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部有溫度的共和國創建史

2019年10月12日08:16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一部有溫度的共和國創建史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第三次“同讀一本書”活動,選擇閱讀《誕生:共和國孕育的十個月》(以下簡稱《誕生》)。

《誕生》共10個篇章,從1949年1月到10月,一個月一個篇章,溫情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孕育史。本書擺脫了學術史的沉重,卻又保留了信史的翔實可靠,同時兼具故事性,以故事講思想,觸發閱讀者很多感想,以下即為黨校部分學員所撰書評。

一幅滿懷深情的“1949”畫卷

第97期上海市機關處級領導職務公務員任職培訓班 楊銘

知史方可鑒今,慎初才能及遠,翻開《誕生》,仿佛置身於一幅名為“1949”的畫卷,濃墨卻又意淺,壯闊卻又尋常。我們看到了新中國成立前最后的波譎雲詭,也看到了共產黨人堅定信心的沉著冷靜,從一月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到四月渡江戰役的勝利,從五月上海的解放到九月全國各級人民代表會議紛紛召開,從七月《論人民民主專政》的發表到十月震驚世界的聲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作者用細膩翔實的筆觸帶領讀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起點找尋共產黨人的初心。

《誕生》的開篇對比了兩篇同一日發表的文章,蔣介石的“新年文告”和毛澤東的“新年獻詞”,前者面臨失敗卻仍然在推卸歷史責任,試圖假借為人們祈求和平的福祉以續命蔣家王朝﹔后者則是邁著勝利者的步伐預示著“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正孕育而生!歷史的長河行進至此,救亡圖存、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已扎根於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之中,將革命進行到底,其作始也簡,其將畢必也鉅。

書中講了個有趣的小故事,描述了一位叫李岩的年輕人通過設計自動升降裝置解決了典禮升旗儀式尷尬的情況。在一個不容有失的場合臨時設計這樣一套裝置,連周總理都不是很放心,但李岩憑著在戰時積累的工作經驗和自學成才的技術水平啃下了這塊硬骨頭。這樣的人和事在1949年不勝枚舉,有在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立下赫赫戰功的青年將士們,有在國名、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元確定過程中出謀劃策的文人墨客們,有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侃侃而談的各黨派精英們,他們以及在70年中不斷涌現的青年才俊們奠定了中國夢的基礎。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書中詳盡描述了作為新中國經濟心臟的這座城市在1949年5月發生的每一個細節,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管理現代經濟的水平和能力。“還是在5月上旬,鄧小平在給毛澤東《關於渡江情況的報告》的電報中,對進入上海后可能遇到的金融問題提出了看法,認為:‘當前最復雜的問題是金融,估計偽金圓券問題已不嚴重,人民券發行尚屬順利,籌碼暫時勉強夠用。今后主要是對付銀圓和反對敵人、奸商投機搗亂的斗爭。’”總設計師果然言中,也証實了上海在經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70年后,上海的眼光早已不再局限於金融中心,而是將目標定位於建設“五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為這座城市的一員,看到《誕生》中的故土,勢必要堅定守衛上海的信心和發展上海的信心,讓上海這座城“更像上海”“更是上海”“更能上海”。

70年,於人為古稀,於國恍如初生。草搖葉響知鹿過,鬆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歷史的發展總是有一種必然在其中。走完“1949”這幅滿懷深情的畫卷,我找尋到了新中國順民意、得天下的答案,也感受到了一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正義力量。

以史為鑒,更要以史為路

第58期中青年干部培訓班 陳敏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當合上《誕生》這本書的最后一頁時,我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兩句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誕生》帶領我們穿越了時空,回到共和國孕育的最初,去尋找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仿佛身處其境,江河般浩瀚的往事扑面而來,如此近切。

《誕生》的開篇,從中國革命進入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關鍵時刻講起。在這個歷史的緊要關頭,是乘勝追擊,將革命推向前進,還是見好就收,停止斗爭的步伐,必須作出正確的抉擇。為此,毛澤東在即將進入1949年的時候,在《人民日報》發表了“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鮮明地指出,中國共產黨唯一的選擇就是把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進行到底,實現中國革命的徹底勝利。毛主席的新年獻詞,宛如一聲春雷,宣告一個自由和民主的春天的到來,共產黨人的革命斗志備受鼓舞,最終解放軍勝利結束三大戰役,取得了解放全國的決定性勝利。

這篇戰斗檄文飽含著共產黨人的徹底革命精神,至今依然閃爍著時代光芒。

《誕生》中詳細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1949年7月1日,我們黨建立28周年的日子,毛主席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這篇文章有針對性地論述了民主革命勝利后到底要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的問題,闡明了即將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性質。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就是“人民民主獨裁”,就是“隻讓人民有發言權”。這是革命勝利后,對“國家政權應該怎樣組織,國家應該怎樣治理”這一關系國家前途、人民命運的根本性問題的響亮回答,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在制度設計上的高度自信和自覺,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把握和創新發展。

在《誕生》的尾篇,詳細描寫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前后的故事。字裡行間,各界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熱情、對新中國的熱切期盼噴涌而出。古語說:“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我們黨在新中國孕育的過程中,拿出極大的誠心、耐心、真心,最大范圍地匯聚各界追求和平與民主的愛國力量,從相互理解到心靈契合,堅持不懈,九九為功。

時間是歷史的見証者,也是偉大的書寫者。《誕生》這本書帶我們重溫了70年前新中國的最初歲月,回顧了我們黨是如何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的艱辛探索。十個月的孕育歷程既是基於歷史的,更是面向未來的。正是有了這樣的先行示范,我們黨才能領導億萬人民經過70年的艱辛創業,70年的砥礪奮進,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國家與人民,正在新生

第72期黨政機關正處級干部輪訓班 李保仁

《誕生》以月份時間為卷軸、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牽引,多角度、立體式、全場景地記錄了新中國的誕生,並闡述了新中國誕生的內在邏輯和歷史必然。仔細閱讀,既像讀歷史,又像講故事,更像聊家常,內容看似輕描淡寫,史料猶如信手拈來,道理則力透紙背,體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敬畏和對中國共產黨人的自信。

在《誕生》引言中,作者寫道:“到了1840年”,“從皇帝到臣子,從知識分子到平頭百姓,都在思考和尋求中國的出路”,從君主立憲到建立民國,“喊得最多的口號就是為了‘共和’”,但最后“中國人的百年共和夢,歷史性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的身上”。那麼,中國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共和國?中國共產黨憑什麼能實現百年共和夢?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1949年1月至10月,中國共產黨面對兩種不同國家前途、兩種不同國人命運的抉擇,提出“共和”新理論,確立了新中國政治走向的路線圖,為建立新中國做了思想上、理論上、政策上的准備。一月份中共中央作出《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的任務》(共17條),初步提出孕育一個什麼樣的新共和國的方案﹔三月份召開七屆二中全會,初步明確新共和國的經濟構成、政權性質、工作重心、主要矛盾等重大問題﹔七月份毛澤東同志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既給新中國作最后的理論奠基,也是向全世界昭告新的共和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政策”,“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九月份產生的《共同綱領》,全面明確國家制度、政權制度、國名等根本問題,“正式開啟新中國的建國模式”。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新中國很有信心,這種信心源自中國共產黨的長期摸索和實踐,創建了符合時代要求、適合人民需要、契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理論,找到了一條新路。這是黨成立以來的全部實踐,也是我們當前深化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

1949年1月至10月,解放戰爭面臨重大轉折,中國共產黨人敢不敢繼續斗爭、斗爭徹不徹底、斗爭結果怎麼樣等重大問題擺在面前。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以堅決的行動回答了這些問題,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面對斗爭的自信、敢於出擊並取得勝利的自信。一月份的第一天,中國共產黨開始謀劃和平解放北平,但“這一天還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了北平市人民政府”﹔五月份“毛澤東在琢磨著上海,蔣介石也惦記著上海”,但國民黨採取了“高壓還有懷柔”的做法,妄想拼死一搏。共產黨則准備接受干部、組建接受機構、整肅進城部隊紀律和恢復生產准備等。可見,北平、上海戰斗還未打響,勝負已定、格局已現,因為“在毛澤東的心中,北平已經屬於人民了”,上海“被拿下只是時間問題”。這是何等的胸懷和自信。

渡江戰役前,中國共產黨又面臨是“劃江而治”還是“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歷史抉擇,最后以堅決的斗爭予以國民黨最后一擊,且“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渡過長江時,面對英國軍艦炮擊,堅決反擊並擊沉英艦“紫石英號”,打出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風骨和自信﹔新中國建立前夕,面對美國發表白皮書,惡毒攻擊即將誕生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迅速反擊,“毛澤東甚至親自動筆寫了5篇文章”。這些不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負責的政治品格和敢斗必勝的自信,而且“樹立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可以稱為一次喚醒民族自覺的思想解放運動”。

在《誕生》的引言中,作者開篇就提出“2000多年來,帝國之下,國家是誰的”“100多年前,國家是誰的”這個歷史命題。在引言的結尾,作者初步給出了答案:即1948年自香港赴大連響應“五一口號”的“胡愈之認為,奪取全國勝利,用不了毛澤東說的兩年。除了軍事形勢之外,還有一個人心向背的問題”。這是對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形勢的大膽預判,也是對革命提前取得成功的高度自信。

1949年1月至10月,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和行動進一步回答了這一歷史課題。正如北平一位學生所說:“我們過去所渴望的、追求的並且不惜以鮮血來爭取的日子,終於來到了。”特別是傅作義和張治中在1949年4月和6月分別向全世界發表《和平通電》和《對時局的聲明》,“以所見所聞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成功”。因為“中共以二十多年的奮斗經驗,深得服務人民建設國家的要領”,那就是“國家要求新生,也正在新生。人民要求新生,也正在新生”,“我們國家民族的前途已顯出新的希望”。因此,全國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極大熱情關心國事、參與國事、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鮮明地回答了“這個國家是誰的”。

從人生格局,看歷史結局

2019年上海市黨外中青年干部培訓班 王麗偉

讀《誕生》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生格局與歷史結局的關系。分析這種關系,需要從幾個細節開始。

首先是毛澤東對待傅作義的態度。1946年9月,解放軍在大同、集寧敗於傅作義的軍隊,傅作義發來一封《致毛澤東的公開電》,口氣極其囂張。毛澤東讀完后,說了八個字,“不報此仇,誓不為人”。但在1949年的平津戰役中,毛澤東卻不再與傅作義計較了,並在新中國成立后,任命傅作義為軍事委員會委員兼水利部部長。

還有個細節,是關於宋慶齡的,也是書中非常讓我感動的一段:在上海慶祝七一的會議上,身體不適的宋慶齡參加了會議並撰寫了祝詞。在對抗國民黨的戰爭還沒有取得最后勝利的關鍵時刻,能得到宋慶齡的祝福,中共領導人非常欣慰。宋慶齡的祝詞如下:“這是中國人民生活中的一個最偉大的時期,他們的完全勝利已在眼前。向人民的勝利致敬。”

不同於前面兩個正面的細節,后面還有兩個負面的細節,是關於國民黨的。

在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勝利渡江之后,以偽行政部長何應欽為首,大批的國民黨官員大量劫走國庫財產。機場上擠滿了達官顯貴以及他們從人民身上刮來的行李細軟。

無獨有偶,蔣介石下野前,搶運了幾百萬兩黃金、白銀至台北、廈門。下野的當天,還下了兩道命令,一道以預支軍費的名義將金銀、美元取出,一道給中國銀行,要求提取美元一千萬給毛邦初,也就是蔣介石結發妻子毛福梅的族侄,改以毛邦初私人名義存入美國銀行。據統計,國民黨撤退台灣之前,運走了277.5萬兩黃金、1520萬枚銀圓、1537萬美元、珠寶以及大量外匯,總價值約5億美元。蔣介石幾乎以全中國的財富,打造了自己領導的舒適小窩——台灣,卻絲毫沒有想到那時的中國已是滿目瘡痍、破爛不堪,絲毫沒有想到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大陸五億多人民。

相比之下,格局高低已然分明。格局不同,歷史結局自然也不相同。在毛澤東的帶領下,解放軍贏取了濟南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渡河戰役、西南戰役等,中國人民終於實現了百年的共和夢想,一個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現在世界的東方。

蔣介石帶領的那些國民黨官員們,我不知道他們一生是否用完了囤積的財富,或者他們的財富夠他們的子孫們用到何時。但是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作為軍隊的統帥,不身先士卒,領導士兵們戰斗到最后一刻,卻考慮著如何臨陣脫逃,為未來囤積財富,這種格局為人所不齒。

東漢馬援曾說過:“男兒要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面對這樣的豪邁,還有項羽那種不肯過江東而自刎於烏江的決絕,蔣介石及其部下情何以堪?

應該說,國民黨的官員們確實用錢財換來了他們一生的榮華富貴,蔣介石也以這些財富保証了他龜縮之地的繁榮,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在史冊上為他們買了一個位置,那是留給自私、無能、懦弱卻又妄想身居高位的人們的,注定要被世人所恥笑。

而這些載入史冊的不同人的不同結局,都取決於一個因素,那就是人生格局。

孔子曾將“德不配位”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孔子還曾講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都說明著同一個道理,就是如果我們想為國家的發展奉獻一份應有的力量,還是要砥礪人品、人格,形成大的人生格局。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