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尋訪“北上”民主人士登陸地

陳政

2019年11月21日08:20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尋訪“北上”民主人士登陸地

為了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查証北上民主人士的真實登陸地點,遼寧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組織委員於2019年6月11日,到大連庄河市王家島鎮進行了實地考察,並收集民主人士北上的史料。本文是這次實地考察的成果之一。

北來真個見光明

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后,社會各界包括各民主黨派和海內外民主人士熱烈響應。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香港分局派錢之光、連貫等人在香港以華潤公司為掩護,秘密安排民主人士北上東北解放區。

1948年11月24日,郭沫若、馬敘倫、許廣平等民主人士10余人,由中共香港工委副書記連貫陪同,乘坐懸挂葡萄牙國旗“華中號”貨輪離開香港,宦鄉隨行,王華生隨船照料生活。

在航行中,大家通過收音機得知遼沈戰役勝利的消息,歡欣鼓舞。郭沫若在船上還創辦了《波浪壁報》,刊載解放區勝利消息。他懷著對新中國光輝前程的美好憧憬,作《北上紀行》詩10首。其中《北上紀行》之二雲:

破浪人三十,乘風路八千。音機收捷報,鋼筆寫詩篇。扑克投機巧,咖啡笑語喧。我今真解放,仿佛又童年。

1948年12月1日清晨,“華中號”終於駛近大連。由於大連港當時處於蘇聯軍事管轄,不准外國貨船進港卸貨。“華中號”隻好掉頭向東,計劃駛往安東港登陸。當夜,海面突然刮起大風。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華中號”突然發現了前方一座燈塔的亮光,便向燈塔方向駛去,臨時停在一座海島后灘海灣,等待風停后再起航。

12月2日清晨,郭沫若醒來后,到甲板上向北眺望。一座冥蒙的大島展現在眼前,巍峨的石山南北縱橫,峭壁屏列,高山突兀,宛如一座石城。它就是位於王家島北側,更靠近陸地的石城島。石城島與王家島一起組成了石城列島。郭沫若即興賦詩《船泊石城島畔雜成》抒發了奔向解放區的豪情:

天馬行空良可擬,踏破驚濤萬裡程。自慶新生彌十日,北來真個見光明。貔子窩前舟暫停,陽光璀璨海波平。汪洋萬頃青於靛,小嶼珊瑚列畫屏。葡人大副傳佳話,曾做逋逃到此間。往日喧賓公伏鉞,春光先到岸頭山。彩陶此地傳曾出,傲殺東瀛考古家。今日我來欣做主,咖啡飲罷再添茶。

正因如此,后人根據詩名《船泊石城島畔雜成》推斷:民主人士到達的是石城島。實際是由於當地人說話口音接近膠東方言,把“王家島”與“王爺島”的發音混淆,造成了北上民主人士的誤聽。他們實際登陸地點為今天的遼寧省大連市庄河市王家島鎮大王家島。

12月2日夜,郭沫若通過收音機聽到了淮海戰場頻頻勝利的捷報,聯想到剛剛勝利的遼沈戰役,他感慨頓生,揮筆寫下了《北上紀行》之三:

人海翻身日,宏濤天際來。才欣克遼沈,又聽下徐淮。指顧中原定,綢繆新政開。我今真解放,自愧乏人才。

12月3日早晨,郭沫若遙望王家島東部海上日出,又寫下了《北上紀行》之四:

八日波臣樂,難忘數石城。漣漪青勝靛,島嶼列如屏。烽鏑域中遠,雲霞海上明。我今真解放,倍覺一身輕。

由於大風原因,岸上無法來迎接,郭沫若等人在船上待了兩夜。12月3日上午,東北行政委員會代表、安東省(舊省名,今已撤銷)副主席、安東市(今丹東市)市長呂其恩,帶領遼南解放區庄河縣公安局局長劉錚和其他干部先后乘木帆船破冰靠近“華中號”。北上民主人士被接到王家島上。

王家島是大王家島與小王家島的合稱,位於中國東北南端的黃海,隸屬於遼寧省庄河市王家島鎮。其中,最大的島嶼大王家島東西長4公裡,南北最寬處2.5公裡,最窄處僅1公裡。大王家島北邊散布著大大小小無人居住的6個坨子(小島),分別是:團坨子、長坨子、棺材坨子、井坨子、草坨子、元寶坨子。西北邊有瘦龍島,東北邊有小王家島。這裡風景如畫,是中國北方最美麗的海島。

大個子是誰?

《縱橫》雜志2019年第5期封面,刊登了周海嬰先生拍攝的一張第二批北上民主人士合影。關於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不同史料記錄了幾種說法:其一,周海嬰在《航向新中國———我所親歷的新政協前奏曲》一文中回憶:“12月3日(應為12月2日)一早,船已拋錨停泊了。遠遠可以望見海灘和少數幾幢高聳的建筑。領導告訴大家這裡已是安東(今丹東)附近的大王島。”其二,《郭沫若年譜》記載:“同日(1948年12月2日),郭沫若作七絕《船泊石城島畔雜成》四首”,推測登陸地點為石城島。其三,馬敘倫回憶:“12月3日抵達大連與丹東之間的大王爺島(亦說大王家島),12月4日登陸。”

2017年7月,中國政協文史館“北上”項目組在遼寧收集資料時,民主人士后代和專家學者對周海嬰先生的照片逐一分析,並到沈陽有關地點現場核對。對於這張王家島的合影,大家指認出了所有民主人士,從右至左依次是:翦伯贊、馬敘倫、宦鄉、郭沫若、陳其尤、許廣平、馮裕芳、侯外廬、許寶駒、沈志遠、連貫、曹孟君、丘哲。隻有最右邊的那位大個子沒有人認識,推斷是當地負責接待的同志。

王家島潘龍副鎮長告訴筆者,這位大個子是前來迎接民主人士的呂其恩。呂其恩1911年10月26日出生在王家島東灘村山東屯一戶漁民之家。父親呂仁昌是個闖海弄潮的漁民,家境寒微。1932年,呂其恩在煙台第八中學讀書期間,接觸到一大批思想進步的老師和同學,大量閱讀馬列著作和進步書籍,並於1935年在北平入黨。此后,呂其恩受黨的委派到膠東地區開展工作,恢復和擴大黨的地下組織,任中共煙台工作委員會書記。抗戰勝利后,他率領挺進東北先遣支隊率先返回王家島,進而進軍庄河、丹東等地,建立了中共庄河縣委,並與蘇軍接洽,為八路軍主力部隊進軍東北做好了准備。迎接民主人士北上時,呂其恩已經是中共安東市委書記兼市長,安東省政府副主席。

因此,可以清晰地斷定:這張照片拍攝於1948年12月3日上午,是第二批北上民主人士登陸王家島時的情景。地上堆放的行李卷,也証明了他們是剛剛從貨輪下到王家島陸地上。

大家在島上休息了一夜,恢復了體力。12月4日,天氣好轉,准備離開王家島前往安東市。此時,同行的連貫、宦鄉、翦伯贊等人與大家分手,前往大連另有任務。告別時,郭沫若作詩一首

《送翦伯贊》:

又是別中別,轉覺更依依。中原樹桃李,木鐸振旌旗。瞬見干戈定,還看錘铚揮。天涯原咫尺,北硯共良時。

12月4日傍晚,在呂其恩的護送下,第二批北上民主人士安全到達安東大東溝,改乘小船上岸。安東省政府主席劉瀾波前往二道溝碼頭迎接。

上岸后,郭沫若看到了解放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真正當家作主人,過上了幸福生活。他詩興大發,寫下了《北上紀行》之五:

卅五年前事,安東一度過。彼時來負箋,遠道去游倭。彈指人將老,回頭憾苦多。我今真解放,矢不再蹉跎。

隨后,大家在丹東五龍背溫泉休息了一夜,於12月6日乘火車抵達沈陽。

“從嚴冬走進了和煦的春光裡面”

應中共中央邀請,1949年1月6日下午,由共產黨員杜宣帶隊,胡風、馬本師、許俠、龔普生等民主人士一行13人,從香港乘坐一艘挪威商船秘密北上駛向東北解放區。

1月12日黃昏,胡風等人乘坐的挪威商船在王家島海岸停泊避風。《胡風日記》記載:“1月12日,下午六時,到王家島海面,島屬遼寧省庄河縣。”

因為天黑,當日並沒有上岸。胡風站在船上,心裡充滿了對新生活的向往。他把王家島稱為北上民主人士奔赴新世界的第一站。

第二天(1月13日)上午,胡風等人正在收拾東西,看見島上幾個小孩子坐著舢板靠近商船,他們都是面孔紅紅的,腳上都包著破棉絮,很厚很厚。此時,時任庄河縣公安局局長劉錚等人已經乘船進島。因為對胡風等人情況不明,便安排島上分所所長王喜英上船與胡風等人見面。

杜宣首先與王喜英見面。胡風等人開始將行李搬到船中部的露天甲板上。剛剛搬完,杜宣來叫他們。在樓艙前面的走廊,胡風第一次見到王喜英。王喜英是農民出身,23歲,曾在作戰時負傷。還有幾個戰士,其中一個沒有穿棉大衣,也沒有戴棉帽,夾的軍帽,夾的軍裝,挂著一支盒子槍。

王喜英在了解情況后,對胡風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他說:“咱們這地方太不像樣子,臟得很,同志們不如在船上再待一天,明天坐汽船直接上岸(到庄河縣)。”

於是,胡風他們又把行李往艙裡搬。搬完以后,忽然想到,既然到了就應該上去,在島上住一兩天也是難得的機會。

杜宣又去找王喜英商量。他回來說,王所長同意了,大家願意上去,他高興得很。下午,王喜英用汽船把他們接到島上。

在王家島分所,胡風他們與劉錚局長見了面。劉錚27歲,抗戰開始時參加了民族解放先鋒隊,后上戰場。光復后,隨東北干部團來東北。胡風他們與劉錚從下午長談到晚上。通過交談,胡風了解到島上的真實情況。特別是劉錚滔滔不絕地介紹著島上漁民的生活和對當前時事的看法,代表了解放區人民的心情。

雖然外面刮著寒風,飄著雪花,但胡風並不覺著冷,他覺得自己“好像從嚴冬走進了和煦的春光裡面。土地對於我有一種全新的香味,風物對於我有一種全新的彩色,人物對於我有一種全新的氣質,我感到我的心裡充滿了長年以來所期待的,對於祖國的祝福。”當晚,胡風等人被安排在分所旁的三間民房過夜。

胡風看到的燈塔

在島上,胡風還看到一座燈塔,裡面還有冷熱水管和衛生設備。時任庄河縣公安局局長劉錚為客人們介紹說,王家島雖然很小,但是日本人把這裡看得很重要,它的南部海域是日本至大連、山東的主要海上通道。

當年的那座燈塔還在。潘龍副鎮長向我們介紹了這座燈塔的情況:

1938年7月,日本軍隊登陸青島后,加緊對中國的侵略。為了將從中國掠奪的物資運回日本和向中國內地運兵,日本人開始在王家島南大山修建國際燈塔。其主要任務是每天夜間開燈,為來往的日本船隻導航照明。

日本人強行在島上征用工人300余名,其中建筑工人大部分是從外地雇來,在本地隻雇了部分小工,石料就地採集,水泥和白灰從外地專船運來。工人的工價每天的偽滿洲幣5角錢。工頭是一個姓汪的中國人,30多歲,工人干活動作稍慢一點兒,就被他用文明棍狠打。

1938年12月,王家島國際燈塔主體工程完成,1939年1月開始投入使用。燈塔塔高10.1米,直徑5米。燈塔的圓形頂部有一個很大的燈體,燈頭為1000瓦燈泡,燈罩呈扇貝殼狀,是由純銅環繞的縱橫成格、凹凸有致的天然水晶石制成。夜晚時燈光經過水晶石燈罩的匯聚,形成強烈的光束,通過復雜的齒輪變速系統,以每10秒旋轉一次的速度掃過附近島嶼和茫茫海面,燈光照射半徑可達25海裡左右。更為人稱道的是,螺柱頂的燈台裡面盛有1.5噸左右的水銀,為燈頭構筑了永久的平衡。該系統為日本光機工業株式會社制於1938年。

為了解決塔上人員生活和吃水問題,日本人專門設計了“屋檐接水”工程,在傘字頂房屋屋檐下設計了精巧的凹槽,管道垂直通入地下。每當雨天,雨水便從傘形屋頂流入凹槽內,然后進入管道,經過層層過濾,流入和匯聚到旁邊的“龍泉井”內。

燈塔建成並使用后,有2名日本人負責看管,其中設燈長一名,名字叫仲原武雄﹔電報員一名,先后換過5任,名字分別是馬來正已、川口孝義、小田、吉本郡、宮和隆。塔上雇佣中國職員2人(於連彬、張相貴),佣人3人(董連生、孫玉乾、楊寶君),主要從事夜間值班看燈。該塔歸偽北京交通部安東航務局船政局管轄。塔裡設電台一部,每天兩次與安東聯系。

日本人在王家島不但留下了這座燈塔,還在這裡修建了碼頭。1942年,日本侵略者為建立侵華軍事基地,經勘測認為王家島水域海水較深,可以停泊排水量較大的船隻,遂決定在島上后灘港修筑碼頭。管理修壩工程的共有十幾名日本人,總負責人叫天水,翻譯由曾在石城島當過偽村長、綽號叫徐大頭的家伙擔任,工頭為呂樂昌。1943年-1944年,由各地征來的勞工達1000余人,石料來源一是把大王家島后灘一個叫筆架石的小山炸開﹔二是從長坨子和團坨子、井坨子等島嶼上解決。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碼頭初步建成。由於未採取加固措施,1949年8月27日因台風被大浪沖塌。1993年,王家鎮政府在后灘港碼頭遺址上,重新修建了王家島客貨碼頭。

胡風等人隻在王家島住了一晚。1月14日上午,胡風等人告別了劉錚、王喜英以及島上的老鄉,離開了王家島。同日下午,胡風等人在庄河縣打拉腰港上岸,乘坐汽車到達庄河縣城,住進了一家土店———復興旅店。

當時庄河縣縣長聶長林沒在家,由縣政府秘書蔡玉威招待。庄河縣剛解放不久,到處是偽滿和戰爭留下的痕跡。胡風在街上轉了一圈,對這個百廢待興的小鎮充滿了感慨。1月15日,胡風等人又乘坐縣政府提供的無篷卡車,直奔普蘭店,后經瓦房店於1月17日到達沈陽。本文涉及人物簡介:

杜宣,劇作家、散文家、詩人、國際文學活動家、《文學報》的創始人之一。193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先后在上海、桂林、昆明、重慶、香港等地從事革命文化活動。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國際政治經濟所所長、亞非作家會議常設局常駐代表、上海市文化局顧問、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作協副主席、上海市劇協主席、中國劇協顧問、上海市對外友協副會長、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等職。

胡風(1902-1985),湖北蘄春人。原名張光人,筆名谷非、高荒、張果等。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第一屆政協會議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正式代表。

馬本師,浙江紹興嵊縣(今嵊州市)人,1921年出生,1945年12月去英國,1948年12月回國。新中國成立后,在冶金工業部規劃院工作,任副總工程師。

許俠,泰國歸僑,暹羅華僑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常委及“文抗”主席,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僑辦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

龔普生(1913-2007),安徽合肥人,章漢夫的妻子,我國著名外交家。第一屆政協會議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后補代表。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作者單位:遼寧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辦公室)

(責編:吳兆飛、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