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救亡圖存育英才 浩氣千秋勵后人

——探訪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舊址

王平 劉夢珂

2019年10月24日14:03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救亡圖存育英才浩氣千秋勵后人

抗大四分校舊址院內,矗立著彭雪楓的半身塑像。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劉夢珂攝

1939年1月,彭雪楓率新四軍游擊支隊到達以豫東永城、皖北渦陽為中心的豫、皖、蘇三省交界地區,開辟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1940年3月,經黨中央和抗大總校批准,游擊支隊隨營學校改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這是抗大總校在新四軍中創辦最早、歷時最長的一所軍政大學,共培養了近5000名干部。

10月18日,記者剛進入永城市李寨鎮地界,“紅色故裡,魅力李寨”八個大字便映入眼帘。沿著抗大路,不一會兒便到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舊址。

這個佔地300多平方米的小院內,矗立著彭雪楓的半身塑像,室內陳列著抗大四分校學員們使用過的大刀、馬燈及帶有補丁的被子等物品。牆上一幅幅學員學習和訓練的老照片,展現了當時艱苦歲月下的奮斗歷程。

1938年夏,徐州、開封相繼被日軍攻陷,國民黨軍隊紛紛潰逃,華中戰局急轉直下,9月,中共中央指示河南省委將領導重心轉向豫東,開展豫東敵后游擊戰爭。1939年1月,為深入敵后抗日,彭雪楓奉命率新四軍游擊支隊東進,到達以豫東永城、皖北渦陽為中心的豫、皖、蘇三省交界地區,開辟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1940年3月,經黨中央和抗大總校批准,游擊支隊隨營學校改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支隊司令員彭雪楓兼校長,副司令員吳芝圃兼副校長。這是抗大總校在新四軍中創辦最早、歷時最長的一所軍政大學,共培養了近5000名干部,他們在新四軍第四師和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0年3月18日,抗大四分校第一期在李寨鎮麻塚集村舉行開學典禮。學校主張學生文武兼修,所設課程不僅有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發展史等基本理論課,還有游擊戰術、步兵戰術及射擊等軍事技術實踐課。

“學習革命理論,堅定政治方向”“提高技術水平,加強抗戰力量”……在室內的東西山牆上,依稀可見當時抗大四分校的同學用土紅顏料書寫的美術字標語和宣傳欄。

“隨著豫皖蘇邊區與抗日武裝的發展與擴大,干部不足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抗大四分校第一批畢業的學員有600余人,初步解決了豫皖蘇邊區部隊與地方機關缺少干部的困難。”永城市委黨史辦主任張亞魁說。

1940年11月7日第二期在麻塚集村附近開學,學員900余人。皖南事變后,抗大四分校面臨日軍、偽軍“掃蕩”與國民黨頑固派進攻三面夾擊的惡劣環境。即使這樣,抗大四分校也沒有停止授課。根據彭雪楓“一面進行教學、一面准備戰斗”的指示,學員暫時被分成3隊,採取分散隱蔽活動的辦法同敵人周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教學成為當時抗大四分校的常態。

在距離舊址一公裡的曾樓村,一棵枝繁葉茂的銀杏樹引人注目。

“這是一棵千年銀杏樹,樹下是當年抗大四分校學員夏天學習、聚會、議事的場所。”張亞魁告訴記者,“它還是一棵‘革命樹’,當時部分樹干被做成手榴彈柄和槍托,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1941年5月,抗大四分校隨部隊轉移到皖北等地辦學,至1945年11月結束。1963年6月,抗大四分校舊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現已成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