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榮
2019年11月28日08:23 來源:人民政協報
王耀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的創始人之一,被戰士群眾親切地冠以“架橋王”“地雷戰王”“爆破王”“構筑王”等雅號。
“架橋王”
紅一方面軍在長征路上經過22條河,基本上由王耀南擔任渡河現場總指揮。
1934年10月,王耀南率紅軍總部工兵營奉命趕赴江西於都執行架橋任務。當時時間緊任務急,4天的時間就要架好5座橫跨600米寬的於都河浮橋,並且為了保守秘密隻能在夜間進行。為了按時完成架橋任務,大家想辦法、出點子,邊摸索邊實踐,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開始架橋時,因河太寬,船進入橋軸線,指揮很困難,又加上夜間作業,指揮員的口令聽不清,旗語看不清。為工兵營撐船的水手就給部隊出點子:在每條船中間挂一盞馬燈。如果船都在軸線上,各船上的燈就會連成一條線﹔哪隻船沒在橋軸線上,哪隻船上的馬燈時刻可以看出來。水手的建議,大大加快了架設速度。
10月14日,時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的周恩來來到了架橋作業現場。他仔細聽取了架橋作業進展情況並做出了具體指示。根據指示,工兵營研究出了疏散浮橋的具體辦法。浮橋是由一條條船組成的,每條船在水中的位置,上下由錨控制,左右靠相鄰的船制約。如果船錨定得好,一般的水流沖擊影響不大,船基本位置不會有太大變動。因此戰士們力求使每條船的錨下正,這樣在系錨的繩索和船固定處做上記號,疏散時解開繩子,船順水漂離浮橋,連接時撈起浮標,找到記號,加以固定,然后把相鄰的船連接在一起,浮橋又連接起來了。當時,總部規定:部隊從16日開始,要每天在下午6時后至次日晨7時前通過浮橋。為此,工兵營的戰士們白天把大部分民船從浮橋上撤下來,用幾隻船送小股部隊和零星人員過江﹔下午四五點鐘重新架通浮橋,供大部隊通過。拆橋搭橋,反反復復15次之多。17日,盡管經歷了敵機轟炸等困難,紅軍部隊仍順利通過於都橋,由此開啟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裡長征。
1934年12月,中共紅軍經瓮安進抵烏江。王耀南接到架橋的命令后,組織戰士先做竹排,又派人到余慶、瓮安征集到了10個鐵匠打鐵用的鐵砧,然后,把兩個鐵砧捆在一起,共做了5個鐵錨。一試驗,竹排果然拴住不再往下游漂移了。因為竹子是新砍下來的,比較濕,所以浮力小,單層竹排肯定不行,王耀南說,一層不行用多層。紅軍找來幾個貴州當地人,他們說會捆竹排,原來准備用單層竹排架橋,現在改成三層竹排。為了使竹排順利地進入橋軸線,加快架橋速度,工兵連在河面上拉一根竹繩,竹繩的一端拴在岸邊的樹上,另一端用竹排拖到對岸,拴在河那邊的樹上。戰士們全力以赴將竹繩運到對岸,接著又在河面上拉了第二根竹繩。兩根竹繩拉好后,王耀南就命令戰士們每隔一段加一個鐵錨或石錨,將一個個竹排牽引到竹繩中間,切實固定連接起來。最后在竹排上鋪上杉杆、木板,浮橋初步架成了。部隊從竹排橋上順利通過,向遵義進發。
“爆破王”
1940年9月23日,在百團大戰中,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指揮下,在山西省榆社、遼縣地區發起對日軍的進攻戰役,即榆遼戰役。
王耀南奉令率二十八團兩個營增援時,榆社已經是三次強攻不下的狀態。榆社守敵有400多人,在飛機的掩護下施放毒氣,負隅頑抗。若榆社久攻不克,敵人從白晉、平遼增援,我右翼部隊就會腹背受敵。
王耀南到達戰場后,立即帶了警衛連騎兵班到榆社看地形,決定從榆遼公路方向突破。公路兩邊從城牆到八路軍前沿戰壕各有十幾間房子,這些房屋因為連續幾天來的戰斗已經成為斷壁殘垣。王耀南指導戰士們潛入房屋,以殘牆為掩護,在房間裡向下打地洞,然后一直挖到城牆下,在城牆下挖個藥室,爆破城牆。
在王耀南的指揮下,突擊隊的戰士排成一排,在手上綁著一種特制的像耙子似的工具,用手、腳把挖下的土向后排,將土傳遞運出。為了保持挖掘速度,每20來分鐘就換一批人。
填裝炸藥是非常困難的,1500多公斤的炸藥,都是由蹲在藥室裡的突擊隊員用綁腿拉著裝滿炸藥的干糧袋往洞裡拽。填到后面,藥室裡蹲不下人了,突擊隊員就把綁腿拴在脖子上,拖著炸藥包一小袋、一小袋爬著往裡送,每進出一次渾身上下都會被汗水浸透,許多戰士身上的皮膚都被磨破,汗水粘著洞裡的泥,但他們一聲不吭。
9月30日凌晨6時,一切准備就緒。隻見榆社城城門洞左側下方發出一陣山崩地裂般的巨響,城牆被炸開20多米的缺口,埋伏在周圍的八路軍部隊像潮水一般涌進了榆社城,消滅了敵人。
“地雷戰王”
早在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開始時,王耀南就提出用竹筒等器材做地雷遲滯敵人進攻的設想,創造並完善了從造雷、埋雷、引雷起爆,到反探測雷、反挖雷、保護自己布設雷場等一系列工作。王耀南還提出用電打火的辦法,將起爆裝置和地雷分開一段距離,使地雷隻炸日軍,不炸誤入雷區的老百姓。他還通過軍區發出訓令:隻有當確實看到日軍的行動方向才能安裝地雷的擊發裝置。這是地雷戰戰術非常重要的一條,即家喻戶曉的“不見鬼子不挂弦”,解決了誤炸自己人的問題。
1941年2月,彭德懷命令王耀南指揮構筑黃崖洞兵工廠防御工程,並且批准王耀南可以大規模使用地雷和構筑大量永備工事的方案,組織工廠研制和大量生產地雷、滾雷等土裝備。於是王耀南提出了“在廠區布地雷陣打擊進入兵工廠敵軍”的方案。此時,王耀南認為地雷戰術基本成型。他經常帶著八路軍在總部駐地農家小院裡演習如何布雷打擊日寇。王耀南完善了演習方案以后,彭德懷指示他開始推廣地雷戰,牽制日軍對根據地的進攻。於是王耀南開始帶領工兵干部通過演話劇的方式推廣地雷戰。王耀南為了節省制雷成本,提出了鑿石頭做雷殼,造最便宜地雷的方案。
1941年冬天,聶榮臻向朱德請調王耀南到晉察冀邊區推廣地雷戰。王耀南奉命前往。他到達后立刻投入工作,先給司令員和領導說明了日軍探雷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提出把地雷的起爆裝置和老鼠夾子相連接,用馬尾當絆索等辦法反日軍排雷。在王耀南的領導下,晉察冀邊區地雷制造技術有了很大提高,對前來“掃蕩”的敵人起到了巨大的震懾作用。
“構筑王”
1939年,王耀南參與指揮建造了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1941年,八路軍特務團300余人利用黃崖洞兵工廠防御工事,抵抗了日軍6000余人的攻擊,造成了抗日戰爭史上1︰8(我軍傷亡100人,敵軍傷亡800人)的奇跡。
解放戰爭時期的1948年2月,徐向前到達翼城指揮臨汾戰役,王耀南根據臨汾城牆堅厚、碉堡堅固的實際情況,指揮部隊在臨汾前線全面展開坑道挖掘工作,僅東城就開挖了15條作戰坑道和60條掩護坑道,為取得勝利提供了保障。5月18日,歷時72天的臨汾戰役勝利結束。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從1951年到1952年間,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3次命令王耀南到朝鮮負責解決志願軍的防空和防重炮問題,王耀南根據平原地道戰的戰術提出山地坑道戰戰術,解決了志願軍防空和防重炮的問題,在鞏固我軍三八線的山地防御戰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1953年7月朝鮮停戰時,整個三八線我方一側山體已經基本被“掏空”,徹底解決了一線部隊的屯兵、養兵、作戰進攻與作戰防御問題,甚至可以抗敵重磅炸彈和8英寸(200毫米)口徑重炮的轟擊,志願軍每日每個軍陣亡人數由80人降為2至3人。地下坑道被部隊譽為“打不垮,炸不爛的地下鋼鐵長城”。
(作者為江西省萍鄉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