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詩人毛澤東的江西情緣

汪建新

2020年05月15日13:2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江西,是一片紅色熱土。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江西這塊紅土地都留下了毛澤東艱難探索的奮斗足跡,見証了他跌宕起伏的心路歷程,可謂是“踏遍青山人未老”“無限風光在險峰”。

毛澤東在江西一共創作了13首詩詞作品:《西江月·秋收起義》《西江月·井岡山》《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菩薩蠻·大柏地》《清平樂·會昌》《七律·登廬山》《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念奴嬌·井岡山》《七律·洪都》。《七律二首·送瘟神》寫於北京,卻是為江西省余江縣消滅血吸虫病而寫的。換言之,毛澤東在江西寫、寫江西、為江西寫的作品有15首,明顯多於其他省份。

今天,我們解讀毛澤東的江西詩作,可以感悟到毛澤東深厚的江西情緣。

毛澤東江西詩作的創作情況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西江月·秋收起義》記載了這一偉大事件,這是毛澤東詩詞第一次出現與江西有關的內容。井岡山斗爭和中央蘇區時期,是毛澤東詩詞創作的一個高峰期。從《西江月·秋收起義》開始算,他一共寫了11首作品,除《清平樂·蔣桂戰爭》《採桑子·重陽》《如夢令·元旦》寫於閩西外,其余作品都直接描寫他在江西領導武裝割據的斗爭實踐。

1928年8月30日,湘贛兩省敵軍乘紅四軍主力遠在湘南欲歸未歸之際向井岡山進犯。留守紅軍不足一營,憑借黃洋界天險奮勇抵抗,擊退敵軍。9月26日,毛澤東率主力回到山上后,他熱情洋溢地填寫了《西江月·井岡山》。“黃洋界上炮聲隆”,井岡山和黃洋界名揚天下。

為推動贛南革命形勢發展,1930年2月7日至9日,毛澤東在吉安縣的陂頭村主持召開會議。2月中旬,前委發布了攻打吉安的命令。毛澤東率領紅軍和赤衛隊,分兵數路,踏上征途。紅軍經過廣昌縣時,天降大雪。“雪裡行軍情更迫”,毛澤東詩興大發,在馬背上哼成《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1930年6月,受李立三“左”傾冒險錯誤影響,中央提出“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口號,命令毛澤東率部從汀州去攻打南昌。8月1日,毛澤東認為攻打南昌實在冒險,派部隊攻擊南昌城外的牛行車站,隔江向南昌城鳴槍示威。此時,彭德懷率部攻入了長沙,但很快被迫退出。中央又命令毛澤東率部向湖南救援。在這種復雜局勢下,毛澤東揮筆寫下《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描寫“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的波瀾壯闊。

1930年10月,蔣介石糾集10萬兵力對中央根據地進行第一次“圍剿”。毛澤東率領4萬紅軍,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在12月30日趁著大霧對進入永豐縣龍岡包圍圈的敵軍發起猛攻,活捉敵前線總指揮、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等官兵9000余人。隨后,又乘勝追擊譚道源的第五十師,將其一半殲滅。1931年春,毛澤東豪情滿懷寫下《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1931年2月,蔣介石又糾集20萬大軍,對中央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圍剿”。毛澤東將紅軍主力集結在吉安縣東固一帶。5月16日,敵軍進入伏擊圈,紅軍迎頭痛擊,並趁勢一直打到贛閩兩省邊界。5月31日,第二次反“圍剿”勝利結束,毛澤東情不自禁寫下《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1933年夏天,遭到“左”傾路線排擠的毛澤東,到寧都視察政府工作,返回瑞金縣城途中,經過大柏地。1929年2月,毛澤東曾率部在這裡打敗國民黨劉士毅部隊。回想起當年的金戈鐵馬、炮火硝煙,毛澤東百感交集,寫下不乏郁悶而又樂觀豁達的《菩薩蠻·大柏地》。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由於“左”傾路線一錯再錯,紅軍連連受挫。1934年夏,毛澤東在會昌縣調研。7月23日,他登臨會昌城外的嵐山嶺,面對危局,內心充滿憂患,寫下在中央蘇區的最后一首詩詞《清平樂·會昌》。

血吸虫病曾在中國南方長期肆虐,危害極大。1955年,毛澤東向全黨全國發出“一定要消滅血吸虫病”的號召。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第一面紅旗——記江西余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虫病的經過》。在北京的毛澤東深夜看到報道,感慨萬千,寫下《七律二首·送瘟神》,字裡行間浸透著對江西人民的深切關懷。

1959年7月1日晨,毛澤東在九江下船登岸,乘車首次登上廬山。當天,他寫下了登高望遠的即興之作《七律·登廬山》。

1961年8月21日,毛澤東第三次登上廬山。9月9日,他看到江青拍攝的仙人洞周邊風景,險峰陡峭,蒼鬆挺拔,亂雲飛渡,聯想到當時國內國際局勢,欣然賦詩《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1965年5月,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同時寫了《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井岡山》。毛澤東慨嘆往事如昨,為井岡山的巨變而歡欣鼓舞,表達繼續攻堅克難的凌雲壯志。1965年11月,毛澤東開始巡視大江南北,於12月24日來到南昌(古稱洪都)。毛澤東寫了《七律·洪都》,表達對國內形勢的審視和展望,抒發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永葆江山,再創輝煌的政治意志。

毛澤東江西詩作的主要內容

毛澤東的15首江西詩作,每首都有各自的具體內容,綜合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革命生涯的重大轉變。“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秋收起義是毛澤東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開始領兵打仗,逐步成為一個軍事統帥。《西江月·秋收起義》之前,毛澤東詩詞也寫得慷慨激昂,但抒發的是“書生意氣”。此后毛澤東詩詞轉向戰爭紀實,鼓角、炮聲、槍林、鏖戰、彈洞等充滿火藥味的戰爭詞匯頻繁出現,正所謂“猶記當年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

武裝割據的道路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毛澤東的偉大創舉。毛澤東江西詩作中的8首軍旅詩詞,生動地記錄了井岡山斗爭和中央蘇區時期波瀾壯闊的戰爭風雲,真切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和人民群眾創造嶄新歷史的斗爭風貌。如果再結合毛澤東在這前后的詩詞創作,更能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人艱難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歷程。

人民戰爭的無窮力量。“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體現了毛澤東建軍思想的核心要義。“十萬工農下吉安“”百萬工農齊踴躍”“喚起工農千百萬”,毛澤東始終致力於動員千千萬萬的工農群眾,構筑牢不可破的銅牆鐵壁。“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天兵怒氣沖霄漢”“橫掃千軍如卷席”,這些詩句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武裝割據風起雲涌,人民戰爭所向披靡的凜然氣勢。

克敵制勝的韜略智慧。“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這句話生動反映了毛澤東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藝術。《西江月·井岡山》《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堪稱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特別是兩次反“圍剿”,毛澤東靈活運用游擊戰術,誘敵深入,“打圈子”將敵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抓住敵人弱點,巧妙利用“霧滿龍岡千嶂暗”“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的天時地利,把敵人打得人仰馬翻。

坎坷逆境的人格超越。毛澤東武裝割據的斗爭實踐,受到以“城市中心論”為特點的“左”傾路線的一再打擊,《菩薩蠻·大柏地》《清平樂·會昌》是毛澤東逆境人生的感懷之作。盡管也有“誰持彩練當空舞”的慨嘆,毛澤東把苦悶埋藏心底,將其升華為對根據地前途和紅軍命運的深深憂患,而且表現得極為含蓄深沉。他表達“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邁氣度,謳歌“今朝更好看”“風景這邊獨好”的錦繡河山,展望“更加郁郁蔥蔥”的樂觀豁達。

心系蒼生的為民情懷。《七律二首·送瘟神》反映新舊社會兩重天的鮮明對比。第一首詩描寫舊中國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慘景象﹔第二首詩描寫新社會人民改天換地的壯舉和瘟神被逐的可喜場面。這是毛澤東詩詞中純粹以民生問題為題材的作品。毛澤東總是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歡樂著人民的歡樂。兩首詩渾然一體,既有理想又有現實,既有科學又有神話,以深沉博大的愛民情懷和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給人以戰勝瘟神、戰勝邪惡的無窮力量。

臨危不懼的從容氣度。毛澤東的一生波瀾壯闊,從來不怕壓、不信邪,敢於直面任何挑戰,始終剛毅穩健,臨危不懼,“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面對“敵軍圍困萬千重“”二十萬軍重入贛”的嚴峻局勢,毛澤東“我自巋然不動”,氣定神閑。面對“贛江風雪迷漫處”的重重困難,他“雪裡行軍情更迫”,樂觀豪邁。面對國際國內的復雜局面,他“冷眼向洋看世界”“亂雲飛渡仍從容”,始終表現出一個偉大政治家的從容氣度。

贛鄱大地的壯美景觀。“風景這邊獨好”,激發了毛澤東的浪漫情懷和創作靈感。江西既有“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的厚重,又有“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的巨變﹔既有“贛水蒼茫”“關山陣陣蒼”的浩渺,又有“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的巍峨﹔既有“參天萬木,千百裡”的綿延不絕,又有“春風楊柳萬千條”“江草江花處處鮮”的分外妖嬈﹔既有“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的佳境,又有“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勝景。

深厚綿長的井岡情結。井岡山是毛澤東探索革命道路的起點,是他錘煉軍事才能的熔爐,是他成為馬背詩人的開端。他對井岡山一直魂牽夢繞,才會有“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裡來尋故地”的壯美詩篇。毛澤東為井岡山創作的三首作品都以“井岡山”為題,都提到了“黃洋界”。“黃洋界上炮聲隆”“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他專門為一個地方連續寫下三首詩詞,這種情況絕無僅有,足見井岡山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結之濃。

毛澤東江西詩作的藝術特色

氣勢恢宏,意境高遠,想象豐富,寓意深刻,給人以壯美的感受,這是人們對毛澤東詩詞的共同評價。毛澤東的江西詩作不是他的全部作品,不可能涵蓋毛澤東詩詞的所有題材和所有類型,但清晰地呈現了毛澤東詩詞的主要特色,令人回味無窮。

反映了激情出詩的藝術規律。毛澤東的詩詞創作有三個高峰期:分別是井岡山斗爭和中央蘇區時期、長征時期、20世紀50年代末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時期。這三個階段,要麼他經歷坎坷、心潮激蕩﹔要麼形勢嚴峻、環境復雜、斗爭激烈。正是這一切激發了他的表達欲望和創作激情,這正好與“不平則鳴”的詩詞創作規律相吻合。

體現了詩以言志的創作原則。“詩言志。”毛澤東的江西詩作抒發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圖大志。“更加眾志成城”是革命戰爭勢如破竹的深層原因﹔“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是重整河山、造福人民的崇高追求﹔“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是矢志不渝的詩意表達﹔“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是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豪邁誓言。

表現了現實浪漫的卓越詩才。毛澤東詩詞蘊含著充滿激情的理性,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征。他對中國國情有深刻認識,對歷史規律有深刻把握,對歷史事件有真實記錄,對滄桑巨變有客觀描繪,堪稱史詩。毛澤東詩詞也蘊含著充滿理性的激情,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渾然天成。“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想象奇絕﹔“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超凡脫俗﹔“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豪氣沖天。

表達了豐富多彩的強烈情感。毛澤東的江西詩作表達了舒快和郁悶相互交織的豐富情感。他既有“報道敵軍宵遁”“前頭捉了張輝瓚”“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欣慰舒快,又有“誰持彩練當空舞”“風景這邊獨好”的隱隱郁悶﹔既有“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深切痛苦,又有“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的盡情暢快﹔既有“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虫何”的無限惆悵,又有“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滿心喜悅。

展示了軍旅詩詞的藝術成就。相比較而言,毛澤東戰爭年代寫的詩詞比和平時期的作品寫得更好,藝術成就也更高。從《西江月·秋收起義》到《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他的作品大都屬於戰爭題材,而江西詩作中的幾首軍旅詩詞是他成功轉型的重要標志,是武裝割據的真實寫照,盡顯他駕馭戰爭的雄才大略和馬背吟詩的精湛技藝。

呈現了奮斗人生的壯麗畫卷。毛澤東在江西的幾年時間,是他艱難探索中國革命道路和發展模式的重要階段,有開天辟地的創舉,有星火燎原的氣勢,有克敵制勝的輝煌,有屢屢受挫的坎坷,有登高望遠的豪邁,有亂雲飛渡的從容,有故地重游的沉思。毛澤東的江西詩作藝術地記錄了他在江西紅土地上的奮斗足跡和心路歷程,波瀾壯闊,異彩紛呈。

原載:《黨史文苑》2020年第5期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