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30日08:12 來源:海南日報
馮白駒塑像。
位於海口市雲龍鎮長泰村的馮白駒故居。本組圖片由本報記者 蘇曉杰 攝
1926年,他自滬返瓊,毅然投身革命事業﹔1929年,中共瓊崖特委機關兩次遭敵破壞,特委主要領導人被捕犧牲,他挺身而出﹔1932年,他率百余人在山上度過了艱苦卓絕的8個多月,革命火種得以延續﹔1950年,他領導全瓊黨政軍民配合解放軍渡海登陸作戰,解放了海南島……
他是馮白駒,是周恩來總理眼中“瓊崖人民的一面旗幟”。
海口市瓊山區雲龍鎮長泰村背依山丘,面俯綠野,馮白駒故居就坐落在此。
石匠兒子投身革命
“孤島奮戰、艱苦卓絕、二十三年紅旗不倒”。進入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聶榮臻元帥所題字的石碑,石碑的左后方,立著一尊馮白駒的半身銅像。
“受父親的影響,革命的種子早就在年幼的馮白駒心裡埋下了。”故居講解員馮所孫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馮白駒的父親是一名石匠,也是清末反抗封建壓迫的民間組織“三點會”的成員。讀中學時,馮白駒就曾參與抵制日貨斗爭運動,以及驅逐“八股教師”的學潮運動。
1925年,馮白駒考入上海大夏大學預科。后來由於家中經濟緊張,馮白駒不得不輟學。1926年初,馮白駒返回瓊崖。經過廣州時,馮白駒找到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隊長徐成章,表示希望入讀黃埔軍校。徐成章卻為馮白駒指了另一條路:“瓊崖現在迫切需要到農村開展農民運動的人,你回去后可以去找李愛春,他會告訴你該怎麼做。”
馮白駒依照徐成章的建議回到海南,並經李愛春介紹,進入海口市郊區農民協會辦事處擔任主任,從此踏上了革命之路。
雖然年輕,馮白駒卻十分有謀略膽識。他一心扑在農運工作上,不辭勞苦,奔走鄉村,走家串戶,宣傳和鼓動農民參加農會,發展鄉、村農民協會。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府海郊區相當部分村庄建立了農會,農民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這年9月,馮白駒成為中共正式黨員。
在實踐中,馮白駒不斷得到磨礪,逐漸成長為中共瓊崖特委和瓊崖縱隊領導人,帶領瓊崖人民救亡圖存謀解放。
母瑞山保存革命火種
“全瓊處處都有馮白駒革命的身影,其中,定安縣母瑞山是極為重要的一處。”馮所孫介紹道。
原來,1932年,瓊崖紅軍反“圍剿”失敗,革命轉入低潮,國民黨軍趁機“圍剿”我軍,妄圖就此扑滅瓊崖革命烈焰。馮白駒率黨政機關干部及紅軍戰士共100多人,在定安縣母瑞山密林深處堅持斗爭。
那段歲月極其艱苦。馮白駒在《紅旗不倒》一文中提道:“大部分人的肩膀露在外面,有的光著屁股。個個身上凍得發青發紫,有什麼辦法呀!隻有像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那樣,摘樹葉剝樹皮,連在一起,披在身上。男同志披的樹皮像古代騎士的盔甲﹔女同志穿起名副其實的‘百葉裙’。大家走動起來,好像是一群穿山甲。”
在極端艱難的環境下,馮白駒作為當時的特委書記,從來不搞特殊化。每當分粥時,馮白駒總是確保每個戰士都分到一碗后,自己才會吃,如果食物不夠,他就將自己的那一份分給別人,自己再煮野菜吃。
外有敵軍不斷來犯,內有飢寒交迫的折磨,戰士們一個接一個倒下,到1932年底,原先百余人的隊伍隻剩下26人。然而,縱是如此,馮白駒也依然對革命事業充滿希望。他曾回憶道:“我們堅決相信,革命是一定要勝利的,隻要我們堅持下去,黑暗是暫時的,光明會有一天要到來的。”
8個多月的時間裡,隊伍數次嘗試下山,均以失敗告終。1933年4月,在馮白駒帶領下,隊伍終於成功突圍。
下山后的一天夜裡,馮白駒率人摸黑回到長泰村的家中,看見母親,馮白駒連叫兩聲“媽”,激動地扑了過去,但由於馮白駒此時形容枯槁,母親一時沒有認出,被嚇得連連后退。母子相認后,心疼不已的母親點火開灶,為大伙兒做了一頓飯。馮白駒后來提起此事,感慨萬千地說:“這一夜,我們吃了一年來的第一頓飽飯,我們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我們又回到了大地的懷抱了!”
“瓊崖紅旗23年不倒,離不開馮白駒等人在母瑞山那8個多月艱苦卓絕的斗爭。”馮所孫說,那8個多月的抗爭,保存了瓊崖特委領導核心,使得革命火種得以延續,最終重整旗鼓,打開了革命事業的新局面。
“山不藏人人藏人”
“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這是馮白駒在革命實踐中堅持走群眾路線總結出來的名言。
從母瑞山突圍后,馮白駒長期在瓊山、文昌地區活動。正是在許多堡壘戶的幫助下,瓊崖特委和瓊崖縱隊才得以度過了這一艱險時期。
不僅如此,土地革命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對根據地人民進行慘絕人寰的殘殺,在六連嶺的一個山洞裡,被敵人圍困的100多名群眾寧可集體餓死、困死,也沒有一個人投降說出紅軍的蹤跡﹔1949年底,黨中央發出了解放海南島的命令,在接應配合野戰軍渡海作戰中,瓊崖各族人民大力籌款籌糧,開展“一元錢、一斗米”運動(即每戶捐光洋一元,捐米一斗),短短一個月時間,全瓊就籌集糧食5萬多石,組織起有6萬多人的支前隊伍,包括救護隊、運輸隊、婦女縫洗衣隊等。
“長泰村原先有40多戶人家,在戰爭中,村民慘遭日軍和國民黨殺害,隻剩了3戶,海南解放后,才陸續有人遷了過來。”馮所孫說,在馮白駒的影響下,其親屬先后有20人投身革命,有12位親人英勇犧牲。據說有一年馮白駒回到故鄉,哽咽道:“整個村子的人跟我干革命,幾乎都被殺了,但人民不會忘記。”
在瓊山,馮白駒與失散的同志逐漸恢復聯系。他們扎根農村,依靠民眾,逐漸壯大革命隊伍。1950年,馮白駒率部接應渡海解放軍,摧毀了敵人精心構筑的“伯陵防線”,贏得了海南解放戰役的偉大勝利。
將軍已逝,將軍的故事卻在瓊崖世代流傳。“我爺爺是馮白駒的堂兄弟,因此,我從小就常常聽到馮白駒將軍的故事。”馮所孫說,馮白駒故居建好后,爺爺和大伯都曾在這裡當過講解員,如今,他又從長輩手中接過了這一棒,“我要守好這個地方,用馮白駒將軍的故事教育后人,傳承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后人沒有忘記。在長泰村,許多民居外牆上都噴涂著“英雄史詩熱血鑄,革命精神永流傳”等革命標語,村民們靠著種植散尾葵,日子也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隻要每一代人都能夠傳承革命精神,我相信我們的生活會比現在更好、更幸福。”馮所孫說。(海口4月29日訊 習霽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