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天清 張 晶 毛江凡
2019年12月20日11:21 來源:江西文明網
2019年10月11日,甘祖昌之女甘仁榮看望杜宏鑒。本報記者 涂星星攝
贛州市人民醫院護士與王承登合影。本報記者 朱文標攝
曾廣昌和部隊官兵、醫護人員在一起。(資料圖)
“我在電視上看到還有一些老表生活有困難,我的工資還可以。我想幫幫他們,捐2萬塊錢,為他們做點事。”
“我們的身體會變老,信仰不能變老。人可以離休,信仰不能離休。”
“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吃水不忘挖井人,大家一定不能忘記革命先烈,要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
這些質朴無華的話語,皆出自年逾百歲的老紅軍之口。
3位老紅軍都有著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信仰。而在身邊人的眼裡,他們又是那樣的平凡普通,可親可敬。
■ “人可以離休,信仰不能離休”
什麼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什麼是革命者的偉大信仰?人到底怎麼活著才有價值?這些看上去有些深奧的哲學命題,在老紅軍們的人生境界裡,一點也不復雜。
用杜宏鑒的話說:“干革命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快樂。身體會變老,信仰不會變老。人可以離休,信仰不能離休。”
“他每天堅持讀書看報,關心國家大事,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九江市干休所黨委書記滕榮華眼中,杜宏鑒身上永遠釋放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正能量,雖然離休30多年,思想境界和人生信仰,卻從不褪色。
“杜老是我們干休所的黨組織委員,也是老干部黨支部的書記。他經常會到我們辦公室來,詢問我們‘黨的重要政策和新的中央精神你們有沒有學習,有沒有落實到位啊’,對我們觸動很大,也激勵著我們把工作做得更好。”滕榮華說。
杜宏鑒的這種精神境界,每一個來看望過他的人都深有感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背得滾瓜爛熟,張口就來﹔毛主席的《七律·長征》,他每天一邊背誦一邊用毛筆書寫一遍﹔國慶大閱兵,他早早地守在電視機前等著。舉手投足間,一朝一夕裡,杜宏鑒對黨的忠誠、對國家對民族的熱愛,深深地感染著身邊的人。
老紅軍曾廣昌也一樣。吉安市軍分區政治干事張建平說:“‘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概括井岡山精神的24個字,曾老隨時能一氣呵成、一字不差地說出來。干休所組織老紅軍、老干部開展‘堅定理想信念、弘揚優良傳統’主題活動,曾老很積極,主動當講解員,給大家講革命故事。”
賴貽福是曾廣昌的護工,和老人朝夕相處。“曾老非常關心國家大事,每天都要看新聞,最喜歡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他還喜歡看報紙,每天必看《參考消息》和《江西日報》。這兩年,他視力退化得厲害,隻能看清楚大字,但他卻每天用放大鏡堅持看。遇上開黨代會、全國兩會等重要活動,曾老不僅看新聞,還要做筆記。”
提起曾老愛學習的習慣,賴貽福心裡充滿了敬佩:“曾老記憶力非常好,近期發生的國內、國際大事,他都能說出個八九不離十。”
■ “黨費不交,我心裡不踏實”
在老紅軍王承登的身上,對國家、對人民的熾熱情懷同樣真切感人。贛州市老干部局休養所所長梁立東,和我們聊起了發生在王老身上一個個平凡卻感人的故事。
2015年3月6日上午,在參加全國兩會江西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拿出贛南百歲老紅軍王承登寫給他的一封信。總書記說,王承登同志在來信中,對黨的政策表示支持擁護,認為中央出台的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扶持措施使百姓得到了實惠。
“老人在信中提了兩個心願,一是希望國家加大對贛南茶油等扶貧產業支持。另一個是,當年參加長征,現在還留在贛南的老紅軍還有3位,都100多歲了,希望有生之年能請總書記到贛南走一走、看一看。” 梁立東說。
2016年2月1日至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干部群眾。總書記的這次視察,可以說是“應約而來”。
如今,贛南老區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王老經常說:“能過上好日子,要從心底感謝黨中央,感謝習總書記。”
“王老黨性原則很強。他每個月交黨費都很積極,有時候推遲幾天沒問他要,他就會主動問‘是不是要交黨費了’。”
今年10月11日下午,梁立東又去看望他。王老一見到他,就開始摸自己軍上衣胸口處的兩個口袋。先摸摸左邊口袋,掏出一本紅彤彤的黨費証,又摸摸右邊口袋,摸出了一沓錢。王老從中抽出幾張零鈔,口中念道:“你終於來了,黨費不交,我這心裡不踏實。”梁立東感慨地說,這就是一位老紅軍對黨最質朴的情懷。
■ “生命不息,奮戰不止,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我永遠都忘不了和杜老在一起讀書的日子。他用實際行動帶動我好好讀書,認真學習黨的理論,這對我今后的工作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我打心眼裡感謝他!”九江市干休所副所長王培甫,對杜宏鑒認真學習的精神由衷敬佩。
2013年3月,王培甫從部隊轉業后,安置在九江市老干部休養所工作。那一年,老紅軍杜宏鑒已近百歲。按照所裡分工,他主要協助領導負責組織老干部的學習。
“每天一上班,我先來到學習活動室等杜老來,為他挑選一些他喜歡的書。杜老有一本學習手冊,讀過的書和一些主要內容都會摘抄在手冊上。他不滿足於自己讀,還總是鼓勵我和他一起讀。每讀完一本,就要和我交流心得。杜老還常常組織其他老干部一起讀書、座談。有一句話,他常挂在嘴邊:‘生命不息,奮戰不止,人要活到老學到老’。”王培甫說,那些和杜老一起讀書的日子,深深鐫刻在他的心裡。
最讓王培甫難忘的是,2015年5月的一天,杜老向他要一本《龔全珍日記》,他跑遍了城區大小書店都沒找到。市新華書店的業務員告訴他,這本書剛出版,很快書店就會有賣的,讓他等一等。但杜老很著急,一次次找到王培甫說:“我們共同想辦法一定早點找到這本書。”
后來,王培甫想方設法在網上找到了這本書的相關內容,並整理打印、裝訂成冊。當他把這本自制的書送到杜老手中時,杜老迫不及待地翻看內容。過了一會兒,他突然緊緊地握著王培甫的手長時間不放,嘴唇微顫,許久才蹦出了幾個字:“對,就是這本書。謝謝你!”
老紅軍曾廣昌,畢業於瑞金紅軍衛校。革命戰爭年代曾在中央醫療小組工作,為中央首長們看病,是軍中有名的醫生。曾老一輩子好學、好鑽研,離休后也不閑著,喜歡讀書,尤其是醫療保健方面的書籍。看完后,他就給老干部們講,告訴大家一些醫療保健常識。
照顧曾老的護士曾韻雯說,曾老當了一輩子軍醫,醫術精湛。他經常和我們交流業務知識。我給他打針時,他常常鼓勵我:“好樣的,你的注射技術挺不錯!”曾老常說,現在醫療技術發展迅速,你們年輕人要多學習、多實踐、多進步,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 “我想幫幫他們,捐2萬塊錢,為他們做點事”
老紅軍王承登,離休后常常發揮余熱,以關心幫助他人為樂。
贛州市人民醫院老年病科副護士長劉艷秀,負責王老的醫療看護工作。“王老對護士們很好。平日,他有什麼好吃的,都要拿到護士站和大家一起分享。他很細心,總是醫生包一袋,護士包一袋,走時還不忘叮囑我們說‘給上晚班的護士也留一點’。有一次,他發現一個護士連續上了四五天班。第二天,他就找到我說,這樣排班不合理,護士連續加班會顧不到家,影響人家家庭。我趕緊答應以后一定注意。”劉艷秀說,這些年,王老就像是自己的親人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著大家,時時刻刻溫暖著大家。
2017年7月,梁立東去醫院看望王承登。王老說:“我在電視上看到還有一些老表生活有困難,我的工資還可以。我想幫幫他們,捐2萬塊錢,為他們做點事。你幫我想想看怎麼做。”
梁立東聽后很感動,回單位后立即向領導匯報,並去了王承登的老家——興國縣城崗鄉大獲村實地了解情況,發現城崗鄉大獲村條件挺不錯,也不是貧困鄉,而鄰近的龍口鎮障下村還很貧困,連村衛生室都沒有。
回來后,他把這一情況告訴王老:“為障下村捐建一個衛生室好不好?”老人一聽立即說好,隻要能幫到鄉親們他就高興。
2018年2月,障下村衛生室挂牌投入使用。看到鄉親發來的村民們在衛生室看病的照片,王承登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 “不管走到哪,都要宣傳好紅色歷史,傳承好紅色基因”
歷史因銘記而永恆,精神因傳承而不滅。
讓我們感動的是,老紅軍們的身上不僅閃耀著偉大的長征精神,他們還身體力行,在人生暮年將傳承紅色基因作為生命裡一件重要的事來踐行。
“我認識杜老已經超過30年,他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杜老離休后不忘發揮余熱,經常以顧問的身份參加學校、社團、部隊組織的傳統教育活動,一次次地給大家講長征的故事。”九江市干休所所長鐘祥焱感慨地說,“杜老最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講長征的故事、講革命的故事。他總是說,隻有讓孩子們更加了解那段紅色歷史,才會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
甘祖昌的女兒甘仁榮回憶說,2016年以前,母親龔全珍每年都會到九江住上一兩個月,每次來都要給杜老打電話問好,有時候也會去干休所看望杜老。杜老看到母親非常激動,一見面就會聊戰爭年代的事,一同感慨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甘仁榮和紅六軍團后代巡訪團時常一同去看望杜老。杜宏鑒見到他們特別開心,總是要他們給自己講講巡訪團在各地宣講的故事,並語重心長地叮囑他們:“不管走到哪,都要宣傳好紅色歷史,傳承好紅色基因,要接過父輩們的旗幟。”
今年7月1日,武警九江支隊一大隊一中隊指導員金宛亮帶領3名戰士前往杜宏鑒家裡,看望老人,並在老人的見証下舉行了新黨員入黨宣誓儀式。杜老的兒子杜江源告訴我們,駐九江的武警官兵每年7月1日都要到家中來開展紅色教育活動,聆聽父親講紅色故事。這麼多年,官兵們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每逢“七一”到杜宏鑒家開展紅色教育的傳統,一直沒有變。
老紅軍曾廣昌,同樣不遺余力地推動紅色基因的傳承。離休以來,他不忘初心,發揮余熱,在身體條件還不錯時,經常根據組織安排,來到院校、社區、工廠中去宣講,並且對大學生上門拜訪的社會實踐調研等活動,都十分熱心。
曾廣昌曾說,他是個幸運兒。一個目不識丁的13歲窮孩子,因為紅軍來了,被送進了列寧小學免費上學。16歲參加紅軍后,又被送往寧都青塘后方第二醫院學習,當看護生。17歲被選送到位於葉坪洋崗下村的瑞金紅軍衛生學校學習,而且是跟醫術高明的傅連暲、李治等老師學習,自己的成長全靠黨的栽培,黨的恩情大如天。作為一個革命者,不僅要永遠跟黨走,還要把我們黨的優良作風,一代代傳承下去。
■ “希望你們年輕一代繼續艱苦奮斗,讓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讓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
曾廣昌的兒子曾鐵軍告訴我們:“父親常說,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沒有這種精神,就打不了勝仗﹔沒有這種精神,也就沒有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曾鐵軍說,在一次紅色精神宣講會上,父親曾回憶道,過去國民黨想在川藏地區修一條鐵路,由於環境太艱苦,一直沒有修成。但中國共產黨人修成了,因為中國共產黨真正是為群眾辦事的。過去,老百姓生活很苦,很多人辛苦一年連飯都吃不上。在黨的領導下,人民才真正翻身做了主人。現在,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共產黨人永遠不變的任務!
“父親說完這些話后,會場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久久不息。那一幕,我永遠也忘不了。”曾鐵軍的話語間充滿了驕傲。
幾年前,老紅軍王承登曾寫下這樣的百歲感言:“我193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已有80多年黨齡。戰爭在我身上留下了多處永久的印記,同樣難以磨滅的,是那些艱難歲月裡的堅貞、忠誠和信仰,哪怕風雲變幻、歲月漫長,我的信念也從未改變。我們要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要把革命傳統發揚光大。”
他還寫道:“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希望年輕一代要熱愛我們的黨,要吃苦耐勞,不要貪圖享受,要繼續艱苦奮斗,讓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讓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這是一位百歲老紅軍對“信仰不老”最生動的詮釋,更是他對青年一代的殷殷囑托。
今天,我們走近3位期頤之年的老紅軍,探尋他們的精神世界。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國家繁榮富強,正是無數英雄前輩浴血奮斗創造的。而牢記英雄們的囑托,接過先輩們的旗幟,是對他們最崇高的致敬,也是對這個壯麗時代最響亮的回答。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