡愛國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同時積極批判網絡上出現的關於“9·18”和抗日戰爭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清朗網絡空間、引領社會輿論。

鑄造培育年輕人愛國情懷的實踐鏈。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養成相結合,豐富實踐內容,創新實踐形式,拓展實踐平台,鼓勵組織年輕人深入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開展社會調研、國情考察、咨詢服務等愛國主義主題實踐活動,增進對國情黨情的認識與了解,增強對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黨和國家奮斗目標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

“9·18”的特別意義和警示

警示我們要提高政治站位,鞏固加強黨的領導。始於“9·18”的14年抗戰,是什麼力量使中國人民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自信心,並最終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作出了回答:“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在當代中國,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証。“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大學是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的場所,更是鞏固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重要陣地。必須始終堅持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把牢對黨忠誠這個著力點,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切實肩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年輕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為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提供堅強有力的思想政治與組織保障。

警示我們要樹立危機意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特別是“9·18”事變后,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的警世鐘時刻警醒國人:勿忘國恥、居安思危。“居安而念危,則終不危﹔操治而慮亂,則終不亂”。黨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首,要求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高校不能也無法置身度外。高校各項工作常常處在聚光燈和放大鏡下,成為社會上各種問題、挑戰與風險的“集散地”與“投射場”,使得高校的風險隱患日益增多、風險挑戰不斷加大、重大風險開始凸顯。必須充分估量辦學治校、立德樹人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引導年輕人樹立危機意識、風險意識,牢牢守住法律底線、紀律底線、政策底線和道德底線,切實提高風險防范、風險洞察、風險駕馭、風險遏制與風險化解能力,堅決防止“黑天鵝”事件的出現,強力杜絕“灰犀牛”闖入校園。

警示我們要弘揚斗爭精神,敢於善於擔當作為。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不是靠“不抵抗”換來的,也不是靠乞求得來的。那靠的是什麼?是靠斗爭實現的。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黨領導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到了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勝利實現我們黨確定的目標任務,必須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今年是大喜之年,也是敏感之年,種種跡象,特別是持續3個多月的香港亂局表明,境內外各種勢力急於在年輕人中打開缺口。必須引導年輕人積極弘揚斗爭精神,敢於善於斗爭,勇於擔當作為。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正確導向,在大是大非、重大原則面前敢於“亮劍”、甘當“戰士”,不做愛惜羽毛的“太平紳士”,在斗爭風雨中提高本領、發展自己,確保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安心。

(責編:吳兆飛、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