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生
2019年09月23日16:02 來源:解放軍報
彰顯中國人民解放軍輝煌歷史、傳承黨和人民軍隊紅色基因的《星火燎原》,作為一部回憶人民軍隊23年戰爭史的叢書,承載了講好中國革命故事的使命。
1956年7月,為紀念建軍30周年,中央軍委決定發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0年征文”活動,出版一部反映我軍30年革命斗爭歷史的回憶錄文集﹔由賀龍元帥擔任該書的籌委會主任,並在原總政治部設立一個具體領導這個工作的部門—“中國人民解放軍30年征文編輯部”(以下簡稱“30年征文編輯部”)。原總政治部立即向全軍幾乎各大單位發出了征文通知。很快,全軍成立了將近300多個編輯征稿組,1000多人參與了30年征文的編輯征稿工作,全軍幾乎所有的作家、詩人和藝術家都參加到這項工作中。此時的30年征文編輯部成為我軍政治工作系統一個專門負責征集黨史軍史回憶史料的指揮部門,既負責全軍征文工作的組織協調,又負責全軍征文的編輯加工,還要負責元帥、大將、上將、中將等領導同志回憶錄的寫作。
“征文啟事”一公布,很快形成了撰寫革命回憶錄的高潮。從中央到地方,包括不少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內的各級領導干部﹔從元帥、將軍到基層首長,參與寫稿的人數成千上萬。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應征稿件3萬余篇,經過各級征稿組的層層挑選,送到30年征文編輯部的回憶錄文章就有11000多篇。到1966年,征文稿件達8萬多篇,送到編輯部的就有4萬多篇。
1957年,編輯工作開始。1958年9月,以征文稿件選編而成、命名為《星火燎原》的第1集上下冊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經過幾年的努力,到1966年前,除第5、8集的文章未最后定稿,第1集修訂本未發行外,其他7本先后與讀者見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央軍委決定,《星火燎原》繼續選編修訂出版。經過5年的工作,到1982年6月10日,《星火燎原》叢書全部出齊。該書共編入632篇文章,373萬字,累計印刷超過700萬冊。
在30年征文編輯部,反映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文章都是由原總政治部主任、副主任親自審定批准的。國務院副總理以上的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大將以上軍隊領導同志撰寫的文章,或撰寫反映大將以上軍隊領導同志的文章,都必須送呈各位元帥或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親自審定。
從1956年征文到1982年《星火燎原》10集全部出齊,用了26年,主要是這部叢書特殊的組織方式和嚴格的審查制度,以及嚴謹的編輯程序決定的。也正因為如此,《星火燎原》叢書10集才達到了在史實上絕無差錯、評價分析上絕無偏頗、事件交叉人物關系上絕無矛盾的相對完美。
在那個沒有電視、電影也很少的年代,徐向前的《奔向海陸豐》、陸定一的《老山界》、楊得志的《強渡大渡河》、楊成武的《飛奪瀘定橋》、吳先恩的《黨嶺山上》等文章相繼在報紙上發表后,當日的報紙都被搶售一空,買不到報紙的讀者強烈要求加印,報社隻好將有革命回憶錄文章發表的當日報紙進行大量加印。有些報社門前、報刊銷售點,買報紙的老百姓拿著小板凳排隊,隊伍延及數裡之長。一遇到這種情況,當地派出所民警就主動出來維持秩序。當時的30年征文編輯部無出版權,編輯部書籍出版的聯系單位——中國青年出版社便以《紅旗飄飄》為書名,將部分稿件先期結集出版。《紅旗飄飄》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這種狀況客觀上為當時全國軍事文學的繁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與此同時,有些回憶錄題材像《紅色娘子軍》《黨費》《杜鵑山(潘虎)》等征文稿,還沒等到編輯部結集出版,很多單位就已經把它們改編成電影或戲劇了。這種情況的處置還得益於當時負責30年征文工作的蕭華、劉志堅兩位領導。他們預見到,這些好的題材如果進行深度的藝術加工,將會對我國文學藝術的繁榮帶來推動。因此,他們指示,要把征文中好的題材廣泛推向小說、電影、戲劇舞台上。直到今天,這些作品產生的影響仍然非常大。這部鴻篇巨制《星火燎原》記錄的那些老革命家記憶中的生死征途、紅色故事,從一個個獨特視角展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輝煌燦爛的歷史。
《星火燎原》是我軍歷史上規模最大、內容最權威、影響最深遠的革命戰爭回憶錄叢書。記得第一次翻開《星火燎原》,品讀的文章就是杜炳如寫的《除夕一課》,文中以口述的方式記述了劉、鄧野戰軍主力挺進大別山后,鄧小平同志在除夕夜召開的一次會議。文風朴實細膩,真實再現了戰爭年代裡珍貴的歷史片段。在開會的屋子裡,李先念對著引火木炭使勁吹、鄧小平在旁邊用一本書扇火等場景浮現在眼前,特別耐人尋味。隨后,我又讀了《風雪祁連山》《海陸豐的紅旗》等文章,仿佛跟隨著作者的回憶,重溫了那段激情熱血的崢嶸歲月。革命前輩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心中不覺涌起扎根軍營、實現青春價值的奮斗熱情。——夏董財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