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1日12:44 來源:海南日報
編者按
4月30日上午,紀念海南解放70周年座談會在海口舉行。會上,黨史專家代表、解放軍第15兵團主要領導人后代代表、瓊崖縱隊主要領導人后代代表、自貿港建設者代表、少先隊員代表作發言交流,本報對發言內容進行摘登,以饗讀者。
沿著革命先輩開辟的人間正道繼續前進
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毛志華
1950年5月1日,海南全島解放。70年來,在黨中央英明領導下,海南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推進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正朝著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目標勇毅前行。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今天在這裡召開座談會,就是要永遠銘記海南解放的光輝歷史,發揚革命傳統、傳承革命精神,激勵全省人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沿著革命先輩開辟的人間正道繼續前進。
一、黨中央、毛主席的英明決策,為解放海南指明了勝利前進的方向
1949年秋冬,隨著人民解放軍在全國戰場節節勝利,亡命台灣的蔣介石集團陳兵10萬余眾於海南島,妄圖據險固守,伺機“反攻大陸”。解放海南島,牽動著黨中央的心。12月,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主席正式下達解放瓊崖的命令,並通過一封封決勝千裡的電報闡明渡海作戰特點,揭示戰役有利條件,決斷戰役發起時間,彰顯出黨的領導核心中流砥柱的作用。海南解放后一個多月,朝鮮戰爭爆發,如果不是黨中央、毛主席的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后果將不堪設想。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戰略全局高度,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為海南發展注入磅礡動力。我們要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業績,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新貢獻。
二、堅持實事求是、因時而謀,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為解放海南贏得先機主動
“海南島與金門島情況不同的地方,是有馮白駒的配合”,這是解放海南島戰役最為有利的條件。歷經23年孤島奮戰、執著堅守,戰役前夕,瓊崖縱隊已發展到2.5萬人,解放了海南島三分之二的土地,建立起穩固的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據地,為接應大軍渡海作戰提供了堅強保障。人民解放軍充分利用優勢,勇於創新創造,最終確立了“分批偷渡與積極准備大規模強渡,兩者並重進行”的作戰指導方針,打開了戰役勝利之門。
建設自貿港,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現成路徑,也無法照搬照抄。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自貿港的中國特色、海南定位,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不斷開創自貿港建設新境界。
三、始終和人民患難與共、生死相依,解放海南具有最廣泛、最堅實群眾基礎
解放海南島戰役,歸根結底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人民戰爭。為迎接海南解放,瓊崖人民在短時間內就認購解放公債40萬元,籌措軍糧5萬多石,組織支前隊伍6萬多人。華南人民共征集帆船2666艘、船工1.2萬人、民工96.6萬人,武漢、香港等地的海員也紛紛前來支援。戰役打響后,瓊崖人民又冒著炮火接應部隊、擔任向導、轉運傷員、運送軍糧,為戰役勝利作出重大貢獻。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最大的靠山。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凝聚起一往無前的強大合力。
四、不懼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鑄就解放海南的英雄史詩
面對國民黨軍隊的陸、海、空立體防線,人民軍隊一無艦艇渡海登陸,二無空中火力支援,三無渡海作戰經驗。但決定這次戰爭勝負的不是武器和裝備,而是“道”和“氣”。這“道”是人民解放事業的正義,這“氣”是人民軍隊浴血沖鋒的亮劍精神和戰斗意志,這“道”和“氣”讓解放海南島戰役氣吞山河、光耀千秋。
建設自貿港,面臨的各種矛盾、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必須永遠保持革命戰爭時期那麼一股子氣、一股子勁,堅韌頑強、無私無畏、知重負重、攻堅克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上,創造無愧於時代的新業績。
先烈回眸應笑慰 擎旗自有后來人
解放軍第15兵團主要領導人后代代表 鄧穗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紀念海南解放70周年座談會,恰逢舉國上下取得戰“疫”的階段性勝利,海南自貿港建設開啟新征程的重要時刻,時機特殊、意義重大。
70年前,1949年12月至1950年5月,在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和四野前指領導下,由第15兵團鄧華司令員直接指揮的解放海南島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渡海一戰對解放全國具有獨特的意義。
其意義,正如鄧華將軍1980年3月為紀念海南島解放30周年而作的“雄師飛渡天險 踏破‘伯陵防線’”中所述:“海南島的解放,不僅對於廣東、中南地區當時的經濟恢復,而且對於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寶島的開發,直至捍衛祖國領土完整,保衛神聖海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紀念海南解放70周年,既要學習革命前輩大無畏的斗爭精神,也要學習靈活機動的斗爭藝術。
當年面對茫茫大海,進行大規模渡海作戰,對人民解放軍而言是全新的戰爭樣式,需要解決渡海工具、渡海樣式、渡海時機這三大問題。
首先要解決渡海工具問題。
新中國百廢待興,要等自己的造船廠造,顯然不現實。造船廠當時造不出來,買船買不到,按毛主席“依靠改裝機器的船這個方向去准備”。部隊拆卸美國10輪大卡車上的發動機,用汽車發動機改造出部分機帆船,作為指揮船、通訊船和護衛船,造出了幾支用於海上攻防作戰的土“艦隊”。同時為滿足40軍、43軍10萬將士同時渡海作戰的需求,決定解放海南島“仍以木帆船為主要工具進行渡海作戰!”
再要解決渡海作戰樣式問題。
1950年2月1日,原廣東軍區司令員葉劍英和第15兵團首長在廣州召開海南島作戰會議,分析了各方面情況之后,確定解放海南島的作戰方針是:分批偷渡與積極准備大規模強渡,兩者並重進行。
隻要第一批小部隊偷渡登陸成功,就可再派小部隊偷渡,用這種方法,將一個師的兵力送上海南島,再實施大舉渡海登陸就有了強有力的接應部隊。
最后,要選擇合適的渡海作戰時間。
1950年3月初,40軍、43軍的海上訓練取得成效,木帆船、機帆船也都到位,實行部分部隊偷渡、加強瓊崖縱隊的時機已經成熟。3月5日至4月1日,43軍和40軍先后兩批四次成功偷渡,將敵人的“伯陵防線”打得千瘡百孔。
4月15日,鄧華果斷下達命令:4月16日19時,40軍、43軍參加渡海作戰兵團,第一梯隊渡海的8個團共2.5萬余名勇士起航,實施大規模渡海。經一夜海戰,在海南島上堅持斗爭的瓊崖縱隊有力支持和配合下,於4月17日拂曉前大舉登陸海南島。經黃竹美亭決戰,於4月22日殲滅國民黨守軍主力,4月23日解放海口,4月30日解放三亞!
1950年5月1日,海南全島勝利解放,實現了毛主席提出的“在春夏之季解決海南島問題”的戰略部署。
回首往事,我們倍感心潮澎湃。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弘揚渡海勇士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為海南建設自貿港而努力奮斗!
瓊崖革命精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瓊崖縱隊主要領導人后代代表 馮爾曾
70年前,毛澤東主席在總結解放金門戰役失利的經驗教訓后指出,海南島與金門島不同的地方,是有馮白駒的配合。因此,盡管瓊州海峽的敵情、海情和渡海作戰條件遠比金門島更加復雜、更加困難,但第四野戰軍40軍、43軍在瓊崖縱隊強有力的接應配合和海南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粉碎了敵人的“伯陵防線”,解放了海南島。
回顧瓊崖革命斗爭史,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海南島孤懸海外,各方面條件都極為困苦,革命前輩們創造了中國人民革命史上“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光輝范例,一是他們有著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二是堅決執行黨中央、毛主席關於“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三是正確處理好執行上級指示和聯系本地實際的關系,全局與局部的關系,正確處理了“北撤”“南撤”的問題,成功保存和壯大了海南島人民武裝,成為海南解放的重大內因條件。周恩來總理曾評價說,馮白駒是海南人民的一面旗幟,這既是對馮白駒的肯定,也是對包括王文明、楊善集、馮平等瓊崖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繼的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輩的高度贊揚。
海南解放是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一個輝煌篇章,翻開了海南歷史的嶄新一頁。從此,海南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征程,成為保衛祖國的國防前哨,成為控制海上戰略通道、保護利用南海資源、穩定南海局勢的前沿基地,更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試驗平台。
自海南解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海南人民繼往開來、艱苦奮斗,迅速甩掉了貧困落后的帽子,建立了工農業生產體系,從一顆釘子都不能自產發展到能夠生產汽車、拖拉機、機床、輪胎、軸承等高端工業產品,農業從傳統小農經濟模式發展成為水利系統覆蓋的國家橡膠基地、熱帶作物基地和種子基地。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建省辦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建設國際旅游島、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更使海南揚名天下。
瓊崖革命精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今天,我們紀念海南解放70周年,就是要繼承和弘揚瓊崖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開啟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建設海南自貿港的新征程。我們高興地看到,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海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開啟了自貿港建設的偉大征程。我們相信,海南一定能實現新的騰飛。
像椰樹一樣牢牢扎根家鄉沃土
自貿港建設者代表 蔡於旭
70年前,在毛澤東主席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號令下,海南迎來了解放﹔70年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海南迎來了自貿港建設的新機遇。
70年前,青年一代在海南解放戰爭中發揮著生力軍的作用,70年后,作為肩負全面深化改革重任的我們,在此追尋海南解放的歷史,緬懷革命先輩,是為了能汲取前進的力量,繼承和發揚革命的精神,積極參與精准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為海南自貿港建設作貢獻。
作為海南澄邁人,我199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2017年因父母原因選擇回到家鄉,並加入了眾多返鄉創業大學生的行列,開始了我的養牛扶貧之路。
創業對我而言猶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以前我沒有養過牛,就像不會開槍的戰士﹔項目資金短缺,就像沒有了軍需的部隊﹔對於合作社和農業公司的經營管理,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團隊組建、規模生產、市場銷售、品牌建設、風險防控等等,事無巨細就像軍隊打仗時的排兵布陣,我沒有鄧華將軍、馮白駒將軍的指揮才華,也沒有各位革命先烈們的英勇善戰,但我和他們一樣,不怕苦、不怕累。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始終相信黨和政府﹔作為一名創業者,我熱愛這份事業。在澄邁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3年努力,我養的牛從17頭,到現在的700頭﹔幫扶的貧困戶從1戶,到現在的1078戶4731人。去年年底,佔地150畝的“慧牛中興總部基地”也順利投入使用,這是我建的第三座養殖基地。2019年,我們為貧困戶分紅67萬元,看到貧困戶領到分紅時的笑容,仿佛是我們的軍隊打了勝仗,心裡非常激動,也更加堅定了我創業的信心。
作為一名新農人,我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今后我們計劃完成幾件事:一是建成牛肉丸規模化生產線﹔二是攜手農科院畜牧所,成立海南慧牛小黃牛研究所,研究制定海南小黃牛飼養標准﹔三是籌建蚯蚓有機肥生產車間,利用牛糞飼養蚯蚓,生產高質量有機肥,並利用有機肥種植果樹、蔬菜,把小黃牛產業鏈再向前推進一步,並把慧牛中興總部基地打造成我省循環經濟的示范基地﹔四是充分結合海南自貿港優勢,建成海南最大的國內外牛肉貿易中心。
在發展慧牛產業的同時我意識到,推進鄉村振興還需要更多人才。因此從去年開始,我和另外兩位返鄉大學生籌建了澄邁才存鄉村振興學院,希望通過“引智、育人、服務”搭建一個集理論研究、實踐指導和人才培養的“三農”教育平台,打造立足海南、輻射全國的鄉村振興實踐培訓基地和返鄉創業成果交流、展示和推廣中心。此外,我們還圍繞鄉村振興主題推出“才存論壇”,為鄉村振興和海南自貿港建設打造一張亮眼的人才培養名片。
我希望自己像椰樹一樣牢牢地扎根在家鄉這片沃土上,發揚當年渡海作戰和瓊崖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和偉大精神,堅韌不拔、全力以赴,為海南自貿港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
做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少先隊員代表 張渲寧
我叫張渲寧,今年13歲,是一名少先隊員,來自海南中學初一(12)班。首先,我代表全省76萬名少先隊員向革命先烈、革命先輩和在座的各位代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在長輩的熏陶和影響下,我的愛國情懷根植骨髓。小時候,爸爸就跟我講過瓊崖共產黨員堅持革命武裝斗爭“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偉大事跡。是瓊崖革命武裝斗爭“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堅守,是渡海作戰的氣吞山河,是千千萬萬革命先輩的浴血奮戰,是無私奉獻的海南兒女的鼎力支持,才實現了海南島的全面解放,有了如今海南的蓬勃發展。
這是爸爸故事裡的戰爭,而今年春天,我親身經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本該喜慶歡樂的春節變得異常沉重。84歲高齡的鐘南山爺爺、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不顧個人安危,逆行在抗疫第一線。他們爭分奪秒搶救患者顧不上吃飯和休息,臉被護目鏡和面罩磨破了皮、流出了血,有的甚至為了救治患者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所表現出的奉獻精神和革命先烈是一脈相承的。
目睹白衣天使們的英雄壯舉,我被深深地感動著,我想起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寫給少先隊建隊70周年的賀信裡勉勵我們:“從小學先鋒、長大當先鋒。”作為一名中學生,也要有所作為。所以我發動弟弟妹妹,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為疫區籌到了500套防護服,輾轉1個多月終於在我生日那天送抵湖北省婦幼保健院。開學后,我還為海南中學和我的母校濱海九小捐贈了1萬個口罩。在班主任發動下,我們初一(12)班中隊全體隊員又為湖北方艙醫院捐贈了急需的物資。我希望這小小的溫暖能匯聚起愛的力量,共克時艱。
也許在很多人的眼裡,我們隻愛上網追星。但我們也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家事國事天下事不僅裝在我們腦海,愛國主義的血液也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之中。請在座的各位放心,我們“00”后是值得托付、值得信任的一代。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會牢記囑托,聽黨話、跟黨走,繼承和發揚瓊崖革命先烈的犧牲奉獻精神,熱愛祖國,關心學校,學好本領,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版文字整理/陳蔚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