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三則故事,感悟英烈初心

2019年11月21日08:53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三則故事,感悟英烈初心

我們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的英烈的初心是什麼?為什麼會生發出這樣的初心?時代變遷,每一代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能不盡相同,但主流是不變的,那就是將個人的生命融入偉大的事業,匯入時代發展的潮流。

信仰的肇始

1919年,李大釗公開闡明“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次年初,李大釗和陳獨秀在北京和上海分別著手籌建中國共產黨,史稱“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陳獨秀寫信詢問黨的名稱是否用“社會黨”,李大釗回信一錘定音,就叫“共產黨”。

當時,李大釗每月的收入完全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但據李大釗的學生回憶:“他每天上下班不坐車,中午不回家吃飯時,自帶干糧,有時是一張大餅,有時是兩個饅頭或窩頭就點小菜和白開水下肚。他不吸煙,很少喝酒。”即使如此,李大釗的夫人趙紉蘭仍然難以應付買米買菜度日的最低開支。

據考証,李大釗把一多半薪金交了黨費,用於維持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日常活動,以及購買共產主義文獻。李大釗的一部分收入還用來資助學生,並經常到工人中宣講共產主義,給工人買糖果茶葉。

在白色恐怖下,中共中央為保護李大釗曾通知李大釗等人去武漢成立中央分局,李大釗卻回答道:“假如我走了,北京的工作留給誰做?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進入北京后,對共產黨員進行抓捕,李大釗也被捕了。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犧牲時不滿38周歲。在隨后的日子,我們的黨正如大釗同志所展望的那樣,從建黨初期的50多名黨員發展到今天9000多萬黨員規模的世界第一大政黨,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為信仰不怕犧牲

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后,紅一方面軍紅一師紅一團一路急行軍,取道彝族區,巧妙地化解幾世紀的民族仇恨,以天降神兵的速度直下川西南的安順場。

安順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四萬大軍被剿滅的地方。蔣介石妄圖重演歷史,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將中央紅軍圍殲於大渡河畔。

作為全軍先遣團,紅一團的擔子,也許是長征以來最沉重的一次——強渡大渡河,為全軍繼續前行打開通道。

這又寬又凶的河,架橋不成,別說安橋樁,就連插根木頭也困難。

唯一的希望就是那隻剛繳獲的木船,隻能靠它強渡!但對面一個營的敵軍據險防守,再加上水急浪大,怎樣才能成功?

1935年5月25日一早,火力配備好了,由營長孫繼先率領17個英雄組成的渡河突擊隊,乘船渡河。他們的英勇,通過那堅毅的表情顯露出來。

他們的熱血沸騰著,整個部隊的熱血也在沸騰著。河的對岸,一個營的敵軍猛烈掃射,打得水花飛濺。船工和勇士們在波濤洶涌中力撐船篙,就這樣,一團烽火過了江。

高山的堡壘被18個勇士佔領了,后續的部隊一船一船地過去,紅一團的勇士們從死路中闖出一條活路來!

當時這18勇士是從全連100多位爭前恐后報名的勇士中產生的,干部戰士都清楚登船后面臨的處境,可以說,那是一條通向死亡的船,但是大家還要爭著去,他們是希望用自己的死換取紅軍的生!

強渡大渡河能夠成功,長征能夠勝利,就是有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

當人民的孝順兒子

到蘭考不久,焦裕祿到火車站看望群眾。

那天夜裡,蘭考火車站幾乎被漫天大雪淹沒了,車站的屋檐下,挂著尺把長的冰柱,外逃的災民穿著國家救濟的棉衣擁擠在候車室裡,他們正等著登上開往豐收地區的列車……

看到這些背井離鄉的災民,焦裕祿的眼睛濕潤了。他召集在家的縣委委員開會,人員到齊后,他沉重地說:“黨把這36萬人民交給了我們,我們沒能領導他們戰勝自然災害,工作沒做好,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

在蘭考的470個日日夜夜,焦裕祿一直為如何讓老百姓吃飽飯,過上幸福生活而著急奔忙。時間不夠用,他就把自己弄成銅皮鐵骨,連軸轉。

焦裕祿在蘭考工作的那年冬天,雪格外大,他經常忍著肝疼,跟干部一起拉車走夜路給鄉親送救災棉衣。

有一次,他們走了一夜到了孫梁村,到了無兒無女的五保戶梁大爺家,看到大爺正生病,披著單衣瑟瑟發抖,老伴雙目失明,在炕上躺著。

老人問:“這麼大雪,你來看我們,給我送棉衣,你是誰啊?”焦裕祿回答:我是您兒子……公社王書記告訴梁大爺,這是縣委的焦書記。梁大娘摸索著走過來,“讓我摸摸我的好兒子,俺的眼瞎,但心不瞎,俺記得一輩子……”

這就是焦裕祿的初心和信念,他從小吃過苦受過難,知道老百姓不容易,長大后受過黨的教育和黨的恩情,他始終把自己當成人民的兒子,而且要當孝順的兒子。

(來源:《英烈初心》)

(責編:吳兆飛、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