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立足實際 知行合一

——重讀《實踐論》有感

洪向華 馮文燕

2020年04月29日07:59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立足實際 知行合一

  在面對民族存亡的危機時刻,為了糾正黨內教條主義、經驗主義錯誤,擺脫中國革命的困局,推動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寫就了《實踐論》。在《實踐論》中,毛澤東不僅從哲學層面將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進行了高度概述和總結,還從中國社會的實際出發,深刻論述了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豐富和發展。《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因此,深刻把握《實踐論》的內容、領悟其中的思想真諦,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深遠意義。
  《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
  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去認識客觀世界,並在實踐的基礎上把握規律,實現主客觀的統一。《實踐論》一開篇就對實踐的內涵和形式進行了分析。毛澤東認為:“人的社會實踐,不限於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物質生產、階級斗爭、科學實驗是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在此,毛澤東對馬克思的“實踐”概念進行了豐富和發展,賦予了“實踐”更廣義的解釋。在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上,毛澤東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辯証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切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又進一步闡明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發展動力、目的以及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准。在突出實踐的重要地位的同時,毛澤東也強調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從辯証的角度看待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証法的有機統一。
  《實踐論》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的實際進行了有效的結合。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的理論,如果不與具體的條件、實際相結合,超越時空,就會失去生命力。《實踐論》一方面肯定了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真理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強調了中國革命的特殊性,提出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
  深刻論述了認識和實踐的辯証關系
  《實踐論》強調了人的一切認識離不開實踐,實踐是認識的開端,“隻有社會實踐才能使人的認識開始發生”。“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証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証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証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毛澤東從實踐出發分析了認識的整個過程,通過總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分與聯系、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認識的規律性和上升性等,打破了主觀唯心主義認識論、客觀唯心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局限,構建了辯証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將傳統的認識論提升到了實踐認識論的高度。
  人的認識從實踐發生,又服務於實踐,要明晰這種聯系,需從認識的整個過程中去把握。在《實踐論》中,毛澤東認為應在實踐的基礎上獲得感性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在認識發展的辯証過程中人的認識要經歷兩次飛躍。在“實踐—感性認識”的環節,毛澤東堅持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認為人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感官獲得對事物表面的、外在的認識﹔在“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環節,毛澤東認為由於感性認識階段對事物的認識並不充分,在持續的實踐中人會將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重復多次引發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形成概念。在這一環節會進一步了解到事物的本質、整體和內部聯系﹔在“理性認識—實踐”的環節,人們會拿“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完成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但至此,認識的過程還沒有真正完成,要在接下來的實踐中驗証先前的理論能否指導實踐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能夠實現預想的目的,即將預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在該同一過程的實踐中變為事實,或者大體上變為事實,那末,對於這一具體過程的認識運動算是完成了。”可是,因為人們受到了主觀條件和客觀事物暴露過程的限制,即使是對一個具體的認識過程也經常要經歷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在實踐中達到預期效果,才能夠使得主觀和客觀的相符合。右傾機會主義者,由於思想的保守性,其認識隻能停留在舊階段,不能隨客觀情況而發展。“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所以,我們的認識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在知行、主客觀、理論與現實之間尋求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毛澤東建立的新的認識論系統有效地解決了在實踐基礎上人的認識怎樣產生又怎樣能動地發揮作用的難題。
  在認識和實踐的統一中創新理論、改造世界
  在認識和實踐的統一中推動理論創新。人類社會伴隨實踐的進步而不斷發展,人的認識也在實踐中不斷得以豐富。要想實現人類社會的發展,人的思想、理論等就不能脫節。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提出,“任何過程,不論是屬於自然界的和屬於社會的,由於內部的矛盾和斗爭,都是向前推移向前發展的,人的認識運動也應跟著推移和發展”。要在實踐中,通過直接經驗、間接經驗獲得一手的豐富的材料,對這些材料進行整理和改造形成在一定階段對某些事物的規律性認識。當這些規律性認識被固化為模型、公式、條文等就會形成理論,人就會利用所總結的理論來認識、改造自身,指導實踐。同時,要將這種理論應用於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判斷理論是否正確及理論真理性的適用范圍,從而不斷深化對理論的認識,這樣才能推動理論的完善和發展。在領導中國革命發展的進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站在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的高度,不斷總結革命的經驗,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的結合,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河,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理論的飛躍。
  在認識和實踐的統一中改造世界。人類不斷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不僅僅是為了更加全面地認識世界,更高層次的意義在於利用自己的認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改造世界。毛澤東認為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是為了在得到理論認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指導實踐、推動實踐的發展,從而達到革新世界的目的。因此,毛澤東在《實踐論》進行了這樣的闡述,他認為“抓著了世界的規律性的認識,必須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去,再用到生產的實踐、革命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實踐以及科學實驗的實踐中去”。在現實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論創新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現實條件,探索了一條適應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推動了實踐的發展。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