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內蒙古騎兵一師的兩任達斡爾族師長

全根先

2019年11月14日08:11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內蒙古騎兵一師的兩任達斡爾族師長

在內蒙古騎兵5個師中,第一師是最早成立的,這個師的兩任師長均是達斡爾族——莫德爾圖(郭東部)和王海山。

抗日戰爭中,英勇的達斡爾族兒女前赴后繼,積極投入到抗日救國戰爭的歷史洪流之中,有的支援馬佔山等東北將領的抗日斗爭,有的支援和掩護東北抗日聯軍,有的配合蘇軍搜集日偽軍情報,有的自發地組織民眾的抗日活動,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表現了崇高的反帝愛國主義精神。

騎兵一師的歷史

內蒙古騎兵一師創建於1946年1月,前身是1945年8月參加興安陸軍軍官學校進步師生在阿爾山和葛根廟起義的部隊,以及此后組建的民警大隊、警備大隊和警備部隊,是活躍於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地區一支重要的地方民族武裝力量,繼而發展成為解放戰爭中一支能征善戰的騎兵部隊。

王爺廟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傳統與民族特點、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陲小城。1932年3月,日本帝國主義扶持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成立,對東北三省和東蒙古地區各族人民進行法西斯統治。王爺廟作為偽滿興安總省省會所在地,日本統治東蒙古人民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為鎮壓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日本侵略者不僅用重兵把守,還建立了名目繁多的警察機構,對各族人民肆意欺壓迫害,死於非命者難以數計。

1945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在王爺廟的興安陸軍軍官學校進步青年師生受到極大的鼓舞。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8月10日,莫德爾圖在阿爾山率130余人舉行起義﹔8月11日,都固爾扎布、王海山等率600余人在葛根廟舉行起義,擊斃軍校最高指揮官吉川中校、大岩少校等50余名日本軍官,揭開了達斡爾族人民抗日解放運動的序幕。

1945年10月,組建以參加“八一一”起義隊伍為骨干,興安學院、育成學院、興安醫學院等校學生、部分偽國兵參加的民警大隊,不久改稱警備大隊。1945年12月,警備大隊擴編為警備總隊,都固爾扎布任總隊長,王海山任第一大隊大隊長,雙寶為第二大隊大隊長,單福祥為第三大隊大隊長。1946年1月,東蒙古人民代表大會在王爺廟召開,決定成立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並以警備總隊為基礎,組建東蒙古人民自治軍騎兵第一師,莫德爾圖任師長,胡秉權任政委,都固爾扎布任參謀長,下設3個團,官兵2000余人。

騎兵一師成立以后,迅速發展壯大。1946年4月,內蒙古人民武裝發展為5個師、1個縱隊,計2萬余人。1948年1月,商隊進行整編,改稱內蒙古人民解放軍,下轄騎兵第一、二、四、十一、十六師、卓盟縱隊、警衛團,以及獨立騎兵第三團、第九團。解放戰爭時期,騎兵一師為解放東北乃至全中國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2年6月,內蒙古騎兵師番號撤銷,組建軍分區,騎兵師完成了光榮的歷史使命。

首任師長莫德爾圖

在內蒙古騎兵師的歷史上,莫德爾圖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人物。在業已發表的文章或相關著作中,對他的生平事跡少有記載。

莫德爾圖(1911-1951),又作莫德勒圖、莫得爾圖,別名郭東部(布),達斡爾族,黑龍江省訥河縣人,出生於普通農民家庭。1929年,他就讀於東北蒙旗師范學校。這個學校的原址,位於今沈陽大南關下頭路西艾家胡同,1928年由達斡爾族社會活動家、教育家郭道甫倡議,張學良資助、批准創辦。1931年日軍侵佔沈陽后停辦。1933年,蒙旗師范學校畢業后,他任偽滿興安省警備軍騎兵第一團中尉連長,1936年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38年,莫德爾圖回國,任偽滿陸軍興安學校少校教官,1943年任偽滿第十軍管區司令部高級參謀,1944年任偽第九軍管區司令部副官、巴音塔拉國民高等學校軍事教官,1945年任偽滿陸軍興安軍官學校軍士候補生隊隊長,1945年8月10日,莫德爾圖在阿爾山率130余人率先舉行起義,並與隨后參加葛根廟起義的部隊會合。

1945年11月,中共東北局召開東北人民代表會議,特邀東蒙古代表5人,莫德爾圖參加,既代表東蒙古,又代表軍方。東北人民代表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東蒙古地區在謀求民族解放的關鍵時刻邁出了重要一步。同年12月,莫德爾圖率部擊敗國民黨光復軍馬海泉旅,解放突泉縣城,從獄中救出八路軍干部胡秉權(后任騎兵第一師政委、內蒙古軍區副司令員)。不久,他又率部攻打白城子,援救正被國民黨光復軍圍困的抗日民主聯軍先遣支隊夏尚志司令員、朱繼先副司令員,消滅白城子、洮安等地光復軍,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勢力,維護了王爺廟地區的社會治安,並為內蒙古騎兵第一師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1946年1月,騎兵第一師成立后,莫德爾圖任師長,部隊迅速投入到剿匪作戰中。當時,西科前旗王家窯一帶地主武裝與土匪聯合,組成700余人的隊伍,並與索倫反動武裝相呼應,企圖攻打王爺廟,待陰謀得逞后再配合國民黨第71軍攻打通遼。為阻止其陰謀,爭取他們放下武器,2月7日,莫德爾圖派連長福增泰和一名地方干部去談判,結果派去代表被殺害,多名騎一師官兵和地方干部被打死。於是,他率騎兵第一、二、三團和西科前旗自衛隊200余人,擊潰了這股反動武裝。

1946年4月26日,騎一師接上級通報,光復軍宋桐山第七旅企圖南下四平,與國民黨主力軍會合。莫德爾圖即派第一團在西科后旗哈達營子圍殲宋旅,活捉宋桐山的姨太太,宋本人則帶200多人突圍逃竄。5月6日,莫德爾圖率第一團一連繼續追擊,由於對敵情掌握不准,誤入敵人埋伏圈,雖殺傷敵人百余人,我軍傷亡慘重。5月9日至12日,莫德爾圖率騎兵一師第一、二、三、四團配合黃克誠率領的新四軍第三師,在巴拉山照、鄭子井、三田屯、十八號等地將宋桐山第七旅和毛貴生、葛鳳歧為首的光復軍基本消滅,殲敵1429人,俘虜2810多人,鞏固了遼河兩岸廣大地區。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國共停戰協議,向解放區大舉發動進攻。國民黨向東蒙古地區投入第71軍第87、88師和暫編59師,和蒙奸李守信、烏古廷、包善一、包國良等反動武裝,相繼侵佔開魯、通遼、赤峰、庫倫、吉爾嘎郎等旗縣重鎮,以及與我軍毗鄰的法庫、彰武、康平、鄭家屯等地。為收復失地,莫德爾圖率騎兵一師,並與遼吉(遼北)第五分區部隊配合,給國民黨軍隊和蒙奸反動武裝以有力打擊﹔其中,李守信、包善一在遼寧省法庫縣遼塔被一團活捉,后在通遼被處決。

1946年8月,騎兵一師領導調整,莫德爾圖改任興安省軍區副司令員,原第一團團長王海山繼任師長。

莫德爾圖在師長崗位上雖僅8個月,卻在危難之時上任。當時,王爺廟作為興安總省省會所在地,各種政治勢力錯綜復雜。日本投降后,出現權力真空,牛鬼蛇神傾巢出動,社會亂象可想而知。在莫德爾圖的指揮下,騎兵第一師維護社會安定,不許國民黨活動,不許挂國民黨旗,不許國民黨組織軍隊。這三個“不許”,使國民黨在王爺廟地區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1947年2月,莫德爾圖休職回家。同年9月25日,他因錯案被捕,至1951年5月16日竟被判處死刑。

1986年6月25日,內蒙古公安廳經過復查作出結論(內公落(1986)22號):

經閱卷,並向有關人員調查核實,莫德爾圖是積極參加自治運動和解放戰爭中少數民族中有一定影響的人士,原認定的主要罪行不能成立,沒有任何依據,純屬冤假錯案,現給予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其名譽,請有關單位按有關政策做好善后工作。

1987年7月18日,內蒙古黨委落實統戰政策領導小組關於莫德爾圖同志生平介紹中說:

莫德爾圖同志在內蒙古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時刻,毅然投身革命,站到人民一邊,為內蒙古東部地區的解放、為內蒙古民族解放運動、為內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和保衛土地改革運動作出了積極貢獻。

莫德爾圖同志熱愛祖國,忠於人民,愛憎分明,性格爽直,為人正派。他顧全大局,維護民族團結,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業做出了許多有益的事。

莫德爾圖同志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為內蒙古各族人民所做出的功績,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繼任師長王海山

王海山(1917-2002),達斡爾族,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裡斯區莽格爾吐村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6年8月,他畢業於偽滿陸軍興安軍官學校。這個學校始建於1934年,原址位於吉林省雙遼市鄭家屯,次年遷至興安南省西科前旗王爺廟城北罕山腳下(今烏蘭浩特一中所在地)。軍校隸屬於偽滿洲國軍事部,由日本關東軍控制。1941年,他入日本神奈川縣陸軍士官學校學習,1943年畢業回國,任駐林西偽軍第九軍管區騎兵三團連長,調任偽滿烏蘭浩特軍官學校連長。1945年8月11日,王海山、都固爾扎布等率興安陸軍軍官學校學生起義,參加革命。

“八一一”起義后,王海山的人生實現了重大轉折,先后任興安中部警備大隊第一中隊隊長、警備總隊第一大隊隊長。1946年1月,內蒙古騎兵第一師成立,他任一團團長,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被並任命為師長,率部參加與國民黨光復軍、日偽殘余和剿匪作戰。1947年4月,他參加了在王爺廟舉行的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會,並為大會的勝利召開提供安全保障。在遼沈戰役中,他率騎兵一師參加了黑山阻擊戰、大虎山阻擊戰,打了許多惡仗、硬仗,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海山以作戰勇猛著稱。遼沈戰役中,他率領的騎兵一師在東北野戰軍總部指揮下,英勇頑強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戰役偵察、遠距離奔襲、運動防御、堅守陣地、追殲逃敵等各項戰斗任務,充分發揮了騎兵兵種的快速、機動、靈活、勇猛、果敢的特點和戰斗傳統,為東北解放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如在大虎山戰斗中,第42團一連榮立集體一等功。彰武戰斗結束后,第十縱隊首長表彰他們時說:“隻有這樣的英雄部隊才敢藐視比他們人數多40倍的敵人,在精神上壓倒敵人,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採取敵人難以相像的危險戰術戰勝他們,這才是無產階級的本色。”

王海山回憶說:“至今使人難忘的是那場著名的黑山阻擊戰。我們騎一師首當其沖,橫刀立馬,在十縱首長的指揮下,阻擊敵廖耀湘兵團西進。我和參謀處長巴音圖率部隊進入距黑山東北10公裡的胡家窩棚前進陣地,敵人則是在重炮、飛機掩護下的國民黨精銳青年軍第207師三旅,我們打退敵軍反復多次的進攻,直至白刃戰,斃傷敵數百名,我一團也犧牲了二連長布和吉雅以下60余人。指戰員們以鮮血和生命頑強抗擊,為我軍主力作戰贏得了時間,同時拉開了黑山阻擊戰的序幕。”

新中國成立以后,他被任命為內蒙古軍區分區司令員、蒙綏公安部隊副司令員、呼倫貝爾軍分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授大校軍銜。文化大革命中,王海山受到打擊迫害,被打成王(海山)、烏(雲達來)、巴(雅爾圖)反革命集團。1979年,他當選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1983年離休。

王海山同志離休后,仍然十分關心黨和國家大事,並與胡昭衡同志(原騎兵一師政委)一起,組織編寫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騎兵第一師》《鐵騎征戰記》等戰史資料書籍,為《武警內蒙古總隊志》的編纂提供了大量珍貴資料。他還不顧年事已高,為在遼沈戰役中犧牲的騎兵一師指戰員建立了“烈士紀念碑”,為“八一一”起義落實政策和戰友平反做了許多工作。2002年5月,王海山去世,骨灰安葬在他曾經戰斗過的遼寧省黑山縣,那裡有為騎兵一師121位指戰員所建的烈士紀念碑。

(作者單位: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研究館員。)

(責編:吳兆飛、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