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紀念傅作義逝世46周年

傅作義:新中國成立后擔任水利部長23年 踏遍全國山水

2020年04月16日09: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4月19日是愛國將領傅作義逝世46周年紀念日。傅作義(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山西榮河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傅作義出任第一任水利部長,到逝世前一年懇辭批准,一直工作了23年。在擔任水利部長期間,傅作義踏遍了全國的山山水水。從天山腳下到莎經之濱,從鬆遼平原到珠江三角洲的水利電力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發生嚴重水災時,傅作義親赴抗洪搶險第一線,為新中國的水利電力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傅作義像

傅作義擔任水利部部長之初曾說:“我國水利建設任務很重,在水利問題上我還是個‘門外漢’。要不辜負中國共產黨、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群眾的信任,光坐辦公室不成,得多下去了解情況,向群眾學習,努力做好工作。”曾長期在水利部門工作,任過水利部副部長、部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的錢正英同志說:“我們同傅先生在一個部裡共事多年。他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對水利工作一片赤誠。面對解放前留下來的爛攤子,為確保大江大河不決口泛濫,在與黨員副部長李葆華同志密切配合下,做了大量工作。他每年總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時間出差在外,下黃河,溯長江,到各地檢查督促,調查研究。”在外出視察時,他總是帶最少的隨從人員,深入實際、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他常常與隨員一起翻山越嶺,察看水利工地。他到基層、工地視察,不隻看工程,而且還看工棚、食堂,有時還到農戶,了解群眾生活情況。無論在部內還是在工地,都不接受特別照顧。從西北天山腳下到東海之濱,從東北鬆遼平原到珠江三角洲的水利建設工地,到處都有他的腳印。1951年他和第一副部長、黨組書記李葆華一起視察淮河,在去洪澤湖蔣壩途中,有約三十裡路程汽車無法通行,他堅持和大家一起步行前往,只是雇了三頭毛驢來托行李。在建設黃河三門峽水電站時,已年近花甲的傅作義從黃河下游山東一直視察到陝西潼關。到陝縣時氣溫高達40攝氏度,仍然堅持按計劃視察,夜晚就露宿在黃河的沙灘上。他每到水利工地,不但了解工程情況,就地解決問題,還要看看工人住的工棚,民工的伙食情況,問寒問暖,關心群眾的生活。他有胃病,需要少吃多餐,但他在外出時就帶些饅頭干,不時地嚼兩口。

傅作義帶領水利專家(包括蘇聯專家)赴黑龍江抗洪搶險,踏遍黃河、長江、淮河、珠江、閩江等江河進行水利考察。他幾乎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三門峽工地、治淮工程和密雲水庫工地等第一線研究指導工作。

1957年4月,他到山西視察水利工作,在視察途中因過度勞累心臟病突發住院治療,周恩來得知后,立即派專家從北京飛往太原解救他才得以脫險。1962年初,中央考慮傅作義的心臟病比較嚴重,安排他一家到廣東休養。他表示,如果只是休養,他不想去﹔如果讓他做些工作,他可以去。中央和廣東省委隻好同意了他的要求。到廣東后,他先后視察了花縣水庫、新豐江水電站及新會、佛山、高要、從化等地的水利工程。每到一座水庫,他都是先服了預防心臟病突發的硝酸甘油藥片,然后登上壩頂,了解情況。

1963年8月初,河北邯鄲、邢台、石家庄、保定等海河流域地區連降暴雨10天,一般在8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達1000毫米以上,最大暴雨中心在滏陽河上游內丘縣,7天降雨量高達2050毫米,為當時中國大陸最高紀錄,造成了歷史上罕見的大水災。洪水下瀉衡水、滄州、天津地區,特別是天津市和津浦鐵路,已受到嚴重威脅。河北軍民紛紛投入抗洪搶險斗爭。當時傅作義正患病,他率水利部有關人員深入抗洪第一線,視察水情,慰問抗洪搶險軍民。經過軍民的努力,加上1958年以來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的調節,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天津市和津浦鐵路。

他在《治水五年》一文中曾深有體會地寫道:“五年來參加水利工作,使我更加親近了我國的勞動人民。我了解了他們過去的痛苦,我看見了他們今日的歡欣,我也看見了他們在水利工程上的忘我勞動。因而使我深切地了解到,是他們使政府的計劃兌現,是他們使治理的方略兌現,是他們使紙上的藍圖變成了物質的長城。”

在水利部長的崗位上,傅作義先生不管炎炎烈日還是寒風刺骨,不管洪水洶涌還是氣候干旱,他都親臨現場,指揮工作,這樣一干就是23年,直到1972年10月因病懇辭獲中央批准才離開水利部長的崗位。此后他還一直關心著全國各地的水利建設。直到1974年4月,在他去世前10天,在垂危之際仍惦記著北方的旱情。他問前來醫院看望他的人:“北方地區下雨了嗎?”

(本文摘自期刊《中華兒女》中《解密:傅作義在新中國成立之后 連任23年水利部長》一文,作者黨德信)

(責編:曹淼、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