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抗戰期間在桂林的 《救亡日報》

黃禹康

2020年04月13日08:07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抗戰期間在桂林的 《救亡日報》

  《救亡日報》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的機關報,文化界統一戰線的報紙。該報於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創刊,郭沫若任社長,夏衍任總編輯。后遷廣州,再遷桂林。1941年初國民黨發動包圍襲擊新四軍的皖南事變后,《救亡日報》於2月28日停刊。抗日戰爭勝利后,於1945年10月10日改名《建國日報》在上海復刊,同月24日被國民黨政府查禁,被迫停刊。
  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武漢、廣州失守后,桂林成為后方抗日文化中心,扛起了中國抗戰文化大旗。皖南事變之前,到桂林的文化界人士有1000多人,進步文化團體多達40多個。《救亡日報》在上海淪陷后遷往廣州,廣州淪陷后遷到桂林。當時,周恩來、郭沫若向李宗仁、白崇禧做工作后取得合法地位。武漢失守后,1938年10月25日凌晨,白崇禧、周恩來等撤離漢口去長沙。路過沙市后,白崇禧的汽車拋錨。周恩來邀請白崇禧坐他的車。一路上,周恩來向白崇禧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鼓勵白崇禧抗日。白崇禧同意在桂林設立八路軍辦事處,也同意在桂林恢復救亡日報社。經過艱苦的籌備,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報》在桂林出版。報社建立了中共支部。報紙以統戰面貌出現,實際上是桂林八路軍辦事處的機關報,是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戰方針和推動抗戰文化運動的堅強輿論陣地。
  據夏衍回憶,周恩來指示桂林《救亡日報》要“堅持抗戰、團結、進步方針,辦出獨特風格來,辦成一份左、中、右三方面的人都喜歡看的報紙”。經過編輯同仁共同努力,這張八開版面的報紙吸引了許多文化人投稿。連日本進步文人鹿地亙、池田幸子等也常有文章在報紙上發表。報紙日發行量也由最初3000份擴大到一萬余份。當年報社經費十分困難,報社工作人員每月隻拿一點生活津貼,沒有稿費,每天伙食只是糙米飯和一點蔬菜,生活十分清苦。《救亡日報》辦報時間雖不長,在江南各省、港澳和南洋一帶發揮了鼓勵抗日的積極作用。
  (摘自2013年4月4日《人民政協報》)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