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七十年砥礪奮進 新時代再譜新篇

常歌

2019年11月19日08:52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七十年砥礪奮進新時代再譜新篇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內蒙古政協與自治區一道,走過了輝煌而不平凡的經歷,在自治區的建立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作出了重要貢獻。

與自治區成立發展相生相伴

194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內蒙古召開“五一大會”,各族各界、各人民團體代表選舉產生了內蒙古臨時參議會,這是一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組織機構,也是內蒙古政協的前身。

烏蘭夫同志曾經高度評價參議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統一戰線的組織曾採取了參議會的形式……它不僅代行了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選舉了自治區人民政府,而且在政府成立后也協助政府做了不少工作。”

自治區成立初期,在牧區民主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參議員們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的畜牧業生產方針,助力各項措施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提出了很多符合實際的意見建議,有力推動了自治區經濟迅速恢復、社會走向穩定、各族人民生活有效改善。

新中國成立初期,臨時參議會和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認真履行職責,積極參政議政,廣泛開展民主協商,積極參與自治區黨委領導的各項經濟社會發展事業,為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貫徹《婚姻法》、糧食油料統購統銷等運動和工作貢獻了力量。

1955年2月22日,政協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呼和浩特召開。17個界別中有中國共產黨、青年團、婦聯、教育界、醫藥衛生界、宗教界、工人、農牧民、工商界、文藝界、自然科學團體等。內蒙古政協自此正式誕生。

內蒙古政協成立以后,組織各族各界人士學習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和時事政策,共同接受社會主義教育。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自治區政協大力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特別是在落實“穩、寬、長”方針、推動畜牧業經濟改造中,有效發揮了作用。邀請工商界代表座談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和合作化后存在的問題,向自治區黨政部門提交意見建議500多條。協調各種關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助力社會主義建設。通過深入細致的工作,促進廣大政協委員和各族各界人士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積極走社會主義道路,全力維護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祖國統一。

1955年至1966年的十多年裡,內蒙古政協在自治區黨委的領導下,團結各族各界愛國力量,充分發揚人民民主,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貫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與改革開放同向同行

改革開放后,內蒙古政協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自治區黨委《關於進一步加強政協工作的決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凝心聚力、協商議政,促進了自治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發展。

緊緊圍繞自治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進行深入協商,配合黨委、政府向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通報情況,聽取意見和建議,進行民主協商﹔通過提案、建議案和視察、評議等方式,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如《關於我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建議案》《關於加快少數民族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議》等。

2000年初,向全國政協上報了提案《西部大開發不能沒有內蒙古——與新華社等媒體和國務院有關部委就“西部”概念及幾個冠名問題的商榷》,全國政協予以肯定,並專門與國務院交換意見,促成內蒙古列入西部大開發范圍,為內蒙古在新世紀的大開發、大發展提供了寶貴、難得的歷史機遇。

2005年至2007年,內蒙古政協與東北三省政協共同舉辦“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區域經濟發展論壇”,搭建四省區政協交流平台,就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和資源合理配置、推動產業整合、增強區域競爭能力等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促進了內蒙古東部五盟市納入國家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總體規劃。

通過對“一府兩院”工作報告提出意見,參與黨委交辦事項的監督檢查,參與依法治區工作,參與民主評議機關等形式,拓寬了監督渠道,提高了監督實效,推進了我區改革發展建設。《關於大興安嶺林區的開發、生產、建設的問題》《關於准格爾煤田建設的幾點建議》,通過民主監督促進了相關工作。

堅持把調查研究作為做好工作、發揮作用的切入點。圍繞全區的重點工作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認真開展專題調研,提出意見和建議。特別是深入開展了對“三農三牧”、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推進“三化”進程和加強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文化大區建設等重要問題的調查研究,向黨委、政府提出了許多重要建議,如《關於我區國有企業走出困境的建議案》《關於解決我區“三牧”問題的幾點建議》《關於加快錫盟草原的保護和建設進程確保國家北方生態安全的建議》《關於將內蒙古綠色清潔能源基地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提案》《關於推進向北開放的建議案》等,為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貢獻了智慧。

積極探索協商民主新載體,把專題協商作為履行職能的“拳頭”產品來打造,與自治區黨委政府共同制定並組織實施年度協商計劃,每年10個年度協商議題,提升了內蒙古政協履職時效,在“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征程中,體現了政協擔當。

在新時代展現新作為

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確把握新時代人民政協新方位新使命,堅持黨對人民政協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作為政協履職的中心環節,充分發揮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作用,進一步加強人民政協制度化建設,充分發揮政協委員主體作用,十二屆內蒙古政協的履職畫卷正在精心繪制。

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自治區政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記初心使命,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內蒙古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從思想上政治上扣好履職的“第一粒扣子”。

精心組織理論中心組學習、常委會集體學習、委員培訓班、政協學習講堂等學習培訓,基本實現了全體委員學習培訓全覆蓋,廣大委員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得到進一步增強。

2019年5月30日,首場知情明政吹風會以“生態環境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在內蒙古政協拉開帷幕,自治區政府領導做專題通報,自治區政協專家委員做專題輔導。知情明政吹風會的創立,旨在加深政協委員對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理解和認識,找准履職工作的著力點,增強履職的針對性,全面提升“雙向發力”的工作質量。

首期“委員講堂”以“內蒙古現代能源經濟發展”為主題,邀請自治區政協常委、委員和自治區政協智庫成員等6位同志結合專題研究和工作實踐進行宣講,現場進行互動交流,成為展現政協委員新擔當新作為的重要窗口。

編印《政協委員履職導引》,發放給自治區500多名政協委員和區市縣三級政協機關,引導委員提高履職質量,增強建言資政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聚焦中心大局,積極建言資政。認真落實總書記關於內蒙古的重要指示與要求,以實施重點年度政協協商計劃為抓手,緊緊圍繞“十三五”規劃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重大任務,聚焦自治區高質量發展、打贏“三大攻堅戰”等中心工作凝心聚力、建言獻策。

圍繞“優化營商環境,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推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等黨政關切、群眾關注的民生熱點問題獻計獻策。圍繞“加快我區邊民互市貿易區發展,助推‘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內蒙古從‘過境經濟’向‘邊境經濟’轉變”“推動口岸‘落地經濟’發展,扭轉‘酒肉穿腸過’狀況”開展專題協商和視察活動,為自治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提出對策和建議。圍繞“治理散煤燃燒、推進清潔取暖”“提高粉煤灰綜合利用水平,加大粉煤灰污染防治力度”開展議政協商,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圍繞“推動少數民族聚居貧困地區如期脫貧”“我區‘三少民族’自治旗精准脫貧情況”開展專題協商和視察,印發《關於全區政協系統助力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自治區政協委員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方案》,動員全區1.9萬名委員開展了多項扶貧活動。

積極通過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助推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與河南、山西等九省區政協主席聯名提案建議將沿黃河生態保護與發展確定為國家戰略。形成了《關於啟動國家“烏賀原”生態安全保障工程的提案》《關於促進全區生態保護和旅游業發展的提案》《關於大力開展散亂污工業企業綜合整治、持續開展我區環境質量的提案》《關於推動環保產業成為自治區支柱產業的提案》等一批高質量建言成果。

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在履職創新上抓實效。從“做了什麼”“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麼效果”轉變,統籌謀劃、深入調研,創新拓展履職空間,在新時代展現出了新作為。2019年對全年重點工作進行梳理,確定了五大類80項重點工作,挂圖作戰,對標施工。

把中長期課題研究作為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將每個課題落實到相關的專委會、以專委會帶動所聯系委員、聯合政協智庫專家共同從事研究,每個課題建立相關的數據庫和學習調研基地,以中長期課題研究支撐提質增效。辦公廳、各專委會、各界別各負其責,掀起了一波提質增效新熱潮。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自治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好內蒙古水文章”“發展草牧業”“全民健康與健身深度融合”等重大課題跟蹤用力,以重大課題的深入研究帶動履職質量的提升。

6月末自治區政協應用型智庫成立,260名專家學者、政協委員被聘為智庫成員,為自治區政協履職提供了專業保障和智力支撐。

實施常委履職述職,建立委員履職檔案,履職規范化水平有了提升,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日益成為委員的履職理念和自覺實踐。

2019年8月21日,內蒙古政協雲正式啟動,提質增效多了一個新引擎。這是適應網絡信息化大背景下,為委員搭建的履職新平台,通過黨委政府、政協組織、政協委員、社會公眾有序互動,省市縣三級共享,來實現網上政協委員履職流程的全方位覆蓋、履職鏈條的全環節管理、履職主體的全天候參與,進一步拓展了委員履職的廣度和深度。這也是為協商互動開通的新渠道,通過“民意直通車”“委員會客廳”等履職欄目,打通聯系人民群眾的“最后一公裡”,為人民群眾表達訴求提供規范有序的民主渠道。這更是宣傳政協的新融媒,使“政協好聲音”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擴大人民政協的社會影響力。

70年風雨同行,70年砥礪奮進。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精神的指引下,內蒙古政協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11月11日走訪自治區政協機關時的指示,帶著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將以嶄新的精神風貌和敢於擔當的工作作風,圍繞自治區工作大局,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為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