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與國際統一戰線

董大偉

2020年02月21日08:46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毛澤東與國際統一戰線

  核心閱讀
  不論是建黨初期的反對英法等國際聯盟、抗戰時期的反對德意日等世界法西斯聯盟,還是之后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對不同歷史時期世界的主要矛盾精准把脈,並將自身對時局的判斷形成理論,向世界各國積極推廣介紹,提出以毛澤東國際統一戰線思想為代表的中國方案。


  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縱觀毛澤東的一生,他不僅立足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和中國人民解放而不懈奮斗,而且胸懷世界,不斷為鼓舞和團結世界被壓迫侵略的國家和人民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反對美帝國主義統一戰線、反霸權主義統一戰線等管用見效的中國方案。
  國際統一戰線思想的萌芽
  1925年,在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第三國際(共產國際)成立,中國第一次國民革命的大背景下,深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影響的毛澤東認為,當時的世界隻存在相互斗爭的革命與反革命兩大勢力,不存在中間勢力。他指出:“這兩大勢力豎起了兩面大旗:一面是紅色的革命的大旗,第三國際高舉著,號召全世界一切被壓迫階級集合於其旗幟之下﹔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旗,國際聯盟高舉著,號召全世界一切反革命分子集合於其旗幟之下。那些中間階級,必定很快地分化,或者向左跑入革命派,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沒有他們‘獨立’的余地。”
  可見,在建黨初期,毛澤東堅信世界上的任何民族與國家,要麼屬於第三國際領導下的革命勢力,要麼屬於國際聯盟領導下的反革命勢力。同時,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是,受英、法等少數資本主義國家操縱的國際聯盟旗幟下的反革命派,革命派面臨著與其抵抗斗爭的必然命運。這樣的世界理念,為日后毛澤東國際統一戰線思想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這個時期也是毛澤東國際統一戰線思想的萌芽階段。
  倡導推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在日本侵華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以后,原來世界反革命派陣營中德國、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國家開始對其他國家進行侵略,毛澤東逐漸認識到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的較量成為世界的主要矛盾,各國家、民族中的反法西斯力量必須聯合起來,共同反抗法西斯國家的侵略。
  一方面,他立足中國國情,提出建立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主張。1936年毛澤東會見美國記者斯諾時指出:“日本帝國主義不僅是中國的敵人,同時也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國人民的敵人……中國蘇維埃和中國人民因此要同各國、各國人民、各黨派和各群眾組織團結起來,組成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統一戰線。”另一方面,毛澤東倡導建立東方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促進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他指出,“這一時期內,革命的總任務,是把全世界一切可能的力量都組織在反法西斯反侵略的統一戰線內,用以抵抗三個法西斯國家的瘋狂侵略與各國內部法西斯的襲擊。”基於毛澤東對世界形勢的判斷,1941年10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會”。大會決定在延安組織“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並通過《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會宣言》。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共中央發出《中國共產黨為太平洋戰爭的宣言》,指出:全世界一切國家一切民族劃分為舉行侵略戰爭的法西斯國家陣線與舉行解放戰爭的反法西斯陣線,已經最后地明朗化了。同時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太平洋反日統一戰線的指示,指出:我全國人民,全體海外僑胞及南洋各民族在抗日戰爭中的中心任務,就是建立與開展太平洋各民族反日反法西斯的廣泛統一戰線。這也意味著,中國共產黨正式向全世界宣布建立反日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策略。不久,在中國共產黨與各國政府的共同推動下,1942年1月1日,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表示共同抵抗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決不單獨與其議和。該宣言成為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政治綱領,也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團結了世界上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勢力,對於最后戰勝法西斯國家起了決定性作用。
  一言以蔽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是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而且是直接推動者,對於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發揮了引領作用。
  “中間地帶”理論的道路選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世界逐漸陷入美蘇兩極爭霸的冷戰格局,分化為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挫敗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遏制與包圍,維護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國際立場。隨著美蘇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國際社會出現“美蘇必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必然爆發”的許多悲觀聲音。對此,毛澤東不以為然。1946年,他結合當時世界形勢,首次提出旨在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中間地帶”理論,並斷定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毛澤東認為,在當時世界上,美國和蘇聯之間隔著極其遼闊的地帶,這裡有歐、亞、非三洲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美國反動派在沒有壓服這些國家之前,是談不上進攻蘇聯的。20世紀60年代,他又對“中間地帶”理論進行了完善,提出“兩個中間地帶”理論,認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個中間地帶,歐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個中間地帶。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是可以爭取和團結的、反對美帝國主義的力量。為了抗衡對世界和平威脅最大的美國,可以建立起包含蘇聯和廣大中間地帶國家和地區的、最廣泛的反對美帝國主義的統一戰線。
  盡管“中間地帶”理論具有時代和意識形態的局限性,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陣營立場傾向,但基於此理論形成的反對美帝國主義統一戰線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為當時各國理性認識世界、爭取世界和平提供了理論參考和道路選擇。
  提高我國國際威望的“三個世界”理論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當時奉行霸權主義的蘇聯領導人開始對包含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多個國家發出威脅,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世界局勢的認識產生了新變化。毛澤東審時度勢提出了“三個世界”理論。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指出:“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三個世界”理論至少包含三層意思:一是世界兩極格局的陣營趨於瓦解,除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和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三世界國家也是世界格局不可或缺的第三大部分。二是造成當時世界不安和動亂的主要根源是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它們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激發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的反對,也引起部分第二世界國家的不滿。三是第三世界國家是反對大國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人類進步事業的主力軍。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應該首先緊密團結起來,組成反對美蘇兩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主要力量。
  “三個世界”理論對團結世界人民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起了巨大的引導和推動作用。1974年4月10日,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在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發言中,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三個世界”理論,並高度評價毛澤東“三個世界”理論,認為它“對於團結世界人民反對霸權主義,改變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於打破蘇聯霸權主義企圖在國際上孤立我們的狂妄計劃,改善我們的國際環境,提高我國的國際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來講,“三個世界”理論的具體實踐,也是由毛澤東“國際統一戰線”戰略思想派生發展而來,可以稱之為“反霸權主義統一戰線”。

(責編:趙晶、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