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故事如何講請君一覽《十一書》

——專家熱議微紀錄片《見証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

2019年12月09日09:1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黨的故事如何講請君一覽《十一書》

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聯合出品的微紀錄片《見証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以下簡稱《十一書》),自11月21日上線以來,全網點擊量高達2.5億次,30歲以下的觀眾超過60%。這部作品每集5分鐘共11集,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好評,為融媒體時代如何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進行了成功探索。

《十一書》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魏海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中央檔案館原館長、國家檔案局原局長楊冬權,中視協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名譽會長劉效禮以及來自文藝評論界、紀錄片學界的專家學者20余人參加會議。

用融媒體手段講好中國共產黨人故事

與會專家認為,該片是運用融媒體手段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的成功探索,是一部主題重大、鮮活生動、感人至深的精品力作,是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魏海生指出:“《十一書》的成功啟示我們: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傳遞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彰顯中國共產黨的強大精神感召力,對於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於正本清源,有力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作用非常顯著,意義非常重大。這部作品是我們在新形勢下創新形式、加強正面宣傳、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的一次努力,是互聯網時代運用融媒體手段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宣傳教育,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的一次成功探索。”胡佔凡認為,《十一書》是紀錄片工作者和黨史工作者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學習黨史、新中國史號召,配合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而特別制作的,短短十幾天就能夠取得2億多的點擊量,成為現象級傳播,與節目內容和形式上的大膽創新關系很大。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副司長李忠志說,初心和使命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宣傳主題,11封書信把11位共產黨人的感人故事具象化了,這樣的傳播效果遠遠超過其他形式。中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祖光認為,《十一書》獲得的巨大成功,很好地回答了“雙主流對接問題”,即紀錄片在體現主流價值的同時,如何對接主流受眾(以青年觀眾為主體)需求,更好實現有效傳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認為,書信就是心聲,書信就是信史,片中的共產黨人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要表達的,就是最真實的心聲和使命。重大的歷史用這樣一個新的形式,這樣一個巧妙的角度來打開,這在紀錄片的創作中,是一次非常適合當代傳播的有益嘗試。

用接地氣的方式直擊人心

與會專家認為,在碎片化時代和融媒體背景下,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廣電總局能夠與時俱進,開創性地採用微視頻方式宣傳黨的歷史,非常符合微時代觀眾的審美,尤其適應了青年觀眾。視頻雖然短,但震撼力感染力非常強。

劉效禮說:“以書信的形式切入一個宏大主題,用感情挖掘展示人物內心的精神世界,挖掘越深越細越能打動人﹔微中藏大,5分鐘的短篇幅中藏著大中心,我們當下特別需要這種東西。”楊冬權認為:“‘十一書’三個字的標題好,能吸引人看下去,想知道什麼是‘十一書’﹔選材上故事感人,以情動人,讓人看得流淚,主題歌《我和你》非常感人,兩個年輕的革命戀人,幾十年前共同寫的詞,到今天依然能打動人﹔再就是短,短就便於觀看、利於傳播。”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說,用微紀錄片的形式在手機上傳播黨史、國史、軍史,成為現象級作品的還不多,《十一書》應該是一個探索成功的案例。雖然時長短,但是能夠起到微言大義的作用,呈現出小切口、大情懷、正能量的特點。光明日報文藝部執行主任鄧凱認為,《十一書》的熱播,重要一點在於傳播方式非常巧妙,“重題材、輕傳播”,重大的革命歷史題材,借助一封家書來表達,它選取的角度、敘述的方式都很恰當,每集5分鐘,不求面面俱到,力求直擊人心。該片制作非常精良,場景和氛圍渲染也很到位,這部片子深情、溫暖、感人,引人深思。尤其是解說詞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的專家來擔綱,非常權威可靠。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節目部副主任、紀錄片導演閻東認為,《十一書》作為一部重大題材微紀錄片,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部突破性作品。2.5億的點擊觀看量,是非常成功的傳播,堪比優秀電視劇,影響很大。這說明好的選題非常重要,好的形式非常重要。好的紀錄片一定要符合時代傳播的特點,要研究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做到有的放矢。祖光指出,越是微紀錄,越是要深刻。《十一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引發我們的思考。這些人物所展示的黨性光輝與人格光輝的統一,構成了作品的深刻性。《十一書》所揭示的黨性、人格是這部作品的最大價值。張德祥認為,微紀錄片,站位要高,視點要低,要講究以情動人。幾分鐘時間,如何讓人很快進入情感通道,一下到動情的點上,這確實給我們創作提出了挑戰,挑戰我們的創作能力和提煉能力。《十一書》這方面是成功的。文藝報文藝部主任高小立認為,《十一書》中的人物和故事其實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了,觀眾為什麼能看進去,而且被感動呢?首先是書信的文學性,書信是每集短視頻的魂,這一藝術敘述形式是最具代入感的,它充分展現了語言的魅力,具備了白紙黑字的真實力量。正因為故事很短,反而讓觀眾意猶未盡,讓觀眾有了延伸閱讀的需求,想了解革命先烈更多的故事,這又為從輕傳播到重傳播的轉化提供了契機,做了很好的鋪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捍衛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時統宇說:“我們應該首先從政治的高度理解這部片子的意義。這部片子最大的貢獻,就在於通過創新方式,用主流價值觀去佔領網絡意識形態陣地。比如《紅岩》我上學的時候看過十遍八遍,很多人物、情節甚至語言至今記憶猶新。但今天我不能要求我的孫子也把這麼厚的一本書看十遍八遍。這就要求用新的方式來告訴他們,什麼是我們民族我們黨的好東西、寶貴的東西、要傳承的東西。我覺得《十一書》最大的價值恰恰就在這裡。”李忠志說,《十一書》的成功啟示我們,正能量主旋律的作品是有價值有力量的。在網絡視聽這個空間裡,過去我們往往擔心正能量主旋律內容沒有吸引力,通過《十一書》的傳播我們看到了信心,看到了正能量主旋律的價值和力量。在關於《十一書》的彈幕中,“淚目”兩個字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其他許多評論、留言,也都是正向的、積極的。這個作品能夠在網絡視聽空間讓年輕人“淚目”,這就是正能量主旋律的價值,這就是黨史、國史、軍史和紅色歷史的傳播力影響力。胡佔凡指出,組織開展重大革命歷史、重大現實題材創作,是電視文藝和紀錄片創作的重點工作之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堅持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圍繞重大時間節點,抓好重大題材創作,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扛鼎之作,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十一書》的創作傳播為我們拓展題材、創新方法,搞好精品創作提供了有益經驗。希望黨史工作者和紀錄片工作者認真總結這部作品成功的創作經驗,努力推出更多重量級、標杆性作品。魏海生指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我們要發揮黨史和文獻工作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既要旗幟鮮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也要通過理念、形式、方法的創新,與各方面力量齊心協力,把優質內容與新媒體形式結合起來,把正面宣傳質量提高到新水平。

這次作品研討會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聯合主辦。主持研討會的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王均偉在總結時說,《十一書》只是我們一個初步的嘗試,是我們用微紀錄片這種形式推出的第一部作品。以后有好的題材、好的時機,我們還會繼續用優質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內容與新媒體形式進行結合,爭取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奉獻給廣大觀眾。

(本報記者 牛夢笛 本報通訊員 張軍鋒 胡昌勇 石 佳)

(責編:常雪梅、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