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慶
2020年04月27日08:04 來源:學習時報
在我軍訓練中,有一項絕技非膽大心細者不可為,這就是迫擊炮單兵射擊,也就是俗稱的“單手放炮”。無座鈑,無炮架,單人簡易操作,自主瞄准,左手扶炮身,右手放炮彈,手起炮發,對於個人意志、軍事技術和戰斗心理是極致考驗。在我軍歷史上,能將此絕技運用至出神入化程度的就是威名赫赫的紅軍“炮神”趙章成,后曾擔任過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趙章成創造並完善迫擊炮單人發射的整套技術,以舍身之境求“人炮合一”,悍勇無比,己方是人見人愛,敵方是聞之喪膽。
炮定乾坤
趙章成曾是國民黨軍的一名普通迫擊炮手,厚重少文,但精於鑽研,在1931年國民黨26軍寧都起義之后加入紅軍。長征開始后,在強渡烏江等戰役中,趙章成“百發百中”的神技多次為紅軍突圍創造了條件。1935年5月25日,剛剛渡過金沙江的紅軍突出重圍,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前。此時,紅軍損失慘重,部隊十分疲憊,當年石達開就是在此全軍覆沒。前有天險,后有追兵,何去何從,真是到了千鈞一發的時刻。
強渡戰役打響后,第一船過河的紅軍“十八勇士”排除萬難登上對岸,但被敵軍火力壓制在灘頭,無法前行,情勢危急。千鈞一發之際,指揮戰斗的紅一團團長楊得志急喚趙章成的炮火支援。此時此刻,趙章成一無幫手,二無炮架,且僅剩3發炮彈!臨危受命,因陋就簡。沒有炮架,就以手托炮﹔沒有助手觀察坐標,就全憑經驗瞄准射擊。3發炮彈彈無虛發,准確摧毀對岸3個火力點,掃除了障礙,更是極大的心理震撼,敵軍斗志潰散,“炮神”之譽也逐漸在軍中傳揚。
奇彈奇功
抗戰時期,1940年9月下旬,百團大戰進入第二階段,此時趙章成已經擔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迫擊炮主任。9月23日,八路軍129師發動榆(社)遼(縣)戰役,要拔除榆社至遼縣公路沿線的日軍據點,而管頭據點是其中的“硬骨頭”,日軍在此處佔據了有利地形和堅固工事,易守難攻。我軍的進攻從23日深夜開始,戰斗十分激烈,日軍在24日的反擊中甚至施放了毒氣。直至26日,我軍仍未攻克管頭據點。
此后,我軍主力悄悄撤出,拿下另一方向的石匣據點,29日再次回攻管頭據點,趙章成前來助陣。看到敵軍的碉堡“烏龜殼”一時難以攻克,趙章成靈光乍現,想出一條妙計。他和戰士們一起改裝迫擊炮炮彈,把炮彈內的炸藥倒出一部分,然后填滿辣椒面,再裝上引信,一共制作了20發“辣椒炮彈”。同時,為了增強攻擊效果,趙章成率隊將發射陣地抵近至距敵150米處。趙章成親自設定射擊諸元,4門迫擊炮同時射擊,20發“辣椒炮彈”准確落到日軍據點。濃烈的辛辣氣味籠罩敵軍碉堡,熏得日軍難以忍受,紛紛跑出掩體工事,潰不成軍。我軍乘機一舉攻克了管頭據點。至此,榆遼公路上的日軍據點全部被拔掉了。
“平射”傳奇
百團大戰之后,日軍瘋狂報復,並在八路軍根據地周圍修筑大量碉堡群,企圖將抗日有生力量困死在太行山上。而水平攻擊堅固目標正是迫擊炮的“軟肋”。在一些戰斗中,迫擊炮無法消滅日軍碉堡,八路軍突擊隊隻能拼死強攻,犧牲巨大。時任太行軍區司令員的劉伯承和政委鄧小平,給趙章成一個艱巨的任務,要想盡一切辦法,利用迫擊炮攻克碉堡。
迫擊炮無法進行平射的原因在於,炮彈必須由炮筒前端裝入,炮身一旦放平,炮彈就無法下滑去擊發雷管打火。創新都是被逼出來的。用什麼來助力擊發雷管?趙章成的攻堅小組想盡各種辦法,先試用了擦炮的洗把杆,接著試用高粱稈,后來又受擲彈筒的啟發、改用拉火擊發迫擊炮。這個方法是在迫擊炮的尾部增加了一節400毫米長的尾管,採用拉火擊發裝置,並將底盤傾斜著地,使炮筒與地平線的傾角保持在5度以下。經此改裝,當時八路軍普遍使用的82迫擊炮就既能曲射又能平射,具有步兵炮的功能,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各軍區部隊將迫擊炮分期分批送往兵工廠進行改裝。在后來一次戰斗中,我軍經過改裝的迫擊炮將一發炮彈從日軍碉堡的機槍眼裡打進去了,令日軍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老當益壯
新中國成立后,有一次,炮兵某部舉行比武演習。時任炮兵副司令員的趙章成現場觀摩。當時因為場地泥濘,82迫擊炮射擊時底盤不穩,連發數彈未中目標。看的比練的更加著急。趙章成實在按捺不住,徑直奔向發射陣地,親自示范。不管好看不好看,他麻利地脫下自己的解放鞋墊於泥中作底盤,將炮尾支其上,一手穩住炮身,一手取彈發射,首發即中,全場掌聲雷動,“炮神”絕非傳說。
1964年,全軍“大比武”運動中,八一電影制片廠將趙章成射擊示范拍成了軍事教學片在全軍放映。片中,年已60的趙章成示范“單手放炮”,從容鎮定,左手托著沒有炮架的炮管,右手接過旁邊遞來的炮彈,以每秒一發的速度不停射擊,指哪打哪,彈無虛發。巍巍乎,有老驥伏櫪之雄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