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張友清:把一切獻給黨

仲艷妮

2020年05月28日07: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張友清,又名張學靜,1904年出生在陝西神木縣。15歲時隻身來到山西省城太原讀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進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學習。1929年2月,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1931年2月,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后,任中共山西工委書記、山西省委書記、中共中央北方局秘書長兼統戰部部長等職。1942年5月,不幸被俘,后在日軍太原戰俘集中營(“太原工程隊”)犧牲。

他的一生,是“要救整個的痛苦民眾”的一生,是“不做袖手旁觀的人”的一生,更是共產黨人獻身革命事業的一生。

“我的一切就都應該交給黨,黨需要我怎樣我就要怎樣”

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是張友清革命生涯的起點。這所學校是山西共產主義啟蒙運動的搖籃,是五四運動以后山西傳播新思潮、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進行革命活動的中心。1921年張友清入學時,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已在這個學校成立。受到社會主義青年團和青年學會等革命組織和進步團體的影響,他開始閱讀進步書刊,並與一些同學探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主張和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情況。1924年寒假,張友清和同學王瀛、汪銘等回到神木縣,在縣立高小宣傳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舊禮教,並把陳獨秀、魯迅的文章介紹給青年學生閱讀。

1925年7月,張友清考入位於北京的中國大學,在這裡,他大量閱讀《中國青年》《向導》《覺悟》等革命書刊,思想覺悟進一步提高。1926年暑假,張友清和汪銘、李香齋等其他返鄉同學一起深入各行各業發動群眾,建立起神木縣工會、農會、商會和學生會。根據群眾的反映和要求,他們領導群眾進行了一場反對縣知事龐仁安、縣民政局局長喬濟以及姜封齊等貪官劣紳的斗爭。暑假期滿,返鄉同學即將返校時,鑒於斗爭尚未取得全面勝利,張友清繼續留在當地領導斗爭。隨著北伐戰爭節節勝利,陝西省當局被迫罷了龐仁安的官,喬濟等人也被迫退出贓款,狼狽逃走。斗爭告一段落后,張友清經過考查,介紹斗爭中的積極分子賈拓夫、汪濱之、張維斌、王象山等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遙遠閉塞的陝北高原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這次斗爭中,張友清初露鋒芒。

1927年春,張友清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學習革命理論和軍事知識。當時正值大革命時期,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紛紛加入革命隊伍。他在給大哥的一封家書中動情地寫道:

“我既然是一個革命黨黨員,我的生命、自由……我的一切就都應該交給黨,黨需要我怎樣我就要怎樣!說得明白一點,黨若是需要我去死,我就毫不遲疑地去死!”“解決問題,不是空口說白話,也不是袖手旁觀所能解決的。這就是革命黨人的責任!”

字字真切,慷慨堅毅,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展現了為共產主義事業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在以后15年的革命實踐,以及在日軍監獄所表現的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張友清都踐行了“不做袖手旁觀的人”的堅定誓言。他一生幾度入獄,卻始終保持革命氣節,堅貞不屈,令人敬仰。

“你們把我請來,我怎能不來”

大革命失敗后,張友清先后被黨組織派往暫編第十九軍高桂滋部任參謀、楊虎城部第十軍任軍部少校參謀、軍政治處民運工作隊隊長。1928年任中共安徽省亳縣特委委員兼鹿邑縣委書記,被派往皖北組織暴動。暴動失敗后,他被黨組織派到北方從事黨的工作。他在給大哥的信中寫道,本可於端午節趕回老家,同母親、祖母團聚,但“現在因有幾件要事,必須去做,所以我還得到幾個地方走一走。明日即離此地他去”。1929年2月,張友清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同年6月被捕。出獄后,張友清調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1931年,他再次被捕入獄,關押在北平軍人反省院(草嵐子監獄),同時入獄的還有安子文、陳原道、殷鑒、周仲英、劉瀾濤、楊獻珍等一大批黨的領導干部。

張友清被押進草嵐子監獄時,一個認識他的看守詫異地問:“怎麼你又來了?”張友視地回答說:“你們把我請來,我怎能不來!”這批共產黨員在獄中建立了黨支部。張友清、殷鑒、劉瀾濤、安子文、楊獻珍等都是支部骨干,領導獄中黨員和政治犯,以反對獄方“反省政策”為中心,同敵人進行了長期斗爭。張友清擔任支部委員,分工負責共青團和青年工作。他經常利用放風、上廁所等各種機會,向獄中青年進行革命氣節和組織紀律教育,要大家勇於把牢底坐穿,經受住各種磨礪和考驗,堅守住共產黨人的革命氣節。

在反迫害反虐待、爭取改善獄中生存條件的斗爭中,張友清表現得非常突出。1934年12月19日起,獄中黨支部領導政治犯開展絕食斗爭。張友清患有肺病,身體十分虛弱。獄中黨支部勸他不要參加,但他硬是和大家一起行動。斗爭第7天,國民黨軍分會政訓處派來兩個人同他們談判,張友清作為代表之一被攙扶上樓參加談判。來人凶神惡煞地吼道:“你們要立即復食,不然我們要採取斷然處置!”張友清憤然回擊:“你們是來談判的,還是來威脅我們的?我們絕食就是准備著死的,要處置你們就處置吧!”在張友清等代表的堅持下,獄方答應了“政治犯”所提出的增加火爐、看公開書報、重病號可以下鐐、一般“政治犯”可換小鐐、延長放風時間等條件,絕食斗爭取得基本勝利,大家團結一致,展現出鋼鐵般的意志和力量。1936年,華北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為便於開展工作、解決干部緊缺問題,劉少奇領導中共中央北方局將張友清等50多位同志營救出獄。他們出獄后加強了北平、天津市委的力量,重建了山東省委、山西工委、河南工委以及華中、華南等地區黨的組織。在獄中堅持斗爭了5年半的張友清,再次走出監獄大門,重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1936年紅軍東征之時,由於閻錫山殘酷鎮壓,實施各種防共、反共的嚴厲措施,山西黨組織又一次遭受嚴重破壞。在劉少奇的主持領導下,北方局決定恢復重建山西工委。1936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派李寶森到山西任工委書記。同年11月,北方局又派張友清前往山西,加強黨的工作,任山西工委書記。工委其他成員是:李寶森任副書記,趙振聲任組織部部長,趙仲池任宣傳部部長,徐子榮任秘書長。一些地區的特委、中心縣委或黨的支部隨之相繼建立或恢復。在恢復重建山西黨組織、進行抗日救亡運動等方面,張友清帶領山西工委做了大量工作。

恢復重建各級黨組織。一方面是運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秘密發展黨員、恢復組織﹔另一方面是通過公開工作系統的黨員干部進行建黨工作。在恢復山西黨組織初期,一度存在干部不足的問題。張友清和工委採取了多種方法營救干部出獄。其中影響較大的是1937年5月獄中開展的絕食斗爭。經過多方努力斡旋,到全國抗戰爆發前后,營救工作獲得全面勝利,大批共產黨員走出監獄,投身抗日救亡工作。截至1937年5月,山西工委恢復重建並直接領導的黨組織有:太原市委、平遙區委、陽泉礦區區委、運城區委、臨汾支部、祁縣支部、壽陽支部、介休支部,以及在太原的軍政訓練班支部、政治工作員訓練班支部、犧盟會特派員訓練班支部、訓導院支部、反省院支部等,共計黨員360余人。

大力推動統一戰線工作。當時,閻錫山提出“守土抗戰”口號,表示支持犧盟會等群眾性抗日團體。在中共中央北方局領導下,山西工委抓住這一契機,對犧盟會的發展壯大作出重要貢獻。在犧盟會改組之后不斷發展壯大的新派力量中,有一大批山西地方黨組織的共產黨員,很多還身居要位。因此,犧盟會的許多重大舉措和抗日活動,實質上是在山西工委及其所屬各級黨委的直接或間接領導、支持和配合下展開的。比如說,在犧盟會舉辦的軍政訓練班、民訓干部團、國民兵軍官教導團中,很大一部分骨干力量和進步青年都是由工委及各級地方黨組織推薦選拔的。國民兵軍官教導團中的政治主任、各級政治工作人員絕大部分是共產黨員,這為以后組建的山西新軍(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和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所屬的抗日武裝)領導權掌握在共產黨手中,奠定了重要基礎。

張友清發動、領導和武裝群眾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張友清領導的山西工委和薄一波領導的公開工作系統相互配合下,各種抗日救亡團體和救亡運動在三晉大地如火如荼地組織和開展。罷工、罷課、抵制日貨、政治示威等救亡活動此起彼伏,深入農村和工廠的各種宣傳隊、歌詠隊、戲劇團大力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山西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例如在山西省總工會和太原市工會組織下,1937年農歷元宵節開展的歌詠宣傳游行大會及“紅五月”宣傳活動,從公開的組織形式上看是由犧盟會組織發動,但實際上中堅力量多是共產黨員。為響應中共中央“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的號召,犧盟會派遣大批犧盟特派員分赴山西各地開展組織建設、

武裝建設和改造舊政權的工作,宣傳、發動民眾,組織、武裝民眾。大多數特派員其實都是共產黨員,而且很多非黨員先進分子經過組織發展和培養之后被吸收進中共隊伍。被改造后的政權,大都掌握在共產黨員手中,從而為在山西各地普遍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大量發展黨員、發動和武裝群眾,以及在廣大農村建立民主政權和抗日武裝奠定了基礎,為以后八路軍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要堅持下去,要活下去,迎接勝利的到來”

1939年,張友清調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統戰部部長,后被任命為中共中央北方局秘書長和八路軍前方總部秘書長。張友清工作非常忙碌,每天要處理大量文案。由於任務繁重,又加上長期帶病堅持工作,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抗日民主根據地發動了空前規模的殘酷“掃蕩”。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轉移途中,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十字嶺被日軍四面合圍,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指揮作戰中犧牲。張友清按總部的突圍方案掩埋設備,周密地安排轉移工作。在突圍中,張友清堅持走在隊伍最后,當他發現一位機關女同志吃力地奔跑還不時跌倒,就不顧自己身體虛弱,硬將戰馬讓給她騎。張友清由於在監獄遭酷刑落下腿疾,越走越慢,不幸落入敵人的包圍圈內。在此萬分危急的時刻,張友清異常冷靜,清醒地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情。他對身邊的警衛員說:“犧牲我一個人沒有什麼關系,千萬不要使別的負責同志受到損失。”隨后,張友清沉著冷靜地指揮身邊同志銷毀隨身所帶的全部文件,並在山溝中就地隱蔽,不幸落入敵人魔掌。

被俘后,日軍將他們押解到太原戰俘集中營,進行嚴刑拷打和威脅利誘。張友清保持了共產黨員的崇高氣節,始終不曾暴露黨的任何秘密。在獄中,他經常教育其他被俘同志,要經受住這場最嚴峻的考驗,相信抗戰必勝、革命必勝。由於獄中環境異常惡劣而且經常遭受酷刑,張友清重病不起。在生命垂危時刻,他不忘鼓勵身邊同志“要堅持下去,要活下去,迎接勝利的到來”。1942年7月7日,張友清犧牲。

原載:《黨史文匯》2020年第3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