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鄧小平的四次“不願當”

水新營

2020年05月08日08:2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鄧小平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一生擔任過許多要職,但也數次提出不擔任多個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從20世紀50年代不願當中央總書記,到“文革”結束后不願當國務院總理、中共中央主席、國家主席,都充分彰顯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風范和人格魅力。

不願當中央總書記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開。中共八大修訂的《黨章》規定選舉總書記一人。此時的總書記與中共七大之前不同,中共七大之前的總書記是黨的最高領導,而中共八大時黨的最高領導是中共中央主席。

中共七大通過的新《黨章》規定:“中央委員會主席即為中央政治局主席與中央書記處主席。”由於中共七大選舉的中央委員會和中央政治局成員大都分散在各個戰略區,中共七大設置的中央書記處實際上成為黨的最高權力機構,既負責決策又負責執行。而中共八大則改為中央政治局負責決策,中央書記處負責執行中央決策,用毛澤東的話說叫“大政方針在政治局,具體部署在書記處”。這樣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就實現了真正分開,決策機關與領導日常工作的機關就分開了。

1954年4月,鄧小平被任命為中共中央秘書長,副秘書長有多人。當時,幾乎天天開秘書長會議,討論研究各方面的工作。一次,毛澤東召集秘書長會議,說得很明確:你們是干事的,對外一律用中央名義,不用秘書長、副秘書長的名義。毛澤東很賞識鄧小平,因而讓鄧小平先任中央秘書長,后任中央總書記。很明顯,毛澤東是要培養鄧小平,他曾說:“我們這些人,包括我一個,總司令一個,少奇同志半個,就是跑跑龍套工作的。”鄧小平一向做事比較謹慎,對於中央總書記這個職務,開始醞釀的時候,他一直是婉拒的。

在醞釀第八屆中央領導機構名單時,鄧小平表示不願意做中央總書記,怕“不順”。鄧小平所說的“不順”,主要是指擔心和劉少奇、周恩來不順。劉少奇是黨內二把手,是接班人﹔周恩來是總理。他們倆的黨齡、資歷、威望都在鄧小平之上。對此,1956年9月13日,在中共七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說:“他(指鄧小平)說不順,我可以宣傳宣傳,大家都贊成,就順了。我看鄧小平這個人比較公道,他跟我一樣,不是沒有缺點,但是比較公道。他比較有才干,比較能辦事。”毛澤東在做鄧小平和其他中央領導的工作時,風趣地說:“至於秘書長改為總書記,那只是中國話變成外國話。其實,外國的總書記就相當於中國的秘書長。”的確在英文中,general secretary可翻譯成秘書長,也可翻譯成總書記。

據劉少奇的秘書劉振德回憶,中共八大召開期間,有一次中央書記處(七大選舉的書記處書記相當於政治局常委)開碰頭會,他就坐在會議室門口以防劉少奇找他要文件。當時,屋內的書記們說話聲音很大,他在外面都聽得清楚,談話內容是勸說鄧小平出任中央總書記。當時鄧小平的聲音也較大,一再謙讓推辭:“我不行,我不行,我的威望和能力都不行,怕難以勝任,還是讓別人當吧!”毛澤東用濃重的湖南口音說:“我們是醫生,書記處是護士,你是護士長,還是我們的助手嘛!”隨后是周恩來的聲音:“毛主席比喻得很形象!”毛澤東又補充說:“其實,還是你那個秘書長的差事!”其他幾位參會的中央領導也幫著動員鄧小平。這時,劉少奇說話了:“主席,我看就這樣定了吧!”“好,定了!”毛澤東一首肯,其他同志也一致表態說:“定了!定了!”隨后,鄧小平沒有再推辭。

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鄧小平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鄧小平、彭真、王稼祥、譚震林、譚政、黃克誠、李雪峰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劉瀾濤、楊尚昆、胡喬木任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在當時黨的領導體制下,由於書記處代表中央抓落實,因此,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都歸中央書記處管。

不願當國務院總理

1952年7月,鄧小平從大西南調到北京擔任政務院(后改稱國務院)副總理。除了中間下放江西幾年,他一直擔任政務院(國務院)副總理,直到1980年8月辭去國務院副總理一職。其間,鄧小平多次擔任代總理。1952年8月13日,在政務院第148次政務會議上,周恩來宣布:在他奉毛澤東主席之命赴蘇聯訪問期間,由鄧小平代理總理職務。這是鄧小平第一次代理政務院總理。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根據《憲法》規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此后,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在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出國訪問期間,先后5次代行總理職務,主持國務院工作。

1975年,鄧小平主持國務院工作期間,多次參加外事活動,雖是以副總理身份出現在公開報道中,但其實際身份是代總理。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國務院總理一職空缺。本來理所當然應由鄧小平繼任總理,因為他是“第一副總理”。然而,由於鄧小平此時處於被批判的狀態,不可能繼任總理。后經毛澤東主席提議,中央政治局一致通過,由華國鋒任國務院代總理。至於鄧小平表態不願意當總理,是“文革”結束以后的事了。

1978年11月底,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期間,鄧小平的兩次外事談話涉及了很多國內政治問題。談話要點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傳達后,引起很大反響。這兩次重要的外事談話,是指1978年11月26日鄧小平會見佐佐木良作率領的日本民社黨第二次訪華團,以及11月27日鄧小平會見美國專欄作家羅伯特•諾瓦克時的談話。

1978年11月27日,鄧小平會見美國專欄作家諾瓦克,回答了他提出的一些問題,包括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兩部分。在國內問題部分中,鄧小平談了“對毛澤東的評價問題”“對彭德懷的重新評價問題”“駁斥所謂權力之爭”“關於大字報和安定團結問題”“關於‘文化大革命’”等問題。在第三個問題 “駁斥所謂權力之爭”中鄧小平談到: “可以告訴你(諾瓦克)一個背景材料。在確定中央領導成員時,有人要我當總理,我就首先表示反對。倒不是說我不可以當。當總理是累死人的工作。那時我已73歲,現在74歲了。搞不了啦。還是年輕一點的搞好,如華主席就比較適當。”

鄧小平在同諾瓦克的談話中提及不願當總理,背景是針對在中共十一大后海內外對中共領導班子的人事安排猜測而表示的。中共十一大於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選舉華國鋒為中共中央主席,選舉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為中共中央副主席。

根據形勢的發展,1977年10月,中央決定提前召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后,在醞釀中央國家機構負責人時,由於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華國鋒當時還兼任國務院總理,工作十分繁忙。因此,黨內不少同志提議鄧小平作為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可以接任國務院總理。鄧小平聽到這種聲音,首先表示反對。他認為自己73歲,年齡大了,還是華國鋒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比較適當。最后,中央採納了鄧小平的意見。

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大會決定華國鋒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鄧小平、李先念等為副總理。

不願當中共中央主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成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廢除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建立退休制度是當時鄧小平提出的一個重要主張。早在1977年他重新恢復領導職務之時,就提出了干幾年便退下來的要求。鄧小平不願意當中共中央主席的考慮就源於這樣的背景。

從1980年起,鄧小平即開始做退休的准備工作。8月18日,中央政治局召開了擴大會議,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中透露中央正在考慮再設立一個顧問委員會,積極發揮老同志的作用,同時也便於使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日常工作更加精干,逐步實現年輕化。

1980年下半年,黨內外有一種越來越強烈的輿論,認為在打倒“四人幫”以后,華國鋒犯了嚴重錯誤,如熱衷於“繼承遺志”,堅持“兩個凡是”,宣揚個人迷信,對老干部的解放、使用不積極,對“洋躍進”要負責任等等。盡管當時黨內外的輿論非常復雜,但各方面形成的共識是,在過去四年工作中華國鋒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顯然缺乏作為中共中央主席必要的政治能力和組織能力。同時,他也不勝任軍委工作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華國鋒的黨中央主席、軍委主席的位置應該變動一下。

如何處理這個尖銳問題,人們期待著黨中央的決策。葉劍英和其他同志一致提議由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主席,黨內外也一致要求鄧小平出任中共中央主席,甚至連一些外國領導人也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此種願望。對此,鄧小平婉言謝絕,並力排眾議,推薦比較年輕的同志主持黨中央的領導工作。他認為,在60多歲的人當中,胡耀邦政績比較突出,所以提議胡耀邦擔任中共中央主席,並對胡耀邦說要“當仁不讓”。

胡耀邦在與鄧小平等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輩革命家的多次談話中認為,黨和國家正處在關鍵的歷史轉折時期,非常需要有鄧小平這樣無論在資歷、威望還是才干上都非常卓越的老一輩革命家掌舵,自己不適合擔任這麼重要的職務。

從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5日,中央政治局連續開了9次擴大會議,在第九次擴大會議上,胡耀邦還是表示:“幾位老同志提名我擔任黨的主席,我是萬萬沒有想到的。這不是什麼謙虛,確實不夠格。我也不同意……小平同志曾經說,要當仁不讓。當仁不讓我是同意的,但是,當不行就不上,也是正確的。”在最后一次就此問題交換意見時,鄧小平用非常嚴肅的口吻對胡耀邦說:這是組織決定,黨員必須服從!

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經過充分討論一致決定:向即將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建議,同意華國鋒辭去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選舉胡耀邦為中央委員會主席,鄧小平為中央軍委主席。在六中全會前,暫由胡耀邦主持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常委會工作,由鄧小平主持中央軍委工作。

會議還通過《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報》,指出:許多同志曾提議鄧小平同志擔任中央主席兼軍委主席,因為這是眾望所歸。鄧小平同志認為,由他擔任中央主席不相宜。至於軍委主席,暫時沒有其他適當人選,他可以擔任一段時間,以便培養比較年輕的同志將來接替。中央政治局一致同意了鄧小平同志的意見。

1981年6月29日下午,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胡耀邦當選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后,向出席會議的中央委員們談了他的意見:“第一點,這幾年誰的貢獻大一些?粉碎‘四人幫’之后,政治局和常委會的同志都在各自的崗位上作出了貢獻。但是,貢獻大一些、多一些的,還是老一輩革命家。拿常委來說,是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陳雲4位同志。小平同志因為經驗特別豐富,精力很充沛,加上長期斗爭建立起來的巨大威望,他起的作用就更突出……第二點,兩個沒有變。我是在我們黨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被推上現在這個崗位的。本來,按全黨絕大多數同志的意願,中央主席是要由小平同志來擔當的。除小平同志之外,無論從水平、從能力、從威望來說,還有好些老同志都比我更合適……現在就這樣定下來了,這當然是一個很大的變化。我有責任向全會說明,有兩條並沒有變:一是老革命家的作用沒有變,二是我的水平也沒有變……”

隨后,鄧小平發表講話,他說:“我們這次把胡耀邦同志選作黨的主席,剛才他作了一個簡短的講話,我想,這一段話也証明,我們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不願當國家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元首,也是一個非常崇高的職務。新中國成立后,截止到20世紀80年代初,先后有毛澤東、劉少奇兩人擔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簡稱“國家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制度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大以后開始設立﹔1968年至1975年間,由於擔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遭迫害致死,國家主席職位長期處於空缺狀態,一度由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出任代主席﹔1975年通過的《憲法》刪除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條款,取消此職務﹔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憲法》。根據該部憲法的規定,在國家機構的設置問題上,仍然堅持不設置國家主席。但把1954年《憲法》所規定的由國家主席行使的一些職權,如接見外國使節、公布法律和法令、派遣和召回駐外全權代表、批准同外國締結條約等重要職權,改為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行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1978年《憲法》的許多方面,同國內外各方面形勢的發展很不適應,需要對《憲法》做比較系統的修改。比如不設國家主席代表國家就有很多不便,用委員長的名義邀請外國元首來訪,對方認為不對等,因為委員長職務在外國被認為是議長。為此,中共中央於1980年8月30日致信全國人大五屆三次會議主席團,建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主持《憲法》的修改工作。9月10日,全國人大五屆三次會議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議,決定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葉劍英任主任委員,宋慶齡、彭真任副主任委員,主持《憲法》修改工作。

在修憲過程中,是否恢復國家主席,誰擔任國家主席也是當時海內外媒體的一個熱門話題。1981年7月18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見香港《明報》負責人金庸時談到了這個問題。

鄧小平在會見金庸時親切隨和,他們一見如故,就像一對久違的老朋友。鄧小平告訴金庸,前些年他在江西下放的時候,就讀過他寫的武俠小說,自己的家人也都喜歡讀金庸的作品。接著,鄧小平又暢談了國際和國內形勢。在談到粉碎“四人幫”以后的工作時,鄧小平告訴金庸中國共產黨當前迫切需要做的三件大事:一是在國際上繼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二是實現台灣回歸祖國﹔三是搞好經濟建設。鄧小平還向金庸展望了中國人民“小康生活”的前景。

當談到金庸和《明報》贊成鄧小平出任國家主席一事時,鄧小平表示:“你們《明報》要我當國家主席,資格嘛,不是沒有,不過我還想多活幾年,多為國家和人民辦點事,一旦當上國家主席,恐怕要縮短壽命。現在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有120多個,每年有許多國家的元首到中國訪問,國家主席就要迎送、接待、設宴,這許多應酬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搞得多了就很累。”金庸對鄧小平這樣看輕權位感到十分欽佩,他當場說:“鄧副主席本來可以當主席,但你堅持自己不做,這樣不看重個人名位的事,在中國歷史上,以及世界歷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這令人十分敬佩。”

這次修改《憲法》,要不要恢復設立國家主席,成為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對此,中央醞釀了一年多時間,一直未能做出決斷。1982年2月20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憲法修改草案》,關於設立國家主席,意見仍不一致。鄧小平主張要設國家主席,但職權要寫得虛一點,不要管具體政務。有一些同志不主張設。他們的理由是:如設國家主席,隻有小平同志擔任,這樣又增加他的很多事務,對健康不利。鄧小平說:“除了我,別人也可以當嘛!”之后,經過反復討論,恢復設立國家主席的意見得到了黨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贊同。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四部《憲法》,決定重新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職務。1983年6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李先念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成為繼毛澤東、劉少奇之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任國家主席。

原載:《世紀風採》2020年第5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