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0日08:22 來源:海南日報
腰間斜挎駁殼槍,背著一頂竹斗笠,頭發自然往后梳,目光炯炯望前方。位於海口市瓊山區那梅村西北側、G98東線高速公路路口旁,一座高大的漢白玉雕像迎面矗立。雕像的主人公叫做劉秋菊,她是瓊崖婦女革命運動的杰出代表,也被群眾們親切地喚作“姨母”。
1899年,劉秋菊出生在塔市地區的福雲村(現桂林洋農場),幼年喪失雙親的她,幾乎嘗盡人間的辛酸苦辣。在革命風暴席卷瓊崖的1926年,劉秋菊毅然報名參加共產黨領導的農會,此后走村串戶,宣傳發動群眾跟土豪劣紳作斗爭,並於次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巡邏、放哨、送情報、當向導……劉秋菊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黨交給她的任務,盡管屢屢遇險,卻幾乎每次都讓她順利脫險,叫敵人識別不了,奈何不得。
1928年5月,劉秋菊不幸被敵人逮捕,在兩年多的牢獄生活中,受盡各種酷刑的折磨,十個指頭都被敵人用針給刺透了,但她依舊堅貞不屈,嚴守黨的秘密,保護了其他同志的安全。后來在黨組織的營救下,劉秋菊於1930年獲釋。
出獄后的劉秋菊,依舊以頑強的革命精神參加戰斗,先后擔任瓊崖蘇維埃政府委員、瓊崖特委婦委書記、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委員、瓊崖特委民運部副部長、瓊崖民主婦女聯合會籌委會主任等要職,但她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同群眾有著血肉般的深情。
在新中國即將誕生的1949年秋天,劉秋菊因積勞成疾,醫治無效,在區黨委駐地五指山革命根據地與世長辭,終年50歲。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參加革命時,劉秋菊隻有姓氏、沒有名字。瓊崖革命先輩林克澤給她起名“秋菊”,希望她能像秋天的山菊花那樣經受住風霜的考驗。這位戎馬一生的瓊崖女杰,用自己二十余載的革命生涯証明,她的確做到了。(海口4月9日訊 李夢瑤)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