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朱德初心的萌芽、成長和形成

余洋

2020年05月26日08:0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北宋思想家張載曾發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願。這成為后世讀書人安身立命和理想奮斗之所在。在近代列強入侵、國勢傾頹之下,“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思想有了新的時代內涵,即“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這就是朱德的初心。其形成,與朱德童年的生活遭遇和學習經歷密不可分,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艱辛度過童年——初心萌芽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一個貧苦的佃農家庭。朱德初心的萌芽,始於對自己和窮苦百姓悲慘生活的同情。

1882年,朱德的祖父朱邦俊一家,租佃了地主丁邱川家的田地,從此全家成為佃農。朱家每年都要用50石糧食納租,以致終年不得溫飽。一旦遇到災年,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即便如此,地主仍會給勤勞本分的朱家加以刁難和壓榨。1895年1月25日(農歷臘月三十),朱家因無力滿足地主蠻橫的加租要求,被逼著連夜退佃搬家。在除夕這樣一個本該其樂融融的團圓時刻,朱家被迫分居兩處,不滿9歲的朱德跟隨伯父母、祖父母和三叔、四叔遷居大灣﹔他的生父朱世林一家則遷居陳家灣。

家庭的辛酸遭遇,地主的為富不仁,給幼年朱德留下錐心之痛並埋下反抗的種子。50年后,朱德在祭奠母親時,沉痛地表示:童年的這一經歷和他親眼所見的許多不平的事實,孕育了他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在他所說的“許多不平的事實”中,飢民吃大戶被打殺的慘劇就是其中的典型。當時,四川水旱災害嚴重,糧荒嚴峻,飢民隻得到處乞討,前往有糧食的地主家要一點吃的填肚子,叫吃大戶。朱德曾目睹六七百衣衫襤褸的飢民顛沛流離吃大戶,他們沒偷沒搶,卻被地主請來的官兵一路打殺,慘不忍睹。這件事深深刺痛了朱德的心。

當時作為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朱德不僅自己感受到作為勞苦大眾的冷暖,更能心同此理、感同身受地理解、同情其他百姓的悲慘生活。朱德不僅自己要反抗、擺脫這種不公和苦難,而且還要使千千萬萬與他一樣的勞苦大眾擺脫苦難、獲得解放。

這在他於1944年寫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有直接的反映,“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為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朱德發誓:“我將繼續盡忠於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前后對照可見,朱德已經把對母親的感情和對吃大戶的貧苦百姓的同情,升華到為全中國貧苦百姓謀幸福生活的高度。而這種升華正源於他童年的家庭遭遇和目睹的不平。

主動關心時局——初心成長

朱德初心的成長,與他的私塾老師席聘三密不可分。

席聘三飽經滄桑,熟讀歷史,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感。朱德從10歲起就跟隨席聘三讀書。他青年時代思想成長的重要8年,都是在席聘三的教誨下度過的。在其感染下,朱德打牢了舊學功底,而且開始了解中華民族遭受的侵略和面臨的嚴峻危機,並主動地關注時局。

正值1898年維新變法之時,席聘三想辦法找到了一份康有為、梁啟超“公車上書”的文書,向朱德等學生講述了國家遭到的侵略和時人挽救危亡的努力。朱德聽了之后深受觸動,他借來先生的那份文書,一邊抄寫一邊領會,受到其中革新思想的啟蒙,尤其對加強軍事力量的主張感興趣,還開始注重體育鍛煉。這為他后來投筆從戎的實踐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民族的苦難始終牽動著朱德的目光,他開始關注時局。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消息傳到大灣,朱德就和同學聚集在席聘三家裡,討論義和團能否打贏八國聯軍,以及義和團發展到當地該怎麼辦的問題。當得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一路燒殺搶掠時,朱德極為憤慨,對百姓和國家民族的命運感到深深的憂慮。席聘三從“科學使得西方國家轉趨富強”這一事實出發,特別要求學生們深入治學,以便到國外去研究西方科學。由此,朱德開始接觸、學習西方科學,表示將來要出國學習西方科學,實現科學救國﹔要擁有更多的知識,實現富國強兵,使窮苦百姓和災難深重的祖國不再受到欺侮。

就這樣,在席聘三的啟蒙、教育下,朱德幼小的心靈萌發出愛國主義思想,他開始有意識地關心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

讀書不忘憂國——初心形成

朱德初心的最終形成,深受張瀾的影響。

1906年秋,朱德進入順慶府(今四川省南充市)官立中學堂學習。這所新式學堂的校長張瀾和一些教師都是從海外留學回來的熱血志士。他們對中國所面臨的嚴重民族危機比席聘三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認識。尤其是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使他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亡國滅種之慮。他們在給朱德等學生的講課中,不斷介紹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事實,還經常隱約地抨擊清政府的腐敗。張瀾更是激憤地提醒學生:“要亡國滅種了,要犧牲身家性命,去救國家。”他的話使已經開始關心國家之事的朱德深受震撼。作為當時社會底層中飽受欺壓的弱勢群體,朱德對國家的苦難和屈辱更為敏感和痛惜。“救國”的意識深深植入他的心海,由此接受了“讀書不忘救國”的思想,這成為他一生中思想發展的重要轉折!1906年冬,朱德從順慶府中學堂畢業。離別時,20歲的朱德贈給同窗好友戴與齡一首詩作:

驪歌一曲思無窮,今古存亡憶記中。污吏豈知清似水,書生便應氣如虹。恨他狼虎貪心黑,嘆我河山泣淚紅。祖國安危人有責,沖天壯志付飛鵬。

朱德的離別詩,沒有傳統的離愁別恨之苦,隻有對古今歷史興亡的擔憂和思考。他以“污吏”與“書生”、列強的狼虎之心和祖國的泣紅之淚對照描寫,反映出國勢的嚴峻,以及自己愛國報國的赤子情懷。他以書生自況,明確表示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和挽民族於既倒的遠大志向。至此,朱德的初心最終形成。此后,朱德堅守這份初心,為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奮斗了整整70個春秋。他用“傾心為國志無違”“一息承肩總未休”的一生詮釋了什麼叫不忘初心,不愧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楷模。

原載:《黨史文匯》2020年第3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朱德紀念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