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觀

戴菁

2019年09月27日08:06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觀

今年是李大釗誕辰130周年。李大釗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中國教育史上,李大釗也是一位具有開創精神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教育實踐,提出了很多科學的教育理念。回顧李大釗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用歷史唯物的觀點闡釋教育的本質。李大釗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早傳播者。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消息傳到中國后,他先后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和演講,《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國內思想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澤東說,“我在北大當圖書館助理的時候,在李大釗領導之下,我就很快地發展,走上馬克思主義之路”。

教育的本質是教育理論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李大釗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發指出,人類社會的一切精神構造都是表層構造,隻有經濟構造(即物質構造)才是基礎構造,基礎構造決定表層構造。經濟問題的解決,是根本的解決。教育作為上層建筑,必然要受到生產力、生產方式和經濟基礎的制約。同時,包括教育在內的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即社會經濟的發展能夠為教育提供物質基礎,教育的發展也能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不改造經濟組織,單求改造人類精神,必致沒有效果。不改造人類精神,單求改造經濟組織,也怕不能成功”。從唯物史觀的視角出發來深刻闡明教育的本質,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具體應用。

第二,平等教育觀。李大釗反對社會的不平等,1919年2月,李大釗在《晨報》發表了《勞動教育問題》一文。在文中,他強烈呼吁為工人爭取受教育權,說“在教育上、文學上也要求一個人人均等的機會,去應一般人知識的要求”。他主張社會應通過多開設勞工補助教育機關,來改變少數人受教育而絕大多數勞動人民受不到教育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在那個年代,李大釗就提出了應當重視勞工的休息權,並且指出休息權並不是閑暇玩樂這麼簡單,少做點工節省出來的時間,正是工人非常寶貴的時間,可以去讀書,去補習技能,是使自己得到發展的神聖時間。李大釗的平等教育觀不僅體現在為工人爭取平等的受教育權,同時還體現在他對婦女接受教育問題的關注。他提出婦女應當享有與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權,認為接受教育是婦女實現自身解放的重要途徑和方法。針對當時社會上對婦女的種種歧視,他指出:“佔全國民半數的女子不讀書不做工,這不是國民的智力及生產力一種大大的損失嗎?”

第三,青年教育觀。李大釗認為,近代中國之所以貧窮落后,飽受苦難,就在於缺少有理想、有知識、有使命、有擔當的青年。中國的希望,首先在於青年人的覺醒,隻有青年人覺醒了,才能擔當起建立一個新中國的重任。他指出,“舊民族之復活,非其民族中老輩之責任,乃其民族中青年之責任也”。因此,“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他高度重視對青年人的知識教育和人格養成,尤其注重對青年人的愛國主義教育。他在北大擔任圖書館館長期間,把圖書館作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陣地,積極引導青年人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開拓青年人的視野,豐富青年人的知識,培養他們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在《新青年》上刊發的一系列重要文章,喚醒了青年人的斗爭精神,為青年運動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武器。在教育方式上,李大釗注重學校教育與社會活動相結合,強調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號召廣大青年到勞動群眾中去,走出了一條青年教育與工農結合的新路徑。在他的指導下,革命青年主動到農村幫助農民建立協會,開展常識教育,宣講革命精神,鼓勵廣大農民為爭取自身解放而斗爭。

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之一,李大釗對中國的革命事業無限忠誠,對中國的教育事業也付出了艱辛的探索和努力。他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開創精神的教育理念,對於今天我們積極推動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責編:吳兆飛、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