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93年前中共瓊山縣委成立,瓊山革命從此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

瓊山革命紅旗揚

2020年03月10日10:33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瓊山革命紅旗揚

“這是馮白駒的行軍包,這是我搜集的文字資料……”3月9日,88歲的馮行炳老人見到海南日報記者一行,高興地從屋裡頭拿出珍藏多年的革命老物件,逐個向記者展示。

93年前,在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昌福村蛟樂坑村民小組,中共瓊山縣委就在馮行炳老人的這間祖屋裡成立,從此,瓊山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

“保順四海家和美,利達九州國安好。”93年后的現在,馮家祖屋門口貼著的這副對聯,是馮行炳老人對祖國的祝願。願景現已成真,屋子外牆上寫著“中共瓊山縣委成立舊址”的牌子光可鑒人,映出了馮老現在的愜意生活和盈盈笑意。

瓊崖首個中共縣委成立

1927年4月22日,國民黨反動派在海口大肆抓捕、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白色恐怖很快蔓延到全島,史稱“瓊崖四二二事變”。革命由此進入低潮期,革命力量被迫從城市轉向農村。

在中共瓊崖地委書記王文明的指示下,海口郊區農民協會辦事處主任馮白駒著手組建中共瓊山縣委。

“沒有廣泛而堅實的農民基礎,縣委是成立不了的。”海口市委黨史研究室征研科主任科員周琪雄說,要在農村成立縣委,必須要找到農村的黨組織,這在當時的情況下並非易事。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我黨就成立了瓊山縣委,非常了不起。”周琪雄說,當時,馮白駒是海口郊區農民協會的主任,對海口周邊的村庄情況非常熟悉。由於海口三江一帶各村都成立了農協,其中許多村都是革命村,所以被選定為瓊山縣委成立點。

6月4日,馮白駒在蛟樂坑村的馮家老屋召集陳秋輔、馮裕江等同志,傳達了王文明關於在農村堅持斗爭的指示精神,並在這次會議上成立中共瓊山縣委,領導成員3人,馮白駒任縣委書記。

“這是中共在瓊崖成立的第一個縣委。”周琪雄介紹,瓊山縣委是共產黨建立革命組織,以革命武裝反抗反革命武裝的嘗試,瓊山縣委成立之時的主要工作任務就是組建農民武裝隊伍,發動群眾斗爭,推動革命發展。

1927年9月,廣東省委指示瓊崖特委,“沒收大中地主之土地,分配與無地農民和佃農。”根據指示,瓊山七區沒收地主財產,分配給農民,宣布耕者有其田,地主家屬也同等分得了土地。廣大農民分到土地后,積極支持革命。瓊山十二區農民發起運動,地主土豪不得不減租減息。

革命工作碩果累累

成立當月,瓊山縣委就領導農民武裝隊伍打響了瓊山縣革命斗爭的第一槍。

1927年6月,在馮白駒的指揮下,瓊山縣委武裝人員和周邊農協的農民武裝,在咸來村的羅球橋截擊了國民黨的一輛收餉軍車,繳獲了一批武器彈藥和財物。

“羅球橋一戰極大鼓舞了士氣。”周琪雄說,在那之后,瓊山的武裝革命斗爭很快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

1927年9月,中共瓊山縣委領導瓊崖討逆革命軍第六路軍(原瓊山人民革命軍,以下簡稱第六路軍),在1000多名群眾的配合下,成功進攻瓊山的道統、嶺后兩個民團炮樓。10月,得知國民黨黃鎮球部將運糧從大致坡經過,馮白駒指揮第六路軍設下埋伏,擊斃敵軍數十人,繳獲槍械十余支。

其中,夜襲下田炮樓是當時瓊崖革命武裝對敵作戰中較有影響的戰斗之一。

下田炮樓位於瓊山縣東部的樹德鄉,由30名國民黨反動派把守。1927年冬天,在夜色掩護下,革命軍悄無聲息地潛到了炮樓附近。進攻令下,革命軍聞聲而動,一時間,槍聲、爆炸聲、跑動聲不絕於耳。黑暗中,敵軍驚慌失措,最終全部投降做了俘虜。革命軍在無一人傷亡的情況下,繳獲了敵軍十多支長短槍和一批彈藥。

周琪雄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除了發動武裝斗爭外,瓊山縣委還群策群力,做了許多其他工作。

1928年11月29日,廣東省委對瓊崖特委發出指示,要求南路、瓊崖二特委合並遷往海口,指揮瓊崖全屬及南路各縣工作。於是,瓊崖特委書記黃學增率部分特委常委和共青團特委,從樂會四區(今屬瓊海市)北上,暫且在瓊山縣落了腳,准備擇機前往海口。

時間緊迫。瓊山縣委同志緊張籌劃、周密部署,經過不斷踩點,最終在海口提前為瓊崖特委租下一處安全而隱蔽的辦公地點,並由政治可靠的女同志打掩護,將瓊崖特委人員和共青團特委人員秘密送達海口。

與此同時,瓊山縣委也為我黨的宣傳工作做出了極大的貢獻。1946年,按照要求,中共瓊崖特委(1947年5月后改稱為中共瓊崖區委員會)機關報《新民主報》人員從特委駐地六芹山轉移到瓊山縣新馬鄉,在瓊山縣委的支持下,隱蔽在紅樹林中繼續出版報紙。不料消息走漏,國民黨突然包圍了報社所在的紅樹林,《新民主報》編輯部及印刷所30多人被圍其中。此時,又是瓊山縣委,組織帶領部分報社人員成功突圍。

先烈願景已然成真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種遍自由花。”革命先烈們的鮮血沒有白流,中共瓊山縣委曾經努力繪就的藍圖,如今已真正落了地,變成了蛟樂坑村百姓們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昌福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李學林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眼下,蛟樂坑村的主要產業是百香果和菠蘿種植,以及種桑養蠶。“村裡的地被企業承包下來做規模化種植,”李學林說,“村民們既能收一份地租,還能在這家企業裡打工,一塊地掙兩份錢。”

“這些年,政府幫我們把路也修好了,下雨走路不用踩泥巴了,路燈也裝好了,晚上出門也有光亮了。”談起現在的好日子,馮行炳老人不禁感慨。

“我們正在逐步開展鄉村建設,下一步就計劃為蛟樂坑村建設文化室和黨員活動室。”李學林說,現在村裡正在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等污水處理設施建成之后,污水得到了處理,村容得到了提升,“相信這個革命老村會更好。”

(本報海口3月9日訊 記者 習霽鴻)

(責編:呂騰龍、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