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獻身革命 大公無私

——女中豪杰李美群“馬前托孤”震撼人心

朱雪軍 駱輝 

2019年10月09日08:24    來源:江西文明網

原標題:獻身革命 大公無私

在興國縣革命烈士紀念館裡,有一座雕像:一位騎在戰馬上、即將奔赴前線的年輕紅軍女戰士,一手拽著缰繩,眼中飽含著淚水﹔在馬的一側,一位懷抱嬰兒的老大娘,依依不舍。這座雕像記載的是興國籍革命烈士李美群“馬前托孤”的感人故事。

一手托付的是親生女兒,肝腸寸斷﹔一心向往的是革命成功,震撼人心。這是一種什麼力量,讓李美群割舍親生骨肉,依然奔赴疆場?金秋時節,記者走進贛州市興國縣、吉安市泰和縣,聆聽興國縣委黨史辦原主任黃健民、興國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副館長黃紅、李美群烈士遺孤鐘全列等人講述那段烽火歲月、苦難征程。

記者手記

採訪李美群烈士的英雄事跡,“馬前托孤”的畫面縈繞腦海,令人動容。是什麼力量,讓一位母親割舍親生骨肉,更何況是襁褓中的嬰兒?

答案不言自明:那是“舍小家、顧大家”的至高情懷,那是“粉身碎骨尋常事,但願犧牲保國家”的堅定信仰,那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的凜然大義。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雖然遠離了硝煙戰火,但決勝全面小康、邁向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的任務依然艱巨,還需要一代代人接續奮斗。今天的我們,拋頭顱洒熱血的機會少了,但報效祖國的初心不能忘、使命不能丟,必須在關鍵時刻豁得出來、頂得上去。

無論時代怎樣變化,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始終都是我們內心應有的堅守。當看到鐘全列如今過著安穩的生活,我們更應感念幸福來之不易,更加關心關愛先烈后代。

送夫參軍

1911年,李美群出生在興國縣城南門(瀲江鎮)的一戶貧苦農家,母親一連生了九個女兒、一個兒子,她排行老四。出生還未滿月,李美群便被送到鄰鄉一個家境略好的農戶,養父母把她當兒子看待,送她讀了三年私塾。由於養父母不幸去世,李美群不得不輟學務農。

1928年,紅軍獨立二團和紅軍獨立十五縱隊發動了興國武裝暴動,紅旗在興國縣城第一次飄揚。17歲的李美群沖破世俗,同壩南鄉的裁縫鐘延章自由戀愛,不久結了婚。婚后,夫妻雙雙投入革命活動。李美群發動各界婦女籌集革命經費,並冒著炮火,上前線給紅軍送茶送水,搶救傷員。她還組成運輸隊,為紅軍運送彈藥、物資……

1933年,中央蘇區號召擴大紅軍隊伍。在一次省委直屬單位干部擴紅會議上,時任江西省委婦女部長的李美群第一個站起來,代表新婚的丈夫倪志善報名當紅軍(前任丈夫鐘延章在第三次反“圍剿”的“高興戰斗”中犧牲)。不久,她又回到家裡,動員前夫的哥哥和自己的弟弟李啟煥加入紅軍。

李啟煥是家中獨子,一開始父母無論如何都不同意李美群的建議。李美群耐心地給父母做思想工作,講述共產黨帶領貧苦大眾鬧革命的光明前景,描繪革命成功后的幸福生活。最終,父母不僅同意讓李啟煥參加紅軍,還高高興興地張羅著送子出征。李啟煥入伍后編入紅三軍團第六師十六團特務連,由於表現好,多次受到表揚,后在戰斗中犧牲。

“送郎當紅軍,切莫想家庭,家中吶事務呀,妹妹會小心!”這首流傳久遠的紅歌《送郎當紅軍》,生動詮釋了李美群送郎上戰場、勸弟上前線的“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懷。倪志善、李啟煥的入伍,在擴紅運動中影響深遠,一時傳為佳話。當時,李美群走到哪裡,哪裡的擴紅工作就搞得轟轟烈烈,興國縣很快掀起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先上前方的動人熱潮,全縣80%的青壯年都當了紅軍,先后有8萬人參軍參戰,興國被評為擴大紅軍模范縣。

瓦解敵軍

1930年底,國民黨軍竄犯興國。當時敵強我弱,為保存革命實力,興國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轉移至鄉村堅持斗爭。李美群組織壩南、洪門一帶城郊的婦女成立“敵軍士兵運動委員會”,配合紅軍游擊隊向敵軍士兵發動宣傳攻勢,瓦解敵軍。她們常常三五成群假裝拔豬草、拾柴火、走親戚,前往敵軍駐地貼標語、散傳單,想方設法與白軍士兵接近,挑起他們的思鄉之情,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你討了老婆沒有?”“你出去當兵有錢寄回家裡用嗎?”“你們的餉銀是不是被官長克扣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問得白軍士兵無言以對,深受觸動。

李美群讀過幾年書,加之聰明伶俐,她利用興國山歌曲調優美、具有巨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點,將革命道理編成興國山歌,帶領姐妹到兵營附近去引吭高唱:“哎呀哩——敵軍士兵哇你聽,莫給豪紳來賣命。你們原也做工夫,天下工農一家人!哎呀哩——歡迎敵軍當紅軍,紅軍紀律最嚴明。長官士兵一個樣,沒有人來壓迫人!”這些耐心細致的工作果然見到了成效,有的白軍士兵偷偷開小差回家了,有的毅然帶槍參加紅軍。

李美群還經常帶領“兵運”小組的婦女們,扮成做小買賣的,一手提著盛滿燒米粉魚子、油炸米果的竹籃子,一手拎把酒壺,穿街過巷,高聲叫賣。白軍士兵的軍餉被當官的層層克扣,伙食很差,士兵們聞著酒味果香,垂涎三尺。李美群等便故意喊:“酒釀好甜,米果新鮮,先生想吃,會讓價錢!”白軍士兵除了槍和子彈外,身上沒有值錢的東西,便說:“可惜沒有錢,子彈你們要不要?”李美群故意說:“要得,豪富人家看家守院會買的。”於是“彈果交換”的生意做成了,游擊隊得到了彈藥,用於打擊敵人。1931年5月底,白軍被趕出了興國,縣委特別嘉獎了李美群和她的“兵運”小組。

馬前托孤

1934年1月15日,李美群回到壩南村生下一個女孩。生下女兒的第三天,李美群即趕赴瑞金沙洲壩參加第二次全蘇大會。會后,正值第五次反“圍剿”的前夕,中央蘇區形勢萬分危急。李美群回到寧都,立即投入緊張的反“圍剿”斗爭中。一天,李美群利用支前參戰的間隙回家看望孩子,剛到家就收到立即返回省委駐地寧都接受新的戰斗任務的命令。

這時,李美群得到丈夫倪志善犧牲的消息,孩子成了遺孤。一邊是親生骨肉,一邊是軍情緊急,李美群來不及多想,含著眼淚把女兒包好,將孩子托付給婆婆。婆婆顫顫巍巍地接過孩子,為難地說:“女呀,我自己的老命都不曉得早晚,怎麼養得大你的女兒?”李美群哽咽著說:“媽,您老人家帶不了就替我送人吧。不過,要把她送給革命同志的家庭。”說完,跨上戰馬就要出發。婆婆又想起一件事,說:“女呀,你要給孩子起個名字。”李美群略一思索,堅定地說:“就叫鐘全列吧,列寧創造的蘇維埃旗幟,一定能夠插遍全中國。”說完,李美群跨上戰馬返回部隊,馬蹄聲在濃濃的夜色中漸漸遠去。此別,竟成李美群和女兒的永別。

國民黨軍佔領壩南村后,四處搜索迫害革命者家屬,瘋狂叫囂:“人要換種,石頭要過刀。”敵人很快就探聽到李美群留下了一個女兒,竄到村裡搜查。婆婆抱著鐘全列東躲西藏,不久就在一個破廟裡生病了中,隻能將鐘全列送到一個革命同志家裡,這個革命家屬深知在家鄉無法躲避敵人的迫害,便抱著孩子逃到了泰和縣馬市鎮的深山裡,給她改名“金冬秀”。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李美群隨紅軍游擊隊輾轉於寧都縣以北的山林中,與敵人展開游擊戰,1935年1月,終因彈盡糧絕受傷被俘。李美群被俘后被押送到南昌,投入江西省第一監獄。在監獄裡,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她堅貞不屈,表現出一位共產黨員的浩然正氣和錚錚鐵骨。1936年春,受盡折磨的李美群在獄中病逝,年僅25歲。

“全列”感恩

硝煙烽火的戰爭年代已遠去,李美群用生命熱血和一腔赤誠,鑄就了震撼一代代人的感人故事。李美群托付的遺孤,有沒有生存下來,如今在哪裡?據黃健民介紹,1979年,興國縣革命烈士紀念館為收集李美群事跡,在泰和縣找到了“金冬秀”,即鐘全列,鐘全列這才知道母親的名字和事跡。

在泰和縣馬市鎮柳塘村小山下村,記者見到了今年85歲的鐘全列。

鐘全列告訴記者,離開母親和奶奶后,她先后被紅軍家屬謝遠淇和謝幫仁領養。為了保護鐘全列,謝家帶著她躲進了深山老林,后幾經輾轉,流落到了吉安市泰和縣彭家嶺馬市一帶,隱姓埋名,以種田為生。出於對烈士遺孤的保護,謝家數十年來對她的身世一直保密。

得知記者此次採訪的來意后,鐘全列一直捧著母親的遺像,眼中閃著淚花。“我的母親很偉大,她是為國家犧牲的﹔紅軍家屬很仁慈,千辛萬苦養育了我﹔黨和政府很好,讓我過上了好日子……”盡管言語簡單,卻透露出朴素真摯的情感。那張遺像,也就是在那次調查中,從李美群入獄的檔案中找到的,是她留下來的唯一一張照片。

1982年,鐘全列夫婦首次來興國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參觀,當看到“馬前托孤”的雕像時,鐘全列感慨萬千,長跪於母親的遺像前。2003年7月的一天,興國縣將軍廣場,數萬名群眾噙著熱淚觀看完文化部心連心藝術團表演的舞蹈“馬前托孤”時,主持人攙扶著一位白發老太太走上舞台,向觀眾介紹說:“這就是剛才節目裡李美群烈士的遺孤鐘全列!”全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2011年,作為烈士后人的代表,鐘全列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

小山下村背靠山坡,綠樹環繞,一派山水田園風光。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鐘全列和女兒、女婿生活在一起,日子過得幸福而安寧。

(責編:吳兆飛、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