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卿
2019年10月31日08:19 來源:人民政協報
每當我聽到中央電視台的“水電名城——宜昌”的廣告詞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圍繞著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以下簡稱三峽工程)建設的上馬問題,全國政協曾先后三次考察、視察三峽工程的情景。
三峽工程是一個跨世紀的宏偉工程,凝聚著幾代人的夢想。源於青藏高原的長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是中國的母親河。它雖給中華兒女以舟楫、灌溉便利,但也給沿岸人民帶來過深重的水患,而其豐富的水力資源也一直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
三次現場考察
近代以來,許多志士仁人提出過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最早提出開發三峽設想的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都曾提出要建三峽工程。
1984年4月,國務院原則批准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組織編制的《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准了長江三峽工程。1985年4月,全國政協六屆三次會議在京召開,上百位政協委員本著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的態度,針對三峽工程問題聯合或單獨提出10余件提案,建議對三峽工程進行科學論証后再行建設。
1985年5月,六屆全國政協常委、原政協經濟組組長孫越崎組織並帶領全國政協考察團,第一次考察長江三峽地區。考察結束后,孫越崎等政協委員向中央提交題為《三峽工程近期不能上》的報告,列舉了工程的投資、防洪、泥沙淤積、航運、發電、移民、安全等七大問題。
1986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長江三峽工程論証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廣泛組織各方面的專家進一步論証,重新提出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1988年9月,全國政協又組織三峽工程視察團,由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培源任團長,從湖北武漢沿江而上進行考察,參加考察的有在京的政協委員182人,規模很大。考察之后,周培源認為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証不足,再次向中共中央建議緩上三峽工程。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充分聽取全國政協和全國政協委員們的意見建議,決定對長江三峽工程再次進行可行性論証。
1989年5月,在14個專家組412名專家經過2年8個月的充分論証的基礎上,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重新編制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提出三峽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建議中央早作決策。1991年8月,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認為三峽工程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國力是可以承擔的。
隨后,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邀請全國政協再一次對三峽工程進行考察。全國政協接受了邀請,第三次組成視察團赴四川、湖北、湖南三省有關地區,全面考察三峽工程建設問題,其中四川重慶至湖北沙市江段及洞庭湖區是當時考察的重點之一。視察團由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光英擔任團長,成員由26位政協常委、委員組成,其中有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的負責人或代表,如時任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民進中央副主席葉至善、農工黨中央副主席田光濤、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葉寶珊,民盟中央組織部部長張紀域、民盟中央常委張楚琨、民建的全國政協委員應伊利、致公黨中央副秘書長兼組織部長司徒擎、九三學社中央組織部長李毅、北京市政協副主席關世雄﹔有造詣很深的專家、學者,如時任煤炭工業部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胡敏、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明、國家機電輕紡投資公司副總經理李剛﹔有曾在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擔任過領導職務的黨內老同志,如中組部原副部長白治民,原解放軍總后勤部副部長胥光義、原基建工程兵副主任朱光,民政部原副部長章明、原地礦部副部長李軒和塞風、原輕工部副部長楊玉山、原林業部副部長馬玉槐、原國家人事局副局長張文庄,原駐西德大使王殊、原駐蘇聯大使李則望,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顧大椿、全國台聯原秘書長張澄生。還有時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范康。范康同志早年曾在湖北省及武漢市的有關部門工作過,對長江水患有切膚之痛,他也是貫徹落實時任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王任重關於對三峽工程建設問題讓委員“多聽、多看、多問、多想”重要指示的堅定執行者。我當時作為秘書局辦公室主任,與同辦公室的郝爭鳴、吳芳以及機關醫務室的李新平大夫,有幸參加了視察團的組織服務工作。
我的親歷親見親聞
1991年10月21日,視察團乘飛機抵達重慶。在重慶,視察團先后聽取了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辦公室、長江水利委員會負責同志關於工程重新論証的情況介紹,爾后委員們乘船從重慶朝天門碼頭順江而下,遍訪三峽庫區各主要縣市。過長壽、涪陵、豐都、萬縣、雲陽、奉節、巫山、巴東、秭歸、宜昌到沙市,再上岸坐車,走公安、安鄉、岳陽,穿越洞庭湖區。
在長江上的幾天幾夜,每到一地,視察團成員都認真聽取當地黨政領導同志、水利工程技術人員和群眾的意見。白天上岸考察防洪、移民搬遷、文物保護等,詳細了解防洪設施、三峽工程區域的移民措施、如何恢復生產生活等情況,晚上上船討論問題並住在船上。地方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迫切希望早上三峽工程的願望,葛洲壩發電廠的巨大經濟效益,給委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庫區的移民安置試點,淹沒區的移民們把過去的荒山草坡改建成水平梯地,再種上柑橘、柚子、茶葉等作物。據說根據庫區實踐,一畝改造后的高標准水平梯地柑橘園,一般相當於3至4畝水田的產值。我們走進柑橘園,看到黃澄澄的橘子、柚子挂滿枝頭,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喜悅之情油然而生。我腦海裡不禁浮現出紅軍長征途中“橘園密談”的那一幕,中央紅軍正處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湘江之戰慘敗的瀕於絕境之際,也是在這樣的一片橘園裡,張聞天、王稼祥達成共識:“讓毛澤東出來指揮。”“橘園密談”為遵義會議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礎,使得毛澤東回到中央領導集體,成為中央紅軍的主要指揮者。長征途中的橘園裡醞釀著革命的希望,長江岸邊的橘園裡孕育著庫區百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時也彰顯著黨和國家為人民謀福祉的初心。果農為我們摘下橘子和柚子,讓我們品嘗,與他們共同分享幸福的甘甜,我們一一婉拒。
船到宜昌,我們來到三峽大壩預選壩址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的江中小島中堡島。許多常委、委員一邊看展板介紹,一邊詢問壩址的地質構造,還有的彎下腰來,撿拾古代瓦片和晶瑩剔透的小石頭,以作紀念。我當時想,若干年后,一個世界最大的鋼筋水泥大壩將把奔騰怒吼的長江水攔腰截斷,這裡將是一個馬達轟鳴、人員穿梭、燈光通明,車輛川流不息大工地,那該是何等壯觀之景象啊!
船到沙市后,視察團上岸乘汽車進入洞庭湖區到岳陽。從沙市到岳陽當時沒有柏油路,全是砂石路,汽車駛過,塵土飛揚,兩車相距很遠。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時路邊有很多高高的土台子。我好奇地詢問當地的工作人員,為什麼不修柏油馬路?這些高土台是干什麼用的?他們說:在這個地方,“今年修路明年水毀,年年修路年年水毀”。高高的土台子是為防洪修建的,一旦洪水來了,沿江群眾就得舉家搬遷到高台上躲避洪水。這樣的回答使我深受觸動,充滿詩情畫意的長江,一旦洪峰來臨,下游沿江的百姓時時提心吊膽,而這些地區都是中國最富庶、發展最快的區域。在君山農場,望著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水量之充沛令人驚嘆,也讓人深感憂慮。長江水患、洞庭湖水患給當地的老百姓造成的痛苦和危害以及因水患制約當地城市、經濟發展的現狀,讓我們心情格外沉重。
11月1日,視察團抵達長沙,次日進行了座談總結。在會上,委員們表示,一路上聽到、看到四川、湖北、湖南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迫切希望早上三峽工程的願望與期盼,人民政協有責任反映上去。通過實地考察,親見親聞,視察團成員絕大多數同志消除了顧慮,紛紛暢談三峽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認為三峽工程是綜合治理長江、開發長江資源的關鍵工程。
當時隨團的新華社記者鄒愛國在視察團返京前撰寫了《三峽工程應盡快決策抓緊上馬》的報道,發表在11月4日的《人民日報》第一版右上角的位置。他在報道中寫道:
委員們認為,三峽工程經過多年反復的充分論証,聽取各種不同意見補充完善,決斷的條件已經成熟。大家在討論中提出,從長江中下游防洪看,三峽工程的興建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緊迫的﹔從三峽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移民的妥善安置看,三峽工程早建早主動﹔從能源和交通運輸看,不建三峽工程,難以緩解華中、華東能源供應的緊張矛盾,川江航運條件也難以有大的改善。
委員們提出,經過治理整頓,我國經濟實力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建設三峽工程採取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國力是可以承擔的。同時,興建三峽工程這樣世界少有的巨型工程,無疑會振奮民族精神,激勵全國人民,把中華兒女進一步凝聚在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旗幟下,具有特殊重大的意義。委員們認為,三峽水庫需要移民的數量大、政策性強。能否做好移民工作,既關系到庫區人民的切身利益,也關系這些地區今后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建議有關方面切實制訂移民安置規劃,認真貫徹開發性移民方針,擴大並加快移民試點工作,探索出更加完善的路子。
委員們指出,三峽工程上馬之后,一定會遇到不少困難,我們在黨的領導下,依靠全國人民,發揚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優良傳統,同心協力,講究科學,是一定能夠一一加以克服的。
委員們提出的具體建議
11月2日晚,視察團從長沙乘飛機返京。回京后,視察團很快起草了關於三峽工程盡早上馬的視察報告並上報中央。報告認為修建三峽工程的時機基本成熟,建議早做宣傳,盡快決策,抓緊上馬。報告總結了視察中委員們提出的具體建議:
希望黨中央、國務院對興建三峽工程及早作出決斷,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早日上馬,爭取“八五”期間開始施工准備。鑒於此項工程任務艱巨、復雜,應有一個具有高度權威的堅強的領導機構和一支過得硬的干部職工隊伍。
做好移民工作是建設三峽工程的關鍵。建議認真總結推廣開發性移民試點工作經驗,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訂移民規劃。要抓好計劃生育工作。落實移民開發資金。要多建投資少、見效快,既能安置移民,又較容易辦的小型集體加工企業。適當放寬政策,使安置移民的企業有活力。
三峽工程建設要貫徹改革的方針,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重點工程建設的新路,做到統一管理,政企分開,所有者與經營者分開,搞開發經營性的建設。有關部門要認真總結葛洲壩工程建設、管理、使用的經驗教訓,為三峽工程所用。
自力更生,多門路、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三峽工程所需資金要精打細算,周密計劃,切不可成為“釣魚工程”。更要防止一擁而上吃三峽工程。應是全國上下一盤棋,壓縮非重點工程項目,集中有限財力、物力,爭取三峽工程早日竣工,早日達到預期效益。適當提高葛洲壩電廠上網電費標准,制定減免稅收,提高折舊的政策,允許在建期間以電養電,更多地利用自籌資金用於三峽工程。還要廣泛集資,發行愛國公債、三峽工程建設債券,向國外貸款和爭取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的支持。
做好宣傳工作。三峽工程舉世矚目,是國人議論的一個中心。報紙、電視、廣播應實事求是地、深入淺出地宣傳三峽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耐心解答疑問,統一認識,增強團結,調動全國各族人民包括各黨派、各團體、各界別的積極性,支持三峽工程的興建,又因此進一步振奮民族精神,增強全國人民的凝聚力。
三峽工程的建設周期長,防洪預期效益在相當一個時間難以發揮。長江中下游特別是湖北、湖南兩省不能坐等三峽工程的興建,而放鬆當前的防洪工作。要加快自身防洪、蓄洪工程建設的步伐。同時,還應增加投資,認真抓好長江流域尤其是上游干支流域的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工作,防止水土流失。
之后,國務院三峽審查委員會又邀請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各民主黨派,工青婦等各界人士分期分批考察三峽工程。這些考察,為國務院關於三峽工程的議案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奠定了基礎和營造了輿論氛圍。
全國政協視察報告中的意見和建議得到了黨和國家的認可。在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國務院向全國人大提交了關於提請審議長江三峽工程的議案,全國政協視察團的視察報告作為會議材料印發給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作參考。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
1994年12月,三峽工程一期工程正式開工。
“高峽出平湖”
時至今日,三峽大壩已經建成,建設三峽工程之初的防洪、發電和航運三大預想已全部實現,“高峽出平湖”的夢想得以成真,長江治理的華彩樂章越來越高奏。萬州、涪陵、宜昌等重慶下游地區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98年長江遭遇特大洪水,如果沒有三峽工程,損失將不可估量。當今社會上,有人簡單地將長江流域部分區域的洪澇、地質災害和局地氣候變化歸咎於三峽工程建設而造成的,這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三峽蓄水后,川江通航條件日益改善,結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歷史,千萬噸巨輪得以抵達重慶。截至2018年底,三峽工程在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綜合效益前提下,三峽電站累計生產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長江下游的百姓不再會為“水患”而擔憂,三峽工程所發揮的重大作用日益顯現。人民政協在推動三峽工程建設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高度政治責任感和歷史功績已經並將永遠載入史冊。
(本文作者為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此文略有刪節,全文即將刊發於《文史資料選輯》(第173期),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