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新中國的“第一”)

“東方紅一號”衛星

余建斌  郭兆煒  時小丹

2019年10月03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957年10月,蘇聯將一顆名為“斯普特尼克一號”的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宣告了人類航天時代的來臨。緊隨其后,1958年1月,美國成功將一顆名為“探險者一號”的衛星送入地球預定軌道。

  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准確進入預定地球軌道,開創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制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也掀開了中國向浩瀚宇宙進軍的璀璨篇章。

  “東方紅一號”衛星也與核彈、導彈一起,被稱為“兩彈一星”,成為中華民族科技強國戰略的重要標志,載入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

  親歷者說                     

  戚發軔: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技術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負責人之一

  隨著衛星設計方案的不斷修改,“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重量已經從起初的150公斤,增加到173公斤。不僅如此,“東方紅一號”衛星還必須達到國家提出的4項技術要求,即“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

  當時,國外嚴密封鎖,研制人員不要說完整的資料,就是衛星樣品也沒看到過,基本的研制條件更不具備。

  拿實現“聽得到”來說,太空奏響《東方紅》樂曲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有很大難度。考慮到地面的元器件沒有經過上天考驗,研制人員以高穩定度的6個音源振蕩器代替“音鍵”,用程控線路產生的節拍來控制發音,經過上百次試驗,終於確保“東方紅一號”奏出了《東方紅》。

  我們在地面上直接聽不到“東方紅一號”衛星播放的樂曲,需要通過“東方紅一號”衛星的天線發送、地面站的接收,再由電台轉播。

  “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軌后,拉杆式的短波天線必須展開,才能確保《東方紅》樂曲信號被地面站接收到。

  要確保天線在太空高速旋轉狀態下順利展開,對於當時的研制團隊是一項艱巨的挑戰,因為當時沒有計算機來做仿真模擬,隻能完全依靠地面試驗。多次失敗,大家沒有氣餒,在技術負責人孫家棟的帶領下,研制團隊對天線結構作了重新設計和改進,終於達到了設計要求。

  “有條件要上,沒條件也要上”“不僅要干出來,更要干好,確保成功”是當時研制“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真實寫照。通過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我們攻克了一個個不可能,終於在1970年4月24日,將“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送上太空。“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軌運行了24天,不僅順利通過了太空極端環境的考驗,更圓滿完成了國家提出的4項技術要求。與此同時,由於“東方紅一號”重量超過了前4個國家第一顆衛星的重量總和,中國衛星更創造了人類航天史上新的紀錄。

  知識鏈接                     

  我國空間事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968年到1977年的起航階段,推動我國空間技術在探索中實現了初步突破,相繼將“東方紅一號”衛星、“實踐一號”衛星等送上太空,拉開了宇航各領域筑基的序幕。

  1977年到1986年的耕耘階段,推動我國空間技術實現了從試驗到實用的轉變,研制的東方紅二號實用通信廣播衛星、返回式系列衛星等相繼成功發射。

  1986年到1999年的提速階段,引領我國空間技術全面轉入工程應用。科學探測衛星、返回式遙感衛星、氣象衛星、通信衛星、傳輸型遙感衛星等多個衛星系列和領域先后形成。與此同時,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第一代導航衛星也進入了研制階段。

  1999年至今,我國空間技術進入了實現重大突破的攻堅期。中國航天人拉開了北斗導航全球系統建設大幕,創造了神舟五號和嫦娥一號兩項中國航天新的裡程碑業績,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圓滿完成第一、二步任務目標﹔高分系列衛星相繼發射和投入使用,我國空間分辨率邁進亞米級時代。

  參觀貼士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老廠區(北京市海澱區知春路63號)豎立著一塊“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地”的紀念碑,這裡曾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結構件研制的主戰場。在這裡,老一輩航天人克服艱苦條件,攻克了大面積鍍金、儀器艙罩焊接等一項項技術難題。2018年,廠區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項目。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03日 06 版)

(責編:喬業瓊、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