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沈陽的紅色文化印記

王恩寶

2020年03月27日09:23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沈陽的紅色文化印記

沈陽,別稱盛京、奉天。7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分支先民(太陽鳥圖騰文化)在此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公元前300年,燕國將領秦開率軍驅逐東胡,在此筑候城(瞭望之城),此為沈陽建城史之初,距今2300余年。新中國成立后,沈陽作為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中國重要重工業基地,被稱為“共和國裝備部”,有著“共和國長子”“東方魯爾”的美譽。從1910年代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周恩來、劉少奇、陳雲等黨的領袖在沈陽或學習或戰斗,烙下了深深的紅色文化印記並映照出璀璨光輝。

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

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原是奉天省官立東關模范兩等小學校(今沈陽東關模范小學),位於大東區東順城街育才巷10號。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周恩來在東關模范學校度過了3年讀書生活。在這裡,少年周恩來努力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邁誓言。

在沈陽學習期間,周恩來十分刻苦,他主張知識要廣博,認為“一物不知,學者之恥”。他各門功課成績都是優秀,尤以作文最為突出。他的作文經常被貼在走廊的優秀作文專欄裡,作全校學生的“范文”。1913年6月,他的作文《東關模范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在奉天省教育品展覽會上展出,后被編入《學校國文成績》一書。該文立意新穎,言簡意賅,論說精辟,並以新思想貫穿其間。他主張:“注重道德教育,而輔之以實利美感,更振之以軍國民之精神。”此文獲得很高評價。奉天省有評語:“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學不如此,不足以言學﹔學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學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學校國文成績》的評語為:“銜華佩實,左宜右有。”

周恩來主張認識問題要有自己的見解,不可人雲亦雲。他說:“差之毫厘,謬之千裡”,當“慎思而明辨”“切勿淺嘗輒止,見異思遷”。同時借古喻今,巧妙地闡明了自己強烈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觀點,痛斥清政府媚敵賣國腐敗無能的行為。周恩來說:“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也不能例外。”1913年8月,周恩來以優異成績考入天津南開學校。臨行前他給同學的贈言是:“同心努力,萬裡前程指日登。”

周恩來少年時期的學習生活,是他光輝一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他最終成為黨的領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1978年3月4日,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對外開放。周恩來從小立志救國,為中華崛起而發憤讀書的精神,在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中產生了深遠影響。

劉少奇舊居

沈陽的劉少奇舊居,原址在沈陽市沈河區惠工街4段宏業南裡2號(原奉天西北工業區皇字78號),為東北講武堂高等軍學研究班學員宿舍,是1929年7月至1930年3月劉少奇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時的居住地。1992年,劉少奇舊居按原貌重建於位於沈陽市和平區皇寺路福安巷3號(原北市場福安裡4號)的中共滿洲省委舊址北院。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為1927年至1931年間中共滿洲省委機關所在地。

中共滿洲省委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的統一領導東北地區革命斗爭和黨務工作機關,自1927年10月成立到1936年1月撤銷,歷經8年多的奮斗歷程。中共滿洲省委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光榮歷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陳為人、劉少奇、陳潭秋等先后擔任省委書記。

1929年7月14日,劉少奇臨危受命來到沈陽出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他以小職員身份作掩護,積極開展革命工作。首先著重抓黨的自身建設,健全規章制度,嚴密組織生活,同時恢復和整頓各地黨、團組織。當時,劉少奇是國民黨全國通緝的中共著名活動家。他的湖南口音,使他在公開場合活動很容易引起注意,風險無處不在。但是,當他得知奉天紡紗廠工人罷工條件已趨於成熟的情況,不顧個人安危,親自到紡紗廠進行部署。他不幸被捕后,針對奉天高等法院“煽動工潮”的指控,從容沉著,並機智地以攻為守,沒有泄露黨的任何組織和秘密。法院隻好以“証據不足,不予起訴,取保釋放”的判決結案。出獄后,劉少奇有力指導了中東路工人斗爭。

經過8個多月的艱苦工作,東北革命斗爭逐步高漲,劉少奇出色地完成中共中央交給的任務,在東北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當時周恩來對劉少奇在滿洲省委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在精神上、路線上迥然與前異,的確創造了滿洲黨之斗爭的精神。”

1992年7月1日,劉少奇舊居正式對外開放。目前,劉少奇舊居及中共滿洲省委舊址陳列分為中共滿洲省委歷史、劉少奇與東北等專題,充分展現了劉少奇等共產黨人為東北革命鼓與呼的豪情和貢獻。

陳雲舊居

沈陽的陳雲舊居位於和平區桂林街89-3號,是1948年11月至1949年5月陳雲擔任沈陽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時的居住、辦公所在地。2005年,舊居修繕一新,辟為“沈陽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舊址”,常年展出“陳雲同志在遼寧”專題,謳歌陳雲在東北解放戰爭、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中建立的豐功偉績。

當年,在這裡,陳雲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運籌帷幄、殫精竭慮,領導接收沈陽。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陳雲任東北局副書記兼沈陽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他強調:沈陽是我們黨接收的第一個大城市,一定要接管好。軍管會按照陳雲提出的“各按系統,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后分”方針,開始了全面、完整的接管工作。

陳雲和軍管會首先把解決電力、交通、通訊問題作為城市運轉的起點,並著力抓緊解決糧食供應、金融物價、俘虜處理、槍支收繳等有助於恢復社會秩序和穩定人心的關鍵問題。

陳雲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積極發揮軍管會各成員作用,使許多復雜問題得以妥善解決。同時,陳雲進入大城市后,始終保持生活儉朴、謙虛謹慎的品格和作風。在他領導下,短短兩個月便順利地接收了沈陽,並穩定了政治、經濟形勢,恢復了正常社會秩序。

1948年11月28日,陳雲寫出《關於接收沈陽經驗簡報》,上報東北局並轉報中央。12月14日,中央批轉“經驗簡報”,使其示范全國,成為當時全黨接管其他城市的基本准則。

在接管沈陽的實踐中,陳雲以優良作風在沈陽人民心中樹立起一座豐碑。他堅強的黨性和不可動搖的革命信念,尊重實踐、尊重群眾、調查研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廉潔奉公、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勇於探索、大膽實踐的可貴品格,充分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高風范,永遠鞭策后人。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