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二十九軍偏愛《大刀進行曲》

李惠蘭

2020年04月23日08:19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二十九軍偏愛《大刀進行曲》

  1933年,二十九軍官兵在喜峰口用大刀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全國為之歡欣鼓舞。當時在上海參加救亡運動的麥新受到鼓舞,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大刀進行曲》。后來,隨著它雄壯的旋律響徹全國軍隊和民眾之中,並迅速在二十九軍中流行。1934年,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親自將該曲定為二十九軍軍歌。本文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教授,宋哲元外甥女,使用二十九軍將士的採訪和回憶資料撰成此文。

  二十九軍原屬西北軍,馮玉祥創建西北軍的時候,因為部隊擴充快,槍支彈藥不足,就為部隊士兵配發了大刀。西北軍用的大刀,都是長柄、寬刃、刀尖傾斜的傳統中國刀,十分利於劈殺。馮玉祥還聘請了一批武術高手,設計了一套適合對付敵人刺刀的刀術,讓部隊勤加練習。結果,當初為了應急用的大刀,反而成了西北軍的重要武器之一。中原大戰西北軍失敗后,宋哲元重組新軍,按南京國民政府統一編制稱二十九軍。由於武器不足,經費匱乏,沒有能力制造新型的槍炮,很多戰士就依然使用大刀作為武器。

  二十九軍的劈刺訓練,包括劈刀和刺槍訓練,尤其是劈刀訓練,是西北軍的傳統訓練項目。因為當時二十九軍缺乏重武器,就連刺槍訓練也是用木棍代替:所以在注重部隊體力訓練的基礎上,以近戰、夜戰、突擊、夜襲來彌補重武器不足之缺陷。刺槍訓練,是從中國武術中的刺、挑、撥、撞等動作精選出來的,姿勢靈活,動作敏捷,適合近戰、夜戰和突擊、夜襲。劈刀訓練採用中國傳統的武術刀法,訓練時,教官先歷述西北軍大刀的光榮歷史:如1921年在河南打趙倜,1924年在天津打李景林,1926年在南口打直奉聯軍,1929年至1930年打蔣介石,該部都發揮了大刀的威力。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完全控制了東北,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紛紛興起,奮起反抗侵略者,不到1年的時間已達30萬之眾。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第三軍團總指揮,負責在“龍井關—馬蘭峪—城子嶺口—喜峰口—潘家口”長達300裡的防線上抵抗日軍。

  接到命令后,宋哲元命二十九軍各部迅速開抵前線。二十九軍於3月7日趕到喜峰口等處接防,3月9日即與日軍展開肉搏。宋哲元發現日軍武器精良,而己方“有兵無槍,有槍缺彈,只是每人大刀一把,手榴彈六枚”。在與部隊將領商議后,他決定“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採用近戰、夜戰戰術突襲敵人。二十九軍將領趙登禹等組織大刀敢死隊,多次摸到敵人后方宿營地夜襲敵營,砍殺敵人數百,並銷毀敵人大批輜重糧草,並於14日黃昏完全奪回喜峰口各陣地。為鼓舞士氣,宋哲元特意寫了“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有進無退,死而后已”兩幅條幅。幾天后,駐守羅文峪的二十九軍官兵再次使用同樣戰術擊退了日軍。

  喜峰口二十九軍勝利的消息,迅速傳遍全國各地。媒體報道說:“宋哲元在喜峰口督戰士氣大振。喜峰口我軍奮勇創敵,宋部大刀隊肉搏予敵以巨創”“宋哲元部忠勇不讓十九路軍,喜峰口迭演壯烈戰斗,發揮白刃威力,進襲敵軍屢奏功”“喜峰口日全軍覆敗,斫殺數千俘敵數百奪炮十八尊,制勝秘訣在夜襲神速白刃沖鋒。我軍反攻古北口,喜峰口敵軍增援,宋部斫殺並俘敵車極眾”。后來大刀隊成了二十九軍的象征。

  在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進步青年麥新被二十九軍“大刀隊”的英雄氣概所深深震撼,於是奮筆疾書,一氣呵成朗朗上口、深得人心的歌詞,又譜寫出慷慨激昂、震撼人心的旋律,充分表達了中國軍民同仇敵愾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心。抗戰名曲《大刀進行曲》由此誕生,其歌詞如下: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全國愛國的同胞們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

  后面有全國的老百姓

  咱們團結戰斗勇敢向前

  看准那敵人

  把他消滅

  把他消滅

  沖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麥新原名孫培元,又名默心,1914年12月出生,從1920年開始先后在上海市自勵公學、鋼山小學、南離公學和格致公學讀書。麥新的姐姐孫佩貞是一所中學的英文教員,精通音律,彈得一手好鋼琴。麥新受姐姐影響,從小喜歡音樂,1926年,麥新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南光中學,平時學習十分用功,上初中時就寫詞作曲。后因父親去世、家中生活困難輟學,1929年到美亞保險公司任職員,並堅持讀夜校。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麥新積極參加上海抗日救亡團體的宣傳活動。他發揮其音樂天賦,經常開展演唱活動,並擔任領唱或指揮。1933年喜峰口二十九軍大刀隊勝利的消息傳來,他以滿腔的愛國熱情迅速創作了這首《大刀進行曲》。歌曲完成后,麥新先在街頭巷尾詠唱,不久,即傳遍整個上海,后來迅速傳遍了全中國。

  《大刀進行曲》最初發表時有個副題:“獻給二十九軍大刀隊”。歌詞的第二句原為“二十九軍的弟兄們”,后因已唱遍全國,遂改為“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歌詞“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指的是主要活躍在1931年至1932年期間的東北民間抗日義勇軍。1932年秋冬前后,日軍為消除蓬勃發展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威脅,動用共近20萬日偽軍警,分別對各地義勇軍進行大“討伐”。日偽軍暫停“討伐”后,義勇軍又重新聚集起來,恢復活動,繼續戰斗。1933年3月,二十九軍取得喜峰口、羅文峪戰役勝利后,其中保持原組織系統的7萬余人,分散各地山林的義勇軍重新聚集起來,恢復活動。

  長城抗戰結束后,二十九軍“大刀隊”名揚天下,宋哲元等將領成為抗日英雄。宋哲元在共產黨人和進步知識分子的幫助下,對二十九軍加強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一大批歌曲在二十九軍官兵中傳唱,《戰斗動作歌》《射擊軍紀歌》等,其內容一般都包含愛國愛民的內容,歌詞朴實無華,淺顯易懂,而又慷慨激昂,鏗鏘有力。很多歌曲都是宋哲元親自審定修訂的。比如二十九軍《軍訓團團歌》,其歌詞經宋哲元修改后,字裡行間充滿了衛國御侮的銳氣:“風雲惡、陸將沉、狂瀾挽轉在軍人,扶正氣、勵精神、誠真正平樹本根,鍛煉體魄、涵養學問,胸中熱血,掌中利刃,同心同德、報國雪恨,復興民族、振國魂。”還有一些歌曲,如《吃飯歌》,是在吃飯前以隊或班為單位唱的歌曲,但歌詞內容同樣積極向上,其創作本意是讓官兵知道糧食是來之不易,粒粒皆辛苦,從而激發愛國愛民的思想。唱這首歌要求很嚴,如果唱不好,就不准吃飯。歌詞如下:

  這些飲食,人民供給。

  我們應該,為民努力。

  帝國主義,國民之敵。

  救國救民,吾輩天職。

  長城抗戰后不久,《大刀進行曲》也很快傳進了二十九軍軍營。筆者曾經採訪過時任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一跂九旅三營副營長過家芳(曾參加1933年喜峰口抗戰中趙登禹領導的大刀隊夜襲敵營)和二十九軍大刀隊員楊雲峰(參加過喜峰口爭奪戰、盧溝橋抗戰,后隨何基灃轉戰湖北等地),據兩位老人回憶:在1933年《大刀進行曲》已經在二十九軍軍中傳唱了,到1934年,軍長宋哲元正式宣布將前幾年所唱軍歌———岳飛的《滿江紅》改為《大刀進行曲》。在軍長的帶領下,《大刀進行曲》在二十九軍官兵中流行起來。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大刀進行曲》仍然繼續在二十九軍內傳唱,並迅速傳遍了全國,為鼓舞軍民抗戰斗志發揮了巨大作用。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教授)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