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這是史詩蘊藏的大地

王久辛

2019年11月14日08:58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這是史詩蘊藏的大地

由中國作協主辦的郭小川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於近日舉辦。

在“政治抒情詩”這一中國當代文學的詩歌潮流中,郭小川是一位代表性詩人。他對中國新詩的形式有著自己開創性的思索和實踐,強調新詩的民族化、群眾化、獨創性,對中國當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人生苦短,經典永流傳。詩人郭小川是幸福的,在他離世4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許多讀者記得他、熱愛他、誦讀他的詩歌。這說明他的詩歌贏得了持久的人心。而凡入人心者,必有回響,這似乎也是所有成功詩人最好的標志。

提起郭小川,我們自然就會想起郭沫若、聞一多、光未然、田間,想起賀敬之、艾青、白樺,想起他們那一代詩人閃光的名字和他們不朽的經典詩歌。可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70年歷史與中國共產黨98年的光輝歷程,一直都有他們熱血激情的相伴﹔可以說,他們一直走在我們民族精神的前沿。

新中國成立后,無論是建設祖國,還是保家衛國﹔無論是在廣闊農村,還是在工礦哨卡,郭小川和他那一代詩人在行動與創作上,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以自己的詩歌為人民謳歌、為祖國禮贊。並且,他們始終堅定地走在時代的前列,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激情,他們的詩歌以人民性為底線,向著更寬闊、遼遠的方向前進。

該如何重新看待那一代詩人的作品

就當代文學創作的發展來看,今天的人們迎著八面來風,思想解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對世界、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人們不再迷信,不再僵化,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見解、想法和追求,都可能拿起筆來自由地書寫自己內心深處體驗到的、各不相同的詩意情懷。值得一提的是,恢復高考40多年間,人們對文學藝術、對詩歌的鑒賞水平,也都有了日益不俗的提高。事實上,也的確有很多人拿起了詩筆,而且寫得還真是像模像樣。尤其在新詩的理論界,更是多元並舉,眾聲喧囂。

我想說的是——在這樣一個各種信息洶涌如潮水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該如何重新看待郭小川和郭小川那一代詩人的作品?會不會覺得他們已經不夠新鮮、不夠獨特、不夠厚重了呢?他們是被淘汰了呢,還是被遮蔽了?他們執著於對中國革命和中國革命史的審美創作的發軔與開拓,是否得到了理論界和思想藝術界的關注?后來的詩人們又有多少承繼與創新呢?這的確是一個需要駐足良久深入思考的問題。我想,值此紀念郭小川百年誕辰之際,也正是我們重溫經典,重新發現與認識過往經典與過往詩歌大家精神價值的一個時機。

多元化不是虛無化。從哲學層面來說,多元並舉,並不是要我們放棄主張和堅守。某種意義上說,越是多元越需要認識自己的來路與去向。歷史與未來的中間是現實,歷史、現實與未來之間的邏輯,是遞進上升式的,弄明白歷史,就是不忘初心。我們承繼著上一代人的血脈,並且不准備以虛無的狀態走向未來。相反,我們的確是到了需要認真地回顧與檢視歷史的時候了。昨天、今天與未來,永遠都有一條貫通古今的精神血脈,那是須臾不能中斷的,事實上也無法中斷。這就需要我們在歷史、現實與未來的貫通中,去除泡沫與垃圾,找到那些包含著時代發展邏輯的、具有本質推動力的詩歌經典。因為這些經典構成了我們的來路,通著我們的老家,是我們新詩的族譜。我們不能數典忘祖,相反,我們一定要念祖省身﹔要以承繼者的姿態,投入新的創造。而詩人郭小川及其創作的新詩作品,我以為就正是其中重要的經典之一。

共同撐起20世紀中國新詩的蒼穹

20世紀是風起雲涌、波瀾壯闊、天翻地覆的時代,是中國革命肇始至建立新中國、至改革開放取得偉大勝利與巨大成就的100年。在這個100年間,詩人郭小川及其創作的詩歌作品,最少有40年是與時代緊緊相連、相伴、相互激勵的。他的成就與業績——對中國革命與中國革命史的審美創作和對新中國建設事業的審美創作,無論從縱向的歷史角度來看,還是從橫向的現實角度來說,他的作品都構成了時代精神的先鋒。其精神的高度,與郭沫若、光未然、艾青、賀敬之等詩歌大家一起,共同撐起了20世紀中國新詩的蒼穹。

仰望星空,我們說當代新詩的創作早已完成了淺表的抒寫,進入了心靈的深處。詩歌的審美價值,不僅要見到人性的深度,還要以揭示歷史的邏輯為圭臬,還要以對現實的表達、對人情感世界的寬闊與精微的闡釋為標志。

今天,我就以這兩個標准,來談談詩人郭小川和他的詩歌作品。我以為他不僅屬於昨天,也屬於今天,他的經驗對於我們后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對詩歌創作揭示人性的深度、廣度與精微度,彰顯歷史趨勢的必然邏輯和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深度、廣度與表達的力度,都具有可資借鑒與指引的精神價值和意義。他的很多作品在藝術表現上的成功經驗與閃爍出的智慧,對我們后人有著重要的啟迪。

對其創作成就的研究,尚處於淺表狀態

在詩人郭小川一系列表達中國革命與中國革命史的長詩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非同一般的、超拔的追求和特質。他似乎有一種非常好的直覺與自覺,即隻有執著於正史激流中,迎難而上敢碰硬、敢直面慘痛、敢挑戰陌生,才能創造出符合人性又掲示歷史必然邏輯的詩歌新境界。如郭小川在《白雪的贊歌》中寫一個縣委書記的妻子因為臨產不能與丈夫一起赴前線,結果丈夫走后不久,就傳來他先受傷、后被俘、再失蹤的消息。一連串不幸事件的發生,每件都像刀子剜心似的直入人心,尤其那一層層一重重的心理抒寫,具有直擊人心的震撼力。可以說,郭小川從來都不是簡單、外在地贊美人性的純潔與忠貞,他特別善於在人的靈魂的“炙烤”之中,來展現人的高貴品質與動人力量。

再如長詩《深深的山谷》,他寫革命隊伍中兩名女性在一起回憶其中一人的熱戀對象,男主因在戰爭中膽怯、恐懼、無法逃避而精神失常,最后跳崖自盡……面對這種極端個例,詩人不僅沒有忽視,而是更加關注其情感的流變與人性的陌生境界。循著詩人的筆觸,我們可以隨之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情境。一邊是鋼鐵戰士,一邊是懦弱書生,他們在戰爭中的不同展現,既有對革命戰士英勇無畏的贊美,又有戰爭的種種殘酷與恐怖帶給人的精神壓力與心靈的戕害。郭小川的書寫,不能不讓人對戰爭進行深層次的人性的思索。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詩人郭小川與眾不同的洞察、發現與創作的稟賦和能力,他求異求新的創作心理與創作思維,他對歷史細節見微知著的闡發與把握的能力,等等。在我看來,這給后人在對中國革命與中國革命史的審美創作上,提供了承繼與發揚的重要范例。

還有郭小川那首著名的被改編成電影的長詩《一個和八個》,也是一部關於中國革命與中國革命史的卓越作品。這首詩歌表現出一種不一樣的革命者形象,其所觸及的人性的深度與廣度,都超出了以往的同主題作品。可以說,郭小川開啟革命戰爭文學豐富人性內容的一系列作品,為后續的當代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並打開了創造的空間。

然而,我們對郭小川創作成就的認識和研究,至今處於淺表狀態,其創作雄心推動下誕生的多部作品,尚未得到足夠的解讀與詮釋。可以說,這既是我們這些詩人的淺薄,也是詩學研究者的缺位。

郭小川留下的這份遺產,我們承繼得太少

在我看來,詩人郭小川在他們那一代詩人中,是一隻洞悉與掌握了對歷史的審美創作的“稀世之鳥”。

他寫的另一部長詩《將軍三部曲》,可以說其價值至今都沒有被充分認識和理解。為什麼作者要寫“將軍”,而不是基層官兵?在“群眾是真正英雄”的當時語境下,他大膽選擇“將軍”作為審美的創作對象,而且是一著就是“三部曲”的作品模式,是有著良苦用心的。詩人郭小川生前(1960年),曾這樣表露過:“我已著手做了不少准備,打算從明年起繼續寫《將軍三部曲》的續篇,一直寫下去,也許要寫十幾篇像《月下》這樣的東西。”並補充說,“這一輩子,什麼都不想了,好好寫這篇東西,獻給我們的人民吧。”

郭小川為什麼會誓願終生要寫這部長詩呢?我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從已寫出的《將軍三部曲》來看,他有決心表現中國現代史上兩次偉大的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並瞅准了“將軍”這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即上可直接領會領袖的戰略意圖,下可率領基層官兵投入戰斗。事實上,正是因為詩人藝術地擇取了“將軍”這個詩歌裡的人物身份,才更好地用詩歌作品來書寫歷史發展的本質力量。

第一曲《月下》,他寫將軍4天4夜部署大戰役的氣度與河邊月下的漫步,其運籌帷幄決戰前的精神狀態,和月下心靈與天地之間的情感交流,今天讀來,仍可令人強烈感受到人民軍隊高級將領的熱血、智性、質感、浪漫。他所書寫的“將軍”,真是血肉靈魂俱足,精神風范可感。第二曲《霧中》,正面寫戰斗和戰情突變,還寫到了警衛員的犧牲,點線面一應俱全。詩的騰挪跳躍,自如貫通。尤其對警衛員犧牲及之后的默默追思,呈現了大歷史中細枝末梢的感人至深。第三曲《風前》,寫大戰關鍵時刻,將軍奉令調離,部隊卻在無“帥”統領的情況下,按既定目標進軍並出色完成戰斗任務。我們知道,這種臨時調動在戰爭中是司空見慣的,但是詩人卻由此而展開創作,正可看出詩人創作的別具匠心。

讀這三部曲,可以看到,詩人的創作已經實現了對兩次人民戰爭取得勝利的歷史必然邏輯的表達。這樣的鴻篇巨制,需要對歷史的參悟,對革命的理解,對詩歌創作技藝的嫻熟掌握。放眼今日之詩壇,對郭小川留下的這一份遺產,我認為我們承繼得還是太少了。

在我看來,當代詩歌有一種虛空高蹈、好高騖遠的傾向。特別是,在關於中國革命與中國革命史這樣關乎中華民族精神重要內容的創作上,少有作為,無甚建樹。而這一創作內容,恰恰在表述歷史的必然性與人性的豐富性方面,大有可為,到處是亟待開發的處女地。這是堅韌的大地,是史詩蘊藏著的大地。

我們學習西方現代詩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為了更寬廣、深刻地理解和表達我們的民族和民族的精神世界,如果我們喪失了這種理解和表達的能力,在創作上一味地跟著別人跑,也許憑借個人天賦,可以寫出一些東西,但那很可能不屬於中國文化。當然,依樣畫瓢的“四不像”,也很難寫出屬於世界的東西。我想借此機會明說的是:郭小川詩歌的遺產,還沒有被我們真正繼承。新的時代期待著新一代有擔當的詩人去表達、去見証。

(責編:吳兆飛、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